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鄭秋明
淳子與同是張愛玲研究者的浙江越秀外國語大學任茹文教授、主持人杭州市作協秘書長陳曼冬。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中國現代史上獨樹一幟的文學女神。2020年適逢她的百年誕辰。穿越百年風塵,一場錢報讀書會,因張愛玲的傳奇而聚。
初冬的西湖,遠山近水如畫,還未脫去深秋的斑斕色彩,只是多了一抹靜謐淡雅。11月28日,寶石山腰的純真年代書吧,國家一級文藝編輯、《傳奇·張愛玲》作者淳子做客錢報讀書會,與同是張愛玲研究者的浙江越秀外國語大學任茹文教授、主持人杭州市作協秘書長陳曼冬對談,共讀一百年來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
舒緩懷舊的《張愛玲-我》音樂聲中,朗讀聲漸起。造型各異的藝術蠟燭裝置靜放在小舞臺一角,發出晶瑩溫暖的光芒,暗香四溢。五彩斑斕的梧桐枝葉或插在花瓶中,或散落燭臺,驅散這秋末冬初的寒意,營造出精緻溫馨的氛圍。那幅經典的張愛玲照片剪影側對觀眾,一如她疏離寂寥的生命底色,更令人遙想其稍具悲情色彩的人生。朗誦、話劇、對話,多種形式回顧張愛玲傳奇的一生,一眾嘉賓大咖品讀張愛玲未完的經典。
本次錢報讀書會《傳奇·張愛玲》分享會由純真年代書吧、杭州市作家協會、浙江話劇團、杭州師範大學流霞劇社、杭州美通家居集團公司合作舉辦。開場,杭州師範大學流霞劇社導演黃嶽傑教授攜學生一起演出《金鎖記》片段,浙江話劇團演出話劇《尋他芳蹤·張愛玲》片段,浙江圖書館文瀾朗誦團黃海敏、洪學良,耄耋老人張愛玲聖瑪利亞女校校友常美妮、梅麗萍藝術工作室創辦人梅子等朗讀者帶來了張愛玲經典作品朗誦。
和以往讀書分享會不同,不約而同地,現場多位朗讀者、演員均著旗袍,化起精緻的妝容,和著音樂、燭光,一瞬間,張愛玲曾生活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舊上海氣息撲面而來。而上海,也是張愛玲文學天才出發的地方。
「張愛玲出自官宦世家。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父親是大家少爺,母親是新式女性。受母親資助,張愛玲考取遠東第一名,被倫敦大學錄取,二戰影響退而求其次,入讀香港大學。彼時香港也受到戰爭封鎖,於是退回上海,又從上海的聖約翰大學退學。1940年代,23歲的公寓女作家張愛玲,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等作品,兩年不到的時間紅遍文壇。」
「從此穿上母親大鑲大滾的袍子,她把家族歷史穿在了身上,也把中國百年歷史穿在了身上。」《傳奇·張愛玲》作者淳子為資深「張迷」,自上世紀90年代起即開始研究張愛玲,說起張愛玲身世經歷,如數家珍。
淳子新書《傳奇 張愛玲》以行走的方式閱讀張愛玲,探尋張愛玲故居,從大陸到美國,踏足張愛玲到達過的地方,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輔以歷史照片,踏訪紀錄,引領讀者走進張愛玲的世界。作為張愛玲研究專家,淳子女士潛心研究多年,在《傳奇·張愛玲》中,淳子秉持一貫的文風,以張愛玲的餘韻寫張愛玲,從《沉香屑·第一爐香》到《對照記》,從她十八歲逃離父親的禁足,到她七十五歲把重要文件整理到家中的吧檯上、安詳地躺下等待最後一刻。淳子將張愛玲的一生濃縮於229個片段,瑰麗、細緻、含蓄,起落有據,引領「張迷」們跨過時代的浩瀚煙雲進入這位海派文學鼻祖的內心世界。
與胡蘭成「亂世佳人」式的亂世情緣,映襯了那句著名的話,低到了塵埃裡,1950年代試圖適應新政權無果,出走美國後為了「國際糧票」選擇愛上好萊塢過氣編輯賴雅,美國文學夢碎後輾轉避居,「張愛玲的世界又亂了,她發現處處都是蝨子,於是頻繁搬家,三年半時間時間搬了180次搬家,正映襯了她的《天才夢》裡一句著名的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綴滿了蝨子』,其實後來看醫生她只是得了皮膚過敏,終於結束了荒謬的人蟲大戰。天才和瘋子之間只是一步之遙。」「極端的冷漠,社交不適應症,13年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沒有接受過媒體任何一個訪談。」「1994年張愛玲獲得臺灣《中國時報》『特別成就獎』,主辦方要求拍一張照片,她手拿捲起的報紙,露出金日成去世的消息報導,這是她最後的照片,最後的影像,最后蒼涼的手勢,在她人生最後的場域。」分享會現場,淳子以凝練的語言,描述了張愛玲華麗而蒼涼的一生。
國家一級文藝編輯、《傳奇·張愛玲》作者淳子做客錢報讀書會。
