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南疆,西南部與越南相鄰,東南濱北部灣,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四省相鄰,為我國唯一沿海又沿邊的自治區,首府為南寧市。廣西歷史悠久,秦始皇平定嶺南後就納入華夏版圖,元末明初正式建省,現為我國五大自治區之一。
廣西,因地處古廣信以西,兩宋曾設廣南西路而得名,又因秦平嶺南後設桂林郡而簡稱「桂」。廣西元末設省後轄區變化並不大,但建國後改設為了自治區,原屬廣東的欽廉地區也劃入,廣西自此沿海。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十四地級市,在新世紀初百色、賀州等五個地級市成立後,廣西政區變化不大,但也有多縣撤銷或改為縣級市,其中就有一個縣撤銷後一分為五。
邕寧縣為千年古縣,不僅為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建制的開端,歷代也駐今南寧市區,而今南寧市最初就為析邕寧縣城說設,因此邕寧可算是南寧的「母縣」。邕寧歷史悠久,歷史上曾有晉興、宣化、南寧等縣名,也歷為郡、州、路、府等治所,邕寧縣解放後以縣城及近郊設南寧市,到2014年9月15日邕寧縣撤銷一分為五。
邕寧古為百越地,秦朝屬桂林郡,秦末漢初屬南越國,兩漢分別為鬱林郡領方縣、合浦郡合浦縣分轄,三國屬吳,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設晉興縣,為新設晉興郡郡治,此為邕寧縣建制之始。
隋朝初,晉興郡廢,晉興縣隸屬於簡州,到開皇十八年(598年)晉興縣改稱宣化縣,仍為簡州所轄,後屬鬱林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於宣化縣設南晉州,貞觀六年(632年)改南晉州為邕州,仍治宣化縣。邕州為唐朝「嶺南五管」(廣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之一,轄,後為嶺南西道治所,是當時廣西的重要中心。
兩宋時,宣化縣仍為邕州治,元朝改為湖廣行省邕州路,後取「南疆安寧」之意改稱南寧路。宣化縣明朝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寧府府治,清襲明制。民國初廢府存縣,1913年宣化縣改稱南寧縣,1914年又改稱邕寧縣,邕寧縣曾為民國時廣西省政府駐地。
1949年12月南寧解放,以南寧城(邕寧縣城)及近郊設廣西省省轄市南寧市,1950年正式定南寧市為廣西省省會,此時的邕寧縣環抱南寧市。邕寧縣隸屬於南寧專區,由於專署駐賓陽,南寧專區1951年改為賓陽專區。1953年賓陽專區、崇左專區合併設邕寧專區,專署駐邕寧縣(縣治1950年底遷到蒲廟,後曾短暫遷往五塘)。
邕寧專區設立後隸屬於桂西僮族自治區,同年專區便撤銷,邕寧縣直屬於桂西僮族自治區,1957年邕寧專區復設,專署駐南寧市,1958年改稱南寧專區,邕寧縣屬之。1983年,邕寧縣改隸南寧市。2005年邕寧縣撤縣設邕寧區,但原邕寧縣域卻一分為五。
邕寧縣原環抱南寧市區,但新的邕寧區僅為其東南部不到一半的面積,轄原邕寧縣的蒲廟(不含莫村)、新江、那樓、鎮龍、百濟、中和6個鄉鎮,而原邕寧縣的四塘、五塘、崑崙3個鎮劃歸興寧區管轄,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商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原邕寧縣的吳圩、蘇圩、延安3個鎮劃歸了江南區管轄,原邕寧縣的良慶、那馬、那陳、大塘、南曉5個鎮劃歸良慶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