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正經遊戲,我是正經小弟。
提起快餐,首先要說的就是兩大快餐巨頭麥當勞和肯德基了。而現在麥當勞改名了,有了個超級接地氣的中國名稱「金拱門」。嗯,這個名字和Logo比起來,真的很形象,就是聽著有點像金坷垃的兄弟單位……這麼一來,KFC是否該更名為「開封菜」?其實遊戲也有很多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譯名,各種天雷滾滾腦洞大開,就讓我們來看下吧~
遊戲原名:The Elder Scrolls
譯名:老頭滾動條
最有名的奇葩譯名那當之無愧的就是《上古捲軸》的譯名「老滾」了,「老滾」全稱叫「老頭滾動條」,當年大陸地區遊戲代理商天人互動在翻譯《上古捲軸3:晨風》時,將「TheElder」按照字面意思機翻成老頭,把「Scrolls」翻成電腦的滾屏操作,連起來就成了老頭滾動條。
雖然之後發布了升級補丁修正了大量文本錯誤,但是在愛好者中產生的惡劣影響已經無法消除。久而久之,「老頭滾動條」(亦簡稱「老滾」)成為對《上古捲軸》這一作品的戲謔稱法。
遊戲原名:FINAL FANTASY
臺服譯名:太空戰士
說到那些腦洞大開的譯名,《太空戰士》這個名字自然是不少玩家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太空戰士》,也就是《最終幻想》的臺灣譯名。這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譯名據說是當時臺灣電玩編輯一時弄錯,於是將錯就錯延續下來的。
事實上原名《FINAL FANTASY》的由來其實只是製作組以「FF」為前提所想出來的名字而已,換句話說就是要個看上去逼格很高且縮寫為「FF」的名字就好,並沒有過多的含義。因此《最終幻想》這譯名雖然和遊戲內容關係不大,但至少是直譯名字,貼切原標題,比《太空戰士》這個莫名其妙的譯名要好不少了。
原名:Goblins vs Gnomes
臺灣譯名:爐石戰記 哥哥打地地
這是《爐石傳說》拓展包《Goblins vs Gnomes》的譯名,國服的譯名算是中規中矩,臺灣譯名依舊腦洞巨大,雖然《爐石傳說》確實是一個輕鬆的休閒遊戲,但好歹地精和侏儒也是分屬兩個水火不容,見面就打得血流滿地的陣營。你這「哥哥打地地」是不是也太隨意了?而且誰是哥哥誰是地地?如果地精是地地,那侏儒為什麼叫哥哥?如果地精是哥哥(哥布林),那侏儒又為什麼叫地地?
遊戲原名:HALO
臺灣譯名:最後一戰
《HALO》作為微軟的看家射擊大作,不僅在歐美受歡迎,在國內也很受玩家的喜愛。和許多遊戲一樣,《HALO》此前在大陸地區並沒有官方譯名,於是你會看到這遊戲有時候叫《光暈》,有時候叫《光環》。不過隨著國行 Xbox One 的推出,微軟也終於將《光環》變成了《HALO》的大陸官方譯名。
臺灣官譯的《最後一戰》似乎顯得霸氣十足。士官長你看!這最後一戰打完之後,我就可以回老家結婚了!可是現在這遊戲都變成《最後一戰5》了,有點尷尬啊?
遊戲原名:ポッ拳(Pokken)
臺灣譯名:神寶拳
相信很多玩家都應該知道《口袋妖怪》這遊戲的核心之一就是對戰,於是乎任天堂就和 BNEI 合作製作了一款名為《Pokken》的對戰格鬥遊戲。而這款遊戲其實是把《口袋妖怪》和《鐵拳》兩者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遊戲命名上也是取決於《口袋妖怪》(Pokemon)的 Poke,以及《鐵拳》的 TEKKEN。
按理來說,這遊戲譯名就按照當地習慣翻譯就好,大陸叫《口袋妖怪之拳》,臺灣叫《神奇寶貝拳》(或者按原來的慣稱《Poke 拳》),絕對不會出現些什麼奇怪事情。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臺灣的翻譯總是能夠讓人驚喜不已,也許他們覺得叫《神寶拳》比叫《神奇寶貝拳》要更加霸氣?
遊戲原名:Overwatch
臺服譯名:鬥陣特攻
《守望先鋒》原名《Overwatch》,字面意思就是掩護射擊,既有英風俠骨,也有鐵血柔情,讀起來鏗鏘頓挫朗朗上口。同樣的遊戲,在臺服的譯名叫《鬥陣特攻》……雖然看起來也挺打的,但總覺得辨識度不是那麼高的樣子……
遊戲原名:Cut the Rope
臺灣譯名:我的蛙蛙哪有那麼愛吃糖
《Cut the Rope》這款遊戲的玩法如同名字那樣,就是切割繩子。按照正常思路來說《割繩子》這個大陸通用的譯名是十分靠譜的,雖說是直白了點,但好歹能夠告訴你這遊戲怎麼玩。
然而臺灣的翻譯依舊是腦洞大開。《我的蛙蛙哪有那麼愛吃糖》,你是否覺得這遊戲應該會像日本某輕小說那樣妹妹與哥哥展開各種人生相談?當然不是!它玩起來還是那個熟悉的割繩子,只不過出於對日文文化的熱衷才會有如此奇怪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