「用張愛玲的餘韻研究張愛玲,你的創作動力是什麼?」分享會上,主持人發問。在寫作這本《傳奇·張愛玲》之前,淳子已出版過《她的城,張愛玲地圖》等相關研究作品,談及寫作的動因,她說:「今年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如果再版以前的作品,怕別人會像張愛玲那樣說是炒冷飯。疫情期間,閉居家中,看了很多電影,王家衛導演曾於張愛玲去世前幾個月的1995年5月給張愛玲寫信,要求改編她的作品,張從不與人接觸當然也不理了。後來王家衛拍的每一部影片,都說是向張愛玲致敬。我們現在看到各種改編的電視劇電影,鮮有成功的,所有華人導演心心念念改編張愛玲,但張愛玲的文字成為了魔咒。我就想更深入挖掘這位絕世才女的內心世界,她筆下通透幽微的人性,不為世人所熟知的軼事,描述她文學的脈絡,一生的脈絡。」
而與張愛玲這個話題相遇,同為張愛玲研究者的任茹文教授,最早的閱讀記憶推至上世紀80年代。她曾在就職的寧波大學開過十年的張愛玲作品選修課,深受學生歡迎。課程一度中止,「我說假如同學們讀完張愛玲不能使你比之前更好,你就白讀了,不能讓她作品中那種蒼涼底色的情愛變成自我生命的佐證,要得到更高提升。」她說。
張愛玲的小說長於寫情與愛的糾葛,於是,總有人詬病她的作品「格局過小」、「小家碧玉」。那她的書寫中有沒有宏大敘事?兩位嘉賓展開討論。淳子從張愛玲小說《色戒》分析入手:「張愛玲是迴避宏大敘事的。她專注於表面波瀾不驚,內心早已千山萬水碎成蒼涼,那種人性幽微到極致的驚異。民族大義犧牲等作為背景,關注實施色誘的女間諜刺殺失敗的心理特徵,絞殺你心靈的那種情感,人性的殘酷與張力。女人的心是如何變的?張愛玲是偉大的心理現實主義作家,力挽狂瀾於一念之間。」
「張愛玲重視每個生命個體,無意為時代立碑,她卻有足夠天賦能夠寫出時代紀念碑,從小的地方看大。」淳子說。
「張愛玲沒有宏大敘事,她是往小裡說,往大裡看。」任茹文認同淳子的觀點的同時,認為張愛玲的作品同樣具有很高的時代價值:「如果一直把張愛玲看成有別於魯迅、老舍、丁玲、沈從文等,看成20世紀的另類文學,那仍是沒有了解她的價值。她跟她的時代是非常複雜的關係,她的歷史起點、社會人生、天才的理解都是因她非常高的優勢資源,拉回到一個天才產生的土壤裡,她是從她的時代生長出來的,她對上海和香港兩城了解深入,50年代又短暫回到香港,20來歲人生觀形成在上海華洋雜處間,香港大多數都是白人血統,東南亞富商接觸各國人,頂點是經歷了戰爭。恐怕沒有一個作者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處在一個現代化殖民地社會的處境中,有如此深刻的感受」「現代文學史上,除張愛玲外,恐怕鮮有別的作家能將這一歷史背景和生存經驗如此精彩地呈現在文字中。」
浙江圖書館文瀾朗誦團黃海敏、洪學良。
華麗而蒼涼的她,輾轉於上海、香港、洛杉磯,在這三個人生驛站,張愛玲各自演繹了怎樣的人生傳奇和寫作旅程?「50年代以後兀自燃燒的句子不見了,比如著名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譬喻、原來你也在這裡、我們回不去了等等經典語句,是張愛玲文學青春沒有了嗎?不是,是她自然尋求平淡自然寫作了,晚期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等,好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一個鏡頭不動的,把情緒動作對話意蘊都鋪展在你面前,你要有文學準備才能讀懂。」
「有人說張愛玲作品普世性不足,宏觀來看,怎麼看張愛玲在世界文學的地位?」現場有讀者提問,對此淳子回答:「張有多種文學才華,不僅四十年代高產創作期的精品,她還是絕世的文學創作者,精通中英文,翻譯艾默生,梭羅等人的作品,《海上花列傳》等中英文互翻,具有文字精準的把握和創造力,這樣的努力是可以穿越時間的,具備了跟世界對話的能力和準備。」「除了《紅樓夢》以外,近現代中國文學中,對張愛玲的研究和閱讀熱潮經久不息的程度,是最高的。」淳子說。文本永遠是具長久生命力和闡釋空間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們共同的精神密碼,是我們都閱讀張愛玲。經典是那種我們聽說過千百遍仍然可以再讀的文字。」」「張愛玲不同尋常到普通讀者難以理解她,身世固然豪華顯赫,亦悽涼艱難落寞,今天這麼多讀者相遇,再共同閱讀她,好像把她一生又重新演了一遍,她是幸福的。她去世以後,超越了時間空間各種鴻溝,她這樣的幸福是不可比擬的。」任茹文說。
杭州師範大學流霞劇社導演黃嶽傑教授攜學生一起演出《金鎖記》片段。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