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那麼多,時間總不夠。親愛的讀者,當2015已如飛逝的地鐵呼嘯而過,我們不禁要問問自己,這一年中讀了多少好書,留下多少雋永的記憶和深刻的思考?以下書籍是「閱讀與思考」版編輯在2015年出版的優秀生態主題書籍中,結合各大權威圖書榜單精選出的年度十大生態好書。或有遺珠,在所難免。但求入選之書,都是您心目中的經典佳作。高爾基曾說:「我讀的書愈多,就愈親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義。」讓我們熱愛生活,多讀好書,不負流年。
《滿城皆綠好景致》
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實錄
【推薦理由】 繼2004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貴陽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之後,全國已有75個城市獲得了「國家森林城市」殊榮。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已成為全面推進中國城市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也是創造良好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構建和諧生態城市的重要載體。由金旻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組織編寫的《滿城皆綠好景致——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紀實》,全面展現了貴陽、杭州、成都、柳州等75個已經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城市的建設風採和申辦紀實,集中介紹了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建設成果。其內容均為媒體發表過的各森林城市創建紀實,生動、詳實地再現了「創森」工作的地域特色、發展歷程及各地的創新舉措。這些森林城市的探索實踐可以為其他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地方提供有益的借鑑,也為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
《中國溼地資源》
溼地生態建設的權威著作
【推薦理由】 我國自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後,在溼地保護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2013年,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工作。本次調查首次科學系統地查明了我國溼地資源情況,建立了全國溼地資源資料庫,掌握了近10年溼地資源動態變化情況,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溼地資源調查監測技術規範,完成了全國溼地資源總報告、分省報告、專題報告和系列成果圖。中國溼地資源系列圖書,即是在本次調查成果基礎上系統編撰而成,分為《中國溼地資源·總卷》和各省卷共32分冊,分別闡述了我國和各省份溼地變遷、溼地類型、溼地生物資源、溼地資源利用、溼地資源評價、溼地保護與管理等內容。全套系列圖書由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寫,內容系統、數據權威、圖文並茂,是一套有關中國溼地生態建設的權威基礎理論著作。
《大象的退卻》
西方學者撰寫中國環境史的奠基之作
【推薦理由】 《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被譽為西方學者撰寫中國環境史的奠基之作,入選「2015年國家圖書館推薦70本好書」。作者伊懋可(Hark Elvin)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院中國史教授,在牛津大學等高校任教。近半個世紀以來,他縱橫於中國農業史、社會史等多個研究領域,這使他在這部開拓性著作的撰寫中左右呼應、水到渠成。在這部書中,他向我們講述了中國4000年來的經濟、社會、政治制度、觀念,與所在的自然環境中的氣候、土壤、水、植物、動物之間既互利共生又競爭衝突的漫長歷史故事。書的第一部分討論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壞、戰爭、水利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勾畫出中國環境史的「一幅總圖」;第二部分選擇浙江嘉興、貴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3個典型地區的個案,用「特寫鏡頭」對「總圖」進行細化和強化,具有濃厚的經濟-社會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啟示」「科學與萬物生靈」「帝國信條與個人觀點」三章考察了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觀念、情感、知識和「天人感應」思想及其影響,給出了如何理解中國環境史的另一種文化視角。《雜草的故事》
園藝、文學、歷史的跨界典範
【推薦理由】 山羊豆、牛膝菊、金盞花,還有牛蒡、豬秧秧……在你眼裡,它們是怡人的閒花野草,還是可惡的公害?是原野上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象徵,還是花園裡離經叛道的麻煩製造者?被《泰晤士報》譽為「當代不列顛最偉大博物學作家」的理察·梅比認為,雜草的定義取決於人類看待它們的方式。在這本書中,梅比講述了在人類與自然的抗爭過程中,四處流浪的雜草是如何被定義、被詮釋、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對待,又是如何衝破文明的邊界並影響人類對自然的看法。他一方面為自然界不被待見的植物辯護,一方面從歷史、小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鉤沉雜草與人類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文明背後的野性從未走遠,一部立足英國本土的雜草變遷史,勾勒出全球化視野中一幅包羅萬象的野生植物遷徙和狂歡的圖景。《草木緣情》
植物學解決《紅樓夢》歷史懸案
