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劍開闢的世界,也將歸於劍——《異邦人無皇刃譚》
與我國的武俠類似,"劍戟片"在日本藝術作品中,也是一個被廣為流傳並且知名度極高的範疇。50,60年代那批依靠劍戟片起家的日本電影明星自不必說。即使到了90年代,以《座頭市》系列為代表的劍戟片(雖然也許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已經不能被稱為"劍戟片")依舊大行其道。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漸漸開始影響到自身的發展,其一當然是題材的單一,不是戰國時代就是幕府時代,要不是行俠仗義要不就是復仇雪恨,這種被玩爛了的梗自然會讓觀眾們產生審美疲勞。其二便是劍戟片的格鬥方式受制於拍攝技術和真人角色扮演的影響,很多非常具有創意的鏡頭卻無法更好的表現出來。就在這種情況下,動漫這一新興的形式走入了劍戟片愛好者的視野。毫無疑問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依然是骨頭社。畢竟財大氣粗口碑也好,於是在2007年,在幕後做了多年分鏡和構圖的安藤真裕被社長南雅彥賞識,首次擔任監督,《異邦人無皇刃譚》就這麼誕生了。
跟一般的劍戟片動漫不同,《異邦人無皇刃譚》是一部"反潮流"的作品,之所以這麼說,關鍵就在於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不再是局限與日本列島,甚至從時間上也沒有一個準確地標識,簡單的提到"天下混亂的割據時代"就此完事。故事的主要角色,也分別來自於中國,日本和歐洲,這種極具顛覆性的設計,幾乎讓這部作品有了與眾不同的魅力。觀眾們的眼界也終於伴隨著作品跳出其本身的框架,開始看到更遙遠的事物。
而最佳的重頭戲,當然在於動作設計,眾所周知骨頭社的作品向來以"不差錢"著稱,而具體到這部《異邦人無皇刃譚》則更是如此,單機製作經費高達1700萬日元,這種在2D作品上投入的血本自然象徵著作品本身的質量。事實也的確像我們證明了作品的牛逼程度難以想像:精細到每一幀細節的構圖,配合著風景和戰鬥場景的轉變帶給觀眾們別樣的享受;而在分鏡上,自由的無縫切換看似放縱肆意卻無時無刻不充斥美感;人物的立繪和形象架構瀟灑從容,顯得不拘一格卻同時渾然天成;而音樂更不必說,雖然不是菅野洋子這等天才般的作曲,但是曾經為《浪客劍心》配樂的佐藤直紀對於劍戟武俠風格的掌握可以說更加熟悉,在每一個場景和細節都可以把故事映襯的恰到好處。這些不同的環節都做到了質量的最優化,而這些最優化共同拼接出《異邦人無皇刃譚》這個完美的故事。
我們說回到劇情,整部作品自始至終貫徹這一種"武俠"之氣,這種來源於中國的氣質卻在東瀛的作品中又一次復活,沒有黏膩的情感糾葛,也沒有相互之間的酸腐,只有主角人物間的碰撞,人物間的相互認可和惺惺相惜,這種感情所承載的力度,將故事本身的氛圍推向了另一個高潮,也讓故事的可看性增添了很多。可以說《異邦人無皇刃譚》把日式傳統劍戟片與中國武俠片的優點全部吸收,並且將之本土化,創新色彩濃厚,這些大雜燴亂燉出的,就變成了一盤絕世美味。而這都要感謝導演安藤真裕,也正是他對作品內涵的發掘,使得這份真意用一種決然的手法表現的淋漓盡致,總而言之,《異邦人無皇刃譚》是一部不可不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