我院嗅覺研究團隊嗅覺幹細胞研究獲新突破!

2020-12-25 澎湃新聞

我院嗅覺研究團隊嗅覺幹細胞研究獲新突破!

2020-12-18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加劇,嗅覺障礙的發病率不斷提高。由於嗅覺障礙的發病機制不十分清楚,其治療手段的效果並不令人滿意。隨著幹細胞移植治療的興起,在體外培養出能夠分化為成熟嗅感覺神經元的嗅黏膜幹細胞是實現幹細胞治療嗅覺障礙的前提保障。近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餘洪猛教授和餘逸群研究員團隊成員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9 IF: 8.579)上發表論文,報導體外培養小鼠和人嗅黏膜幹細胞的方法並成功誘導分化出成熟嗅感覺神經元,這為利用幹細胞移植治療嗅覺障礙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學來源,有望向臨床轉化。

在哺乳動物的嗅黏膜中存在幹細胞,當嗅黏膜受到損傷後,幹細胞能夠分化成嗅感覺神經元替代受損細胞。但在嗅覺障礙患者中,嗅黏膜幹細胞的激活和分化能力受損,無法生成新的嗅感覺神經元。利用幹細胞移植治療,在體內生成新的嗅感覺神經元達到恢復嗅覺功能是嗅覺障礙的理想治療手段。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小鼠和人源嗅黏膜組織,通過三維培養方法,在體外成功建立嗅黏膜幹細胞的培養體系。利用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生長因子的藥物組合,分別在體外培養的小鼠和人源嗅黏膜幹細胞上誘導分化出成熟嗅感覺神經元,並通過鈣成像技術證明這些嗅感覺神經元能夠對氣味分子刺激產生響應。此外,通過RNA測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不同培養條件下產生具有不同形態的小鼠嗅黏膜幹細胞,並且這些幹細胞的轉錄組水平差異表達。

該研究利用生物體來源的嗅黏膜組織實現了體外幹細胞的成功培養及嗅感覺神經元的高效誘導分化,為臨床上利用嗅黏膜幹細胞移植治療嗅覺障礙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學材料來源,並為嗅覺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院是文章第一完成單位,我院餘洪猛教授、餘逸群研究員和孫希才副主任醫師是共同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Ren W, Wang L, Zhang X, Feng X, Zhuang L, Jiang N, Xu R, Li X, Wang P, Sun X, Yu H, Yu Y. Expansion of murine and human olfactory epithelium/mucosa colonies and generation of mature olfactory sensory neurons under chemically defined conditions. Theranostics 2021; 11(2):684-699. doi:10.7150/thno.46750.

