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喀土穆3月6日電(記者 蘇 航)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戰役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遠在萬裡之遙的非洲蘇丹,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通過電視、網絡時刻關注著武漢疫情的發展變化,為抗擊疫情取得的成績歡欣鼓舞,為武漢人民面對困難傷心落淚。他們,就是在武漢雜技團幫助下建立起來的蘇丹雜技團的演員們。近日,蘇丹雜技團在首都喀土穆舉辦「武漢加油」專場愛心演出,表達對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支持,中國駐蘇丹大使馬新民受邀出席。
「見證歷史的蘇中友誼之花」
「中國是我的第二個祖國,武漢是我在中國的家!」蘇丹雜技團團長穆達維是第一批前往武漢參加雜技培訓的學員,大家都親切的叫他老穆。時隔四十多年,老穆仍然操著有些生疏的中文對記者激動的介紹。
蘇丹雜技團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在武漢雜技團全力配合下一手建立起來的。蘇丹共和國前總統加法爾·穆罕默德·尼邁裡於1970年第一次訪問中國。訪問期間,尼邁裡總統欣賞了中國雜技團的一場高水平的雜技演出,深受震撼。於是,培養一支蘇丹人民自己的雜技團,成為了他的心中的一大願望。隨後,尼邁裡總統對中方提出了合作建立一支雜技團的要求,並籤署了相關協議。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中國政府指派武漢雜技團於1970年末派出了一批雜技專家和教練訪問蘇丹,選拔適合學習雜技的兒童,以推動此項合作協議落實。當時,上百名蘇丹兒童參加了技巧選拔和身體素質測試。最後,共計50名兒童入選,參加雜技和中國民樂訓練。
1971年,這50名兒童隨教練來到中國,在武漢雜技團訓練、學習,其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6歲。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武漢雜技團的老師們不辭辛苦的教導下,這些學員在短短的3年時間內順利完成了學業,完整學會了22個表演節目。在此期間這些孩子與武漢雜技團的教練、老師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至今仍難以忘懷。第一批學員學成回國後,1974年,蘇丹雜技團正式成立,這是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第一個雜技團,聲名遠播各個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蘇丹雜技團跟隨蘇丹領導人先後出訪數十個國家進行表演,成為了蘇丹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
自1971年起,中國共為蘇丹培訓了6批共107名雜技團演員,至今仍活躍在蘇丹和阿拉伯國家的舞臺上。「蘇丹雜技團被蘇丹人民稱為『蘇中友誼之花』,見證了蘇丹和中國60年的深厚友誼。」老穆向記者講道。
「爸爸媽媽,你們要加油!」
「雖然在中國只有不到3年時間,但是武漢雜技團的老師們把我們當做自己的孩子照顧,我們也很自然的稱呼他們爸爸媽媽,他們在我們心中和在蘇丹的親生父母有著同樣的地位。」老穆動情的講道。
由於蘇丹國內政局變化等原因,中蘇雜技團學員培訓計劃從90年代初被迫中斷,老穆等老團員們與中國的「爸爸媽媽」們也逐漸失去了聯繫。但是時光的流逝並沒有衝淡他們之間血濃於水的感情,對中國親人的思念也一刻沒有減弱。2019年,老穆有機會再次來到中國,登上央視《等著我》欄目的舞臺,通過央視協助,尋找當年指導他的李玉泰老師,在節目中回憶當年的點點滴滴,真摯的感情令人動容。遺憾的是,李玉泰老師已經故去,老穆見到了他的兒子李丹,「正是為了紀念和蘇丹人民的這一段不解之緣,父親給我取了一個丹字。」李丹在節目中講道。
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後,蘇丹雜技團所有在中國培訓過的團員心急如焚,通過電視、網絡等多種途徑密切關注疫情在武漢和中國其他省市的發展變化,為在武漢的「爸爸媽媽」和全體中國人民祈禱。
「我看到了武漢大街上現在空無一人的景象,他們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我每次看到這樣消息都感到十分悲傷。」同為第一批赴中國培訓的賽勒沃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時,數度哽咽落淚。「疫情過去後,我一定會第一時間前往中國看望我的老師和朋友。」
「我現在每隔兩三天就要通過微信與中國的『爸爸媽媽』和朋友們聯繫,確保他們平安。雖然現在中國面臨考驗,但我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擊敗病毒,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中國加油、武漢加油!」老穆講道
目前,蘇丹國內經濟情況持續惡化,全國範圍內出現嚴重「油荒」,無法滿足汽油、柴油的供應,公共運輸幾近癱瘓。但聽說雜技團要舉辦為中國、為武漢加油的演出,分散居住在喀土穆各地甚至其他城市的團員都想方設法趕來參加。特別是1971年第一批老團員,除去已經去世和離開蘇丹的,35名仍然健在的老團員全部趕來,儘自己所能表達對中國的支持。
馬新民大使在演出後與全體演職人員合影留念,並向他們以特殊方式向萬裡之外的中國和武漢加油鼓勁表達謝意。他講道,蘇丹雜技團的大部分成員都是喝著長江水、在武漢人民乳汁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蘇丹雜技團與武漢有著「血濃於水」的歷史淵源,是中蘇友誼的光榮傳承者,長期以來為中蘇友好合作作出積極貢獻。希望你們繼續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防疫抗疫,多向蘇丹社會各界介紹疫情真相,幫助蘇丹人民理性客觀看待疫情,反對和澄清不實信息和謠言,不斷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和中蘇文化交流作出新貢獻。
「我的孩子,也要做蘇中友誼的傳承者。」
雜技演員的藝術生命是有限的,老穆和前幾批在中國培訓的雜技演員由於年歲已高,逐漸淡出了雜技表演的舞臺,轉而成為了雜技團的管理者和教練。他們也曾一度有過後繼無人的擔憂,但好在2000年,中國和蘇丹政府重啟了對蘇丹雜技團演員的培訓項目。一批批年輕的蘇丹雜技演員再次來到中國,在河南鄭州、濮陽雜技團和河北吳橋雜技團繼續接受培訓,已經學成回國的年輕演員,現在成了蘇丹雜技團新的骨幹,保護這朵「蘇中友誼之花」繼續盛開,永不凋謝。
「我的孩子目前在中國學中文,他以後也會成為蘇中友誼新的傳承者。」老穆自豪的向記者講道。老穆的兒子穆斯塔法受其影響從小收到中國文化的薰陶,2017年,穆斯塔法受孔子學院獎學金資助,前往天津師範大學學習中文。他向記者介紹,受疫情影響,按照學校統一安排他現在不能返回中國。但學校通過網上授課,並沒有影響學習。畢業後,穆斯塔法計劃返回蘇丹開一所中文學校,讓跟多的蘇丹年輕人有機會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將歷久彌堅的蘇中傳統友誼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