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娟娟lu教育
大學是開啟學生「夢想」和「未來」的殿堂,學生步入了大學生活,也象徵和開啟了獨立的模式,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脫離了父母的庇護,進而父母的;聯繫也越來越少了。
但是每到月末,大學生們就開始向父母發來「慰問」的話語,各種表情包、圖片暗示,原來到了「討要」生活費的時候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大學生討要生活費經常用的「小手段」,看看你用過哪個?
大學生向父母要生活費,用過哪些「小手段」?這些招數屢試不爽
為了向父母要生活費,我畫了一朵花
又到了月末,失蹤近一個月的孩子突然發來了消息!激動的老母親,打開了聊天頁面,孩子只發來了一張圖片,是一個微信支付頁面的截圖,用紅筆畫了一朵花,花心是空空的錢包。
孩子配文:「你看這朵花好看嗎?」,老母親看後若有所思,然後恍然大悟!原來到了「給孩子生活費」的時候了,趕緊把錢轉過去,千萬不能讓孩子餓著,同時也要保護孩子的自尊。
為了向父母要生活費,我成了算了命的
有些大學生,為了向父母要生活費準備了很多表情包,因為開口要錢,總是有哪些一點小尷尬,換成圖片或更討喜一點,沒準家長看了一開心,還能多給一二百消費,可謂是心機滿滿。
這不這位大學生為了向媽媽討要生活費,發了一個可愛的表情包,內容是,媽媽「掐指一算這兩天要打生活費」,這不媽媽看完,趕緊把錢給轉了過去,很多父母都中招過。
凡爾賽似的朋友圈,父母看完直接打錢
現在要生活費都流行「凡爾賽」,你看這位大學生的套路,父母看完直接給錢,她先是發了給朋友圈內容是這樣的「別讓爸媽點開看」,其實這條朋友圈是僅父母可見。
然後接著寫到,「爸媽不是印鈔機,賺錢也不容易,天氣冷爸媽多穿,照顧好自己」重點來了,「像我這麼懂事的孩子就算吃土也要活下去」,這一番凡爾賽的言論,試問哪個父母看完不乖乖掏錢。
是不是被套路到了?既表達了對父母的關心,說明了重點「沒錢了」,這樣教科書級別的「要錢」方式,真的值得其他大學生「取取經」,簡直不要太優秀啊!
含蓄的我,通過一首詩表達我向您討要生活費的意圖
還有些大學生就比較「含蓄了」,要生活費不好開口,還有些「要面子」思來想去,只能「吟詩一首」,然後和母親大人的對話就變成了「詩朗誦」,內容是這樣的:
「本是春城卻嚴寒,囊中羞澀不敢言。若得慈母賜三百,東陽玉雪送平安」,不愧是大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然而母親也不是一般人,隨即賦詩一首,「說是嚴寒不算寒,囊中羞澀為哪般,本欲賜兒三百兩,試問花完怎麼辦?」
這對母子那文化素養可真是「高啊」,兒子萬萬沒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真是有點小尷尬呢,不過別看父母這麼說,之後還是會把錢給孩子打過去,畢竟是自己親生的,怎麼忍心還是挨餓受凍呢?
作為大學生的父母,每個月給孩子多少零花錢最合適?
孩子上了大學以後,生活費是父母最關心的一個問題,給多了怕孩子肆意揮霍,養成了大手大腳的惡習,給少了又怕孩子不夠花,缺乏自尊心,那麼給多少生活費最為合適呢?要根據以下情況:
學校的地理位置
如果學生的學校處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大城市,生活費至少要2000元打底,根據當地的物價,和生活水平,如果生活費低於2000,那麼很可能解決溫飽都不夠,更不要說周末和同學逛街了。
但是如果大學所在的城市是二三線城市,那麼1500元是足夠學生的日常花銷的,如果學生本人比較精打細算,會省錢,還可以多少攢一點私房錢。
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
給大學生生活費,也要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如果家庭並不是很寬裕,那麼父母儘可能要保障學生的在大學期間的「溫飽」和日常必需品的開銷,那麼至少也應該保障在1000元。
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家庭的實際經濟水平,學會獨立,通過兼職,獲得獎學金等方式來獲得零花錢,至少養成良好的金錢觀和價值觀,這一點很關鍵。
近日探討話題:你向父母要生活費時候用的什麼「招數」?你覺得一個月生活費多少最合適,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