【推薦理由】 作為一位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科學家,作者在文學與植物世界間縱橫穿行,梳理、解讀文學與植物「緣情體物」的微妙關聯,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精妙細緻美好的古典場景。書中描繪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積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在書房中遨遊文學世界,在田野中實地探訪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每種植物,還原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面貌,並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同時分辨虛實,釐清文學作品的寫實與想像。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面親近古詩詞,一面認識大千植物世界。作者潘富俊現任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講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臺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數年前,他將臺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市民休憩點,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中,悠哉吟詠古典詩文,還著有《草木》《詩經植物圖鑑》《楚辭植物圖鑑》《唐詩植物圖鑑》等。
《動物生活史》
與法布爾《昆蟲記》和
布封《自然史》並稱的博物學經典
【推薦理由】 這是一部堪與法布爾《昆蟲記》和布封《自然史》並稱的博物學經典。《動物生活史》通過觀察動物的日常生活,並研究它們各自是怎樣解決食、色、地盤、種族四大永恆問題,以揭示生物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進程。作者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劇場,每一個生物體都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雖然這一出生命大戲已演出上萬年,但會一直繼續演下去。
作者約翰·亞瑟·湯姆森(John.ArthurThomson,1861-1933)爵士是蘇格蘭著名自然學家,其著作試圖調和科學與宗教的關係,認為「生命無處不在」,主張整體性生物學,強調自然界共生合作的重要性。
《飛禽記》
美國自然文學雙璧之一
【推薦理由】 《飛禽記》是一部關於鳥類的溫暖列傳,以清新純淨的文筆抒發自然之美,又滲透著深深的哲學和神學反思,鮮明體現了作品的獨特氣質。本書記錄了主人公與各種鳥類邂逅的故事,在細膩的觀察中,表現出的不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居高臨下,也不是對研究對象冷漠的客觀,而是一種真摯的移情。視這些鳥類為同類,可以在對視中相互抵達心靈的深處。書中除了作者巴勒斯的經典篇章,60幅「史上最著名博物學畫家」奧杜邦的鳥類手繪插圖也受到藏書者的喜愛。
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是美國早期的環境保護思想先驅,著名的博物學家和作家。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記憶」項目中,他的作品與《瓦爾登湖》並稱雙璧。他一生著述豐富,全集有23卷之多,最為出色的就是他關於鳥類、植物和鄉村景觀的描繪和觀察。
《萬物皆奇蹟》
「春天」自此寂靜 雷切爾·卡森絕筆
【推薦理由】 《萬物皆奇蹟》是世界生態保護先驅,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卡森的絕筆之作,在其逝世後出版。在本書中,卡森講述了她和她的甥孫年幼的羅傑一起在緬因州的海岸、樹林、曠野探險和觀察自然的經歷,講述了如何培養一個孩子觀賞植物、動物、星月、雲彩,傾聽蟲鳴鳥唱,如何豐富和銳化我們久已遲鈍的感官和審美能力。《萬物皆奇蹟》是卡森文筆最優美的一部作品,全書雖文字不多,卻將她一生所信仰的生態保護哲學作了最充分和詩意的表達。那就是對自然之力的敬畏,和對自然之美的驚嘆。
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為美國現代最著名的博物學作家,先後出版過《在海風下》《環繞我們的海洋》《海濱的生靈》組成的「海洋三部曲」。連續80周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之後更以其代表作《寂靜的春天》引發了現代生態保護運動,極大地改變了美國和全世界的生態保護觀念。
《等鹿來》
「國家公園之父」眼中的人與動物關係
【推薦理由】 《等鹿來》是美國著名作家約翰·繆爾關於各種動物的觀察隨筆。繆爾是十九世紀美國自然文學和自然保護運動的先驅。他提出了「國家公園」的概念,倡導政府有意識地保留免於人類開發的荒野,並最終促成國會立法,設立了黃石公園和約塞米蒂公園。繆爾的自然文學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和梭羅、巴勒斯、愛默生等人一樣,都是自然文學的經典。本書收集了繆爾一生關於獸類、鳥類、家養動物的多篇文章,集中呈現了他的文風和自然觀念。繆爾描寫他在美國西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裡的見到的飛禽走獸時,會突出表現這些動物的優雅、堅忍和自由精神,而描寫他成長過程中見到的馴養動物時,則飽含真摯的情感,以及動物的生死帶給他的深沉反思。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發現自然就在你我身邊
【推薦理由】 許多人一聽到「大自然」,腦海中浮現的常是非洲的莽原或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事實上,大自然絕非僅存於人煙罕至的蠻荒地帶,而是環繞在你我生活的周圍。為了讓生活在都市的人對周圍的大自然有嶄新的認知,《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篩選出都市與郊區生活均適用的「100堂都市自然課」,按照月份編排,內容包羅萬象,有動物、植物,也有當季的自然景觀,藉由精彩的攝影與自然插畫,提供一般人容易親近的路徑,特別是生活中隨手可得的題材,使人人聽得見大自然的心跳。在大家耐心且滿懷欣喜地上完這100堂課後,相信會對大自然擁有截然不同的認識。
作者張蕙芬,臺灣大學園藝系畢業,現為大樹文化總編輯。她投身出版編輯工作20餘年,一直以搭起大自然與人的溝通橋梁為己任,著有《臺灣野花365天秋冬篇》《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