供稿、供圖 | 耳鼻喉科 宋小樂

原標題:《我院嗅覺研究團隊嗅覺幹細胞研究獲新突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幹細胞治療難治性退行性疾病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特定條件下,成體幹細胞或者產生新的幹細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細胞,從而使組織和器官保持生長和衰退的動態平衡。過去認為成體幹細胞主要包括上皮幹細胞和造血幹細胞。最近研究表明,以往認為不能再生的神經組織仍然包含神經幹細胞,說明成體幹細胞普遍存在,問題是如何尋找和分離各種組織特異性幹細胞。成體幹細胞經常位於特定的微環境中。
  • AI四小龍排隊上市,AI嗅覺為何還沒有獨角獸?
    除了預測氣味,GNNs還能用僅有的數據對新提煉出的氣味進行分類,有助於發現新的合成增香劑,從而減少從天然作物中提取香料而造成的生態影響。這項技術尚未真正落地,研究團隊還在探討氣味數位化方面的可能性,希望能沒有嗅覺的人提供解決方案。
  • 動物所在我國重大農業害蟲東方粘蟲嗅覺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系統地闡述了東方粘蟲對性信息素和糖醋酒液的嗅覺感受機制,為東方粘蟲的田間監測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據。該團隊利用化學分析、行為、電生理和分子生物學多種技術,系統研究了東方粘蟲華北種群的性信息素和雄蛾對其的嗅覺編碼機制。
  • 快訊:幹細胞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對肝病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我國科學家的幹細胞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研究團隊建立了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的規模化肝向分化系統,批量生成具有功能性和可移植的肝細胞和膽管細胞,該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
  • 感染新冠肺炎,輕症比重症更易喪失嗅覺|一周科技
    圖片來源:Pixabay 嗅覺喪失是感染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之一。2021年1月6日,巴黎薩克雷大學發表在《內科醫學雜誌》(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針對來自歐洲18家醫院的2581名不同嚴重程度的患者,考察他們的嗅覺功能障礙患病率和恢復情況。報告指出,嗅覺功能障礙患病率在輕度新冠肺炎病例中為85.9%,中度病例為4.5%,重度至重症病例為6.9%。
  • 頭皮也有嗅覺?檀香的氣味分子有可能幫助頭發生長?
    ,嗅覺細胞向中樞神經傳遞信號,大腦接收到信號後便會產生與氣味分子相對應的嗅覺。 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頭皮的毛囊裡也含有嗅覺受器,而且這種嗅覺受器與鼻道深處的受器相同!難道這代表我們洗澡的時候其實可以靠頭髮聞到洗髮水的味道嗎?研究結果顯示,位在頭皮上的嗅覺受器只具有與氣味分子結合的功能而已,並不會將訊號傳遞到大腦裡,因此,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靠頭髮來「聞」到味。
  • 喝咖啡會影響嗅覺和味覺嗎?
    (原咖啡豆中風味物質較少,經過烘焙後才會產生我們喝咖啡時的香氣和風味。Fernandes博士開展了一項關於飲用咖啡對味覺和嗅覺的短期影響,並將其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Foods上。該實驗徵集18-39歲的156名健康的成年人作為受試者,分別測量了飲用水和飲用咖啡對受試者的嗅覺和味覺敏感度的不同變化。
  • 比較基因組學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儘管研究人員在基因組層面上對馬裡亞納獅子魚深淵適應性的分子機理進行了解析,仍有很多影響其在深淵生態環境中生存和繁衍的秘密有待挖掘。 嗅覺在魚類的生存和繁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魚類通過精密調節的嗅覺系統識別並分辨水中眾多的化學信息,為食物定位、危險躲避、親緣識別及生殖洄遊等行為提供至關重要的信息。不同嗅覺信息由鼻腔嗅黏膜上表達不同嗅覺基因的神經核識別。
  • Smellicopter「嗅覺直升機」可在機器人平臺上控制生物有機體的運動
    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開發「嗅覺救援設備」,通過嗅覺感知空氣中的化學物質來定位災難倖存者、氣體洩漏及爆炸物。 techxplore.com網站當地時間12月8日報導,美國華盛頓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推出了一款「嗅覺直升機」(Smellicopter)。 這種自主無人機,能夠利用搭載的「飛蛾活體觸鬚」,實現氣味導航。它在空中飛行時還可以感知並躲避障礙物。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生物靈感與仿生學》雜誌中。
  • 芬蘭用探嗅犬來識別新冠病毒,你對狗狗的超強嗅覺了解多少
    近日,芬蘭赫爾辛基萬塔國際機場宣布將採用嗅探犬進行新冠病毒的檢測,這些嗅探犬經過訓練,已經可以識別COVID-19病毒。 旅客到達機場後會進入一個指定區域,按提示用工具擦拭皮膚採樣,將樣本放入指定容器中。嗅探犬在引導下嗅聞樣本並辨別,如有異常,相關旅客將被帶去進一步檢測。
  • 新冠痊癒後會出現脫髮、氣喘、嗅覺失靈等症狀,網友熱議:肺主皮毛...
    虎撲10月24日訊 近日,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痊癒後會出現脫髮等症狀。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慘!新冠痊癒後會脫髮?】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指出,部份新冠肺炎患者痊癒數月後,仍然出現脫髮、氣喘、嗅覺失靈等後遺症。
  • 我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An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 in Phosphatase andTensin Homolog (PTEN) Encodes A Circuit Breaker of Lactate Metabolism」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幹細胞模型研究新冠肺炎大集錦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造成新冠肺炎大流行的SARS-CoV-2病毒首要靶向呼吸道上皮並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過去幾個月的臨床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可能導致患者體內多個器官功能障礙。不同器官系統的幹細胞模型-包括肺、腸、心臟和大腦等-可以作為直接研究新冠肺炎多器官功能受損的利器。近日,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Cell Stem Cell 發表一期特刊,重磅推出了一系列使用幹細胞模型作為平臺對新冠肺炎進行研究的論文。我們特意攫取了其中的若干,摘要如下。
  • 人類也有「超級嗅覺」!可你真的會用你的鼻子嗎?
    人的鼻子可以識別外界約1萬種以上的不同氣味,但嗅覺與人體的內在關聯性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這也讓近年來醫學領域的嗅覺研究愈發受到關注。你的鼻子有多奇妙,其實遠遠超出你的想像。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狗狗甚至可以通過嗅探人腋下的汗水來辨別新冠肺炎患者,準確率高達75%-100%。可跟狗相比,自然界還有許多嗅覺大咖深藏不露。它們可以依靠嗅覺獲得極大的生存優勢,甚至佔據生物鏈頂端。舉個例子,豬的嗅覺其實就比狗強得多。豬鼻的嗅黏膜絨毛面積大,嗅神經密集,嗅區廣闊。
  • 潘建偉團隊量子研究再獲突破,登上《自然》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再獲突破。製圖:石千惠、梁琰這是物理學家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11月19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至今仍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其聚群成災機理研究一直備受關注。  中國科學家歷時數十年持續研究,最近取得裡程碑突破——發現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inylanisole,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定位蝗蟲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
  • 研究表明大腦中的幹細胞如何分裂,從而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幹細胞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在大腦中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發生這種情況的地方之一是海馬,這是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在許多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中,觀察到新形成的神經細胞數量減少,並與這些條件下的記憶能力下降有關。
  • 龍華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結直腸癌治療新靶標
    龍華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結直腸癌治療新靶標 2020-12-17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諾裡斯確認感染新冠杜拜隔離中自曝失去嗅覺味覺
    諾裡斯確認感染新冠杜拜隔離中自曝失去嗅覺味覺 據邁凱倫車隊的消息,蘭多
  • 英國又出奇招:利用狗狗超強嗅覺,「聞」出攜帶新冠病毒的感染者
    繼「群體免疫」策略後,英國又提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方法--利用狗狗超強嗅覺,識別出攜帶新冠病毒的感染者。 目前,英國一家名為「Medical Detection Dogs」的慈善機構正在著手這一試驗,他們計劃花6周的時間訓練狗狗識別新冠病毒的技能,這樣在機場等公共場所就能嗅出可能感染病毒的人,然後可疑人員再接受試劑檢測,這樣一來可提高檢測速度,節省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