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資本市場經歷了一場「社交熱」。對於風口的把握,資本市場的嗅覺無疑是最敏銳的。實體經濟的下沉,令投資回報率持續下降。社交,成為「高性價比」的投資新貴。目前,隨著90、 95 後用戶成為消費主力,社交用戶爭奪戰將以這個人群為逐鹿焦點。作為社交細分領域的在線婚戀珍愛網等,在這場 95 後社交爭奪戰將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95 後用戶社交畫像:愛分享 愛集群
95 後,出生於 1995 年以後的一代人,他們與中國網際網路共同騰飛,是網絡世界的活躍社交者,也是當前網絡世界爭相爭奪的潛在主力用戶群。
95 後出生於獨生子女政策全面貫徹的時代,普遍的孤獨感與網際網路結合,形成了獨特的 95 後網絡社交文化。他們偏愛分享個人生活,熱衷直播,短視頻,熱愛二次元,遊戲,是興趣社交的主要推動者,社交內容消費更加碎片化與視覺化。這些特徵,為眾多入局社交賽道的新玩家,提供了產品設計新思路。
網際網路業界從未停止對社交的野心。 2019 年年初,飛聊、多閃等新興社交產品新鮮出爐,直指微信,希望在社交盛宴上,分得一杯羹。奈何微信生態堅固,最終均以折戟告終。經此一役,眾多社交新入局玩家開始繞開微信,不再強勢圍攻。當微信已被熟人關係填滿,用戶需要全新的社交產品作為出口。更多細分領域及細分受眾的軟體相繼湧現。 95 後用戶熱愛分享個人生活,熱衷發展小眾的興趣圈子,這些特徵,正是目前部分新興社交產品的主要定位。
除了全新研發的社交產品,背靠原有平臺的衍生社交產品,更為保險。為降低獲客難度,分流社交熱度,不少成熟平臺,將原有社交功能進行分離,開始獨立運營。如YY新上線的社交產品「追吖」,汽車之家上線針對年輕用戶的興趣社交產品「嘿car」,均是對社交領域的全新嘗試。作為獨立運營的社交產品,這些具有「保底」基礎的產品,平臺定位都偏向年輕化的圖片社交,或興趣社交,以 95 後用戶為主要的受眾群體。
與其他新興的社交軟體相比,「嘿car」及「追吖」的核心優勢在於能夠精準聚攏一批汽車或遊戲「同好」,在平臺中,原有平臺的的元素,如汽車,遊戲佔比不低,原始用戶積累也基本來自原有平臺用戶,降低了獲客難度。但與此同時「有車一族」「遊戲達人」的身份認同,隔絕了大眾用戶,限制了其發展,使其註定只能成為小眾交友軟體,無法進入更大的社交領域,進行角逐。
社交賽道天花板將近 但紅利仍在
95 後用戶愛新鮮,愛嘗試,給了新興玩家希望,但同時,愛新鮮的屬性,也讓 95 後容易因為「玩膩」,選擇逃離該平臺。
極光(Aurora Mobile)發布的《 2019 年Q2 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數據研究報告》顯示,社交網絡App行業規模基本飽和,截至 2019 年 6 月,行業滲透率達到88.0%。但在過去半年中,用戶使用社交App時長仍在持續增長,行業時長紅利仍存。
社交賽道戰況激烈,如何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是各大社交平臺都在積極探索的命題。隨著社交屬性更為鮮明 95 後用戶進入職場,年輕化的產品策略,成為行業共識。當年的社交大戰,已然成為 95 後用戶的爭奪戰。
婚戀社交,作為社交版圖中一塊特殊的子集,國內婚戀交友,護城河效應明顯,珍愛網、百合佳緣兩大寡頭,共同搶佔了市場 8 成以上的份額,行業紅利,逐漸向頭部迅速靠攏,其它從業者暫時無法撼動當前的格局。在 95 後用戶群體爭奪戰中,珍愛網的年輕化發展策略,得到更好推進,也憑藉在年輕用戶群體中的口碑優勢,市場份額得以進一步提升,穩居行業Top1。
碎片化與視覺化,是 95 後明顯區別於 80 後用戶的社交屬性。 80 後用戶生長的網絡時代,網速及上網資費,對行動網路及讀圖思維支持度不高。隨著移動互網網的發展及3G、4G上網資費的下調,碎片化,移動化,視覺化,成為 95 後用戶的社交新標籤。表現在具體產品上,就是短視頻產品的火爆,圖片社區的興起。
對於 95 後用戶的拉攏,珍愛網並未選擇將針對年輕用戶的新功能進行剝離,獨立運營,而是在原有平臺上進行資源嫁接。自 2017 年起,珍愛網陸續上線眾多全新功能,如領先上線直播交友功能,引入專業心理諮詢系統「心靈視界」功能,針對碎片化社交需求,上線短視頻功能區,針對愛分享,愛集群的 95 後用戶屬性,上線興趣「小組」功能。這些功能均為珍愛網App平臺內置的二級功能區,搭載珍愛網平臺原有的嚴格審核機制,將年輕化社交玩法與多年累積的安全保障機制相結合,既有趣好玩,又安心有保障。
年輕化變革,似乎已經成為珍愛網的全新標籤,年輕化的珍愛網,贏得了眾多 95 後用戶的青睞。從眾多新鮮功能的上線,也可看出國內婚戀主流群體的變遷。目前, 95 後已經開始進入婚戀社交的主場,但市場仍缺乏積極響應,除了眾多定位 95 後用戶的「月拋」型社交產品,其他產品依然缺乏對新用戶群體的探索。界面陳舊,玩法落後,不符合年輕用戶的網際網路使用習慣,也使眾多用戶選擇逃離。
社交大戰,大幕已啟,年輕的 95 後用戶,已然站在了時代前沿。 80 後與 95 後,不只是年齡層的平靜交替,而是從思維習慣,使用偏好,圈層維度等眾多方面的顛覆性轉變。面對變革,有如珍愛網一般的因時而變者,也有固步自封的守舊者。古語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順應時勢的,才能夠生存。(文/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