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則亂大謀」
「是可忍,孰不可忍」
關於「忍」,這兩句話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
但是,這兩句話之於《大秦賦》最新劇情,用在嬴政身上則可以共存。
在最新的劇情中,通過嬴虞的報告,嬴政(張魯一飾)終於發現了母親趙姬和嫪毐的兩個孩子,雖然說這個畫面比觀眾們期待的時間要晚很多,但是它終歸是來了。
嬴政看著自己的兩個弟弟,本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原則,當時忍住了自己的怒火。
但是,嬴政為了提醒嫪毐,硬是突發奇想,做出了「臥榻懸秦王劍」的天真操作。
只不過,雖然嬴政半夜搞出了臥榻懸「秦王劍」的操作,但是他還是沒有立即處理嫪毐,而是繼續等自己正式加冠親政之後,有了王權,等嫪毐主動叛亂,自己再做處理。
依照《大秦賦》這段劇情想要表達的意思,嬴政的計劃是為了坐實嫪毐叛亂,也是為了徹底扳倒呂不韋,所以才來了這麼一出,「臥榻懸劍」的操作,刺激嫪毐叛亂。
這段劇情一出,彈幕刷屏,觀眾譁然。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秦王這都能忍,那他是怎麼當上的秦始皇?
小編看到這段劇情,一時竟也反應不過來。不斷提醒自己,這怕不是嫪毐在做夢吧,直到幾分鐘之後,劇情絲毫沒有嫪毐做夢的跡象,才真正確定,秦王這操作是真的。
難不成嬴政瘋了?莫不是編劇為了體現嬴政的暴烈性格,搞出了這麼一出?
再或者說,嬴政竟然也知曉了「達摩克裡斯之劍」的傳說,稍作變化之後,就變成了「臥榻懸劍」?這《大秦賦》編劇的操作挺有想像力啊。
冷靜下來分析的話,編劇之所以這麼操作,也有其合理之處。
小編換個立場考慮,《大秦賦》編劇所想表達的是,看到嫪毐和趙姬的事情。嬴政確實在承受著忍耐力的極限,也為了證明他冠絕古今的大才。畢竟完成一統天下的只有他一個人,自然有過人之處,比起他統一天下的大業,這點恥辱他還是可以忍耐。
但是,稍微平復下心情,編劇這合理的邏輯中,也存在著不合理!
小編想要說的不合理之處,並不是嫪毐之事和天下一統之間「孰大孰小」的比較,而是秦王為什麼非要堅持那個時間點加冠親政,即便是沒有後來嫪毐叛亂的這件事。就當下這個事情而言,早就可以拿下嫪毐,進而處理呂不韋,根本不用等那麼久。
而且,嬴政已經發現了趙姬和嫪毐的秘密,即便不當時殺了嫪毐,他也完全有理由軟禁嫪毐。
要麼就別看見,那就啥事都沒有。
看見了,啥也不幹,竟然放嫪毐歸山,然後再行反叛之事。
嬴政這麼放掉嫪毐,除了給自己加戲,給嫪毐加戲這點邏輯通順,其他斷然不合理!
不吹不黑的說,《大秦賦》編劇的「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邏輯,之於秦王一統天下的前提,可以忍,但是之於本劇在「嫪毐」上所做的改編,觀眾們卻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且,不僅僅「臥榻懸劍」不合理,嬴政提前想好的應對之策也不合理。
首先,他已經謀劃好了應對之策,嫪毐都能提前蓋好大印拿到虎符,他為什麼不提前籌謀?他雖然尚未親政,但是也可以偷偷蓋,或者提前給驪山大營的蒙武下命令,嫪毐的人過來,直接埋伏好拿下,怎要等著嬴虞先下手?
其次,就算扶蘇生病了,也不宜遠行。那為何不提早給扶蘇藏到另外的地點?非要安排冬兒在宮殿裡面保護?給自己的兒子徒增風險?最新的預告中,冬兒貌似已經下線,小編現在就為冬兒感到不值,她不是為了保護扶蘇而死,而是被強行劇情殺!
最後,他只需要嫪毐一個叛亂之事,就可以扳倒呂不韋。可是,劇中所反應的情況,硬是折損了許多兵士,冬兒殞命,嬴姓宗室都差點完蛋,他自己的兒子也差點完蛋。
小編是不相信這一切都是他的計劃,只能說是毫無邏輯,強行加戲,強行煽情!
如果按照《大秦賦》目前的改編思路,那一個嫪毐下線,後面新的嫪毐會再次出現!
關於《大秦賦》最新的劇情,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討論,權當圖個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