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漢末年董卓亂政以後,很快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東漢政權一步步走向崩潰,從朝廷到地方逐失控,隨著局勢進一步惡化,東漢政權一步步走向滅亡,行將就木。及至曹操受封魏公時,東漢朝廷的軍政大權已經落入曹氏手中,東漢名存實亡。赤壁之戰後,形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隨著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自立,由此誕生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不過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
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
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最典型的功績,就是啟動伐蜀之戰,邁出了三國歸晉的第一步。
公元263年8月,18萬魏軍兵分三路伐蜀。魏軍的作戰意圖是,鍾會率領伐蜀主力10餘萬人,從斜谷、駱谷的大路進攻漢中;鄧艾和諸葛緒各領3萬餘人馬,從隴西方向牽制蜀軍。鄧艾沿甘松、沓中阻擊姜維,諸葛緒進佔武街、橋頭,切斷姜維的退路。鄧艾和諸葛緒前後夾擊姜維,防止姜維退往漢中。以便鍾會所率領的魏軍主力等迅速佔領漢中,進而打開通往成都的通道。
雖然後來出現了一點小變故,使得魏軍的作戰意圖未能實現,而且非常被動。但是鄧艾所領的偏師,卻在伐蜀之戰中立下奇功。他從蜀軍沒有設防的陰平悄悄進軍,改變了原來的作戰計劃,但是卻由此成功打開了局面,打通了魏軍通往成都的通道。
鄧艾率部一路向成都殺來,蜀軍完全抵抗不住,面對強勢的魏軍,蜀軍望風披靡,只能是節節敗退。後來鄧艾大軍圍城,成都城中的蜀漢後主劉禪在光祿勳橋周的建議下,不戰而降,投降了鄧艾。劉備努力建立的蜀漢,諸葛亮苦心經營的蜀漢,在劉禪決定投降那一刻,滅亡了。
公元264年1月,蜀漢滅亡。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後來反而是曹魏滅掉了蜀漢,誰能想到呢?
司馬炎逼魏帝曹奐禪位於自己,曹魏滅亡
雖然蜀漢是三國第一個滅亡的,但是就實質而言,曹魏才是嚴格意義上第一個滅亡的,因為早在司馬昭滅蜀之前,曹魏的軍政大權就落於司馬家族手中。雖然曹魏後期的皇帝名義上還姓曹,但大家都知道曹魏真正的皇帝是司馬氏。
曹魏後期,輔政大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然後逐步控制了曹魏,使得朝政大權漸漸被司馬家族所控制。司馬懿從重臣化身為權臣,曹魏在司馬家族手中不會保存太久。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先後執掌曹魏。在他們的操作之下,司馬家族對曹魏的控制,日趨鞏固。特別是是在司馬昭執政時,他已經具備了改朝換代的能力,而且他本人也有謀朝篡位的野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就是他。就在司馬昭緊鑼密鼓準備廢帝自立時,曹魏傀儡皇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主動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所殺。曹髦遇害,給司馬昭帶來了極大的政治壓力,也迫使他中止了廢帝自立的步伐。
滅蜀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司馬昭受封為晉公,進位相國,加九錫。滅蜀之戰完全接受以後,司馬昭受封為晉王,進位相國,加九錫。此時的司馬昭和皇帝並無二致。但是司馬昭卻在徹底前夕,因為因為患病突然死去。司馬昭死後,他的嫡長子司馬攸繼承了他的政治遺產,不久就逼迫魏帝曹奐,禪位於自己。公元266年2月,司馬炎在洛陽受禪稱帝,建立西晉政權,曹魏滅亡。
西晉六路大軍伐吳,成功滅掉東吳,三由此歸於一統
西晉建立以後,原先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了, 三國中只剩下東吳還在苟延殘喘,憑藉長江天險和西晉進行對峙。
雖然當時西晉的國力遠在東吳之上,政治形勢也比東吳好得多,但是考慮到民生和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晉武帝司馬炎並沒有急著伐吳,而是一面發展民生,一面為伐吳做準備。
一直到到西晉建立15年之後,晉武帝覺得伐吳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就緒了,就等他一聲令下,就可以展開伐吳之戰了。公元279年十一月,西晉滅吳之戰正式開打響。西晉出動20餘萬大軍,兵分六路、水陸並進徵討東吳。
雖然東吳有所謂的長江天險,但是奈何自身實力遠弱於西晉,而且東吳國內的政治非常糟糕,皇帝昏庸殘暴,朝政一團糟。東吳根本沒有和西晉抗衡的資本。
西晉大軍用了四個月的時間,擊潰了東吳的所有抵抗力量。公元280年三月,東吳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