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博物館,有的叫館,有的叫院,名稱上不是太一致,但實際上它們是一回事。
從級別上來說,博物院和博物館其實也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高低。比如故宮博物院是中央部委級;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是省級;西安博物院是地市級;良渚博物院是縣級,它們都叫做博物院。
為什麼有的叫博物院,有的叫博物館,這還要說到對它的英文名詞「museum」的翻譯。
博物館本身是西方近代社會的產物,最早的博物館是阿什莫林博物館,它在1683年創立於英國牛津。
晚清時期,中國與西方的溝通加強,不少人在去過西方後,接觸到了博物館並記錄下來。
但是當時並沒有標準的翻譯,各人的記錄中對博物館的稱呼並不一樣,有記作「古玩庫」的,有記作「萬種園」的,還有記作「積寶院」或「集奇館」的,不一而足。
最早見於記錄的中文「博物院」這個詞彙,來自於清末思想家王韜,在他的《漫遊隨錄》裡,把羅浮宮博物館記為博物院。
19世紀末期,博物館在中國陸續建立,當時的稱呼,有稱為博物院的,比如徐家匯博物院、香港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美國博物院、煙臺博物院、華北博物院、北疆博物院。
也有稱作博物館的,比如徐家匯博物院、香港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美國博物院、煙臺博物院、華北博物院、北疆博物院等等。
博物館和博物院兩個詞彙,在這時並不統一,可以通用。Musuem到底怎麼翻譯,這個問題引起了討論。
學者們也有不同看法。博物館學家楊鍾健先生認為,兩個稱呼沒有區別;蔡元培認為,博物院從名稱上永久性更強。
在1930年,頒布了《古物保存法》,裡面使用了「國內各博物院」的說法,但到了1936年,專業組織「中國博物館協會」創建,又取了博物館這個稱呼。
直到建國以後,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成立,在以後的工作中,基本採用了博物館作為通稱,在1982年,頒布了《文物保護法》,裡面也使用了博物館的稱呼,博物館就此事實上確定下來。
即使這樣,博物館和博物院現在也都是通行的,有些博物館老館新建後改名為博物院,這只是名稱上的變化,並不代表其他改變。
拿故宮博物院來說,是民國時期建館時就確定的稱呼,一直沿用到現在,南京博物院也是如此,這都是傳下來的舊稱。
所以,博物館和博物院只是對Museum的翻譯和使用習慣不同,以及在不同時間段舊稱的延續。就現在來說,博物館是通行的標準稱呼,博物院可以看作博物館的一個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