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新媒體「十佳號」,歡迎關注
平板玻璃畫宮廷畫派是中國藝術殿堂裡的一顆明珠,歷經300年,傳統技法已幾近散失,但其在青龍,仍有一脈相傳,靠的是當地農民畫師張東海少年時的傳奇經歷和一輩子的堅持。
金墨灌注、反向作畫、落筆如同篆刻……那聽聞中流傳自宮廷、將大千世界濃縮在玻璃背後的畫,有多麼絢爛瑰麗?來到張東海家中,你還能與這種已難得一見的藝術相逢,在它面前細細端量。
62歲的張東海家在青龍縣城,他的玻璃畫、國畫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級獎項,也多次被書畫愛好者收藏,張東海卻始終未離開過家鄉水土。
11月4日,記者去拜訪,下樓相迎的張東海衣著隨意,黑紅的面膛帶著憨厚笑容,像是一位自家的親切長輩。
張東海為平板玻璃畫傾注了一輩子心血,希望能把這門獨特的藝術傳承下去。
由於剛畫好的4幅畫被訂走了,畫室裡只有練習的國畫作品,張東海帶記者來到了客廳,這裡陳設著的一張木桌和兩把木椅的背後,一塊墨色的玻璃畫十分引人注目。
「從前的堂屋就這麼布置,那時在我老家青龍乾溝和十裡八鄉,都講究有這麼幅平板玻璃畫。」張東海指指畫說,「這幅是我前幾年畫的,內容是傳下來畫譜上的。」
上前細看,這幅名為《麻姑獻壽圖》的畫,以墨色鋪底,金色線條流暢地勾勒出了一位婀娜女子和兩位衣著華麗的老者,他們面容白皙、神色生動,似乎正在交談,周圍點綴的山石、樹木都栩栩如生。
「宮廷畫派的題材很廣,古典人物、民俗故事、山水風景都有,到咱當地還加上了滿族文化,這幅獻壽圖就是一個祝壽的民間傳說。」說起玻璃畫,張東海神採奕奕,講述中展開了一段傳奇。
平板玻璃畫興起在清乾隆年間,義大利畫家郎世寧將西方玻璃畫傳入宮廷後,民間選拔出的高手和西方傳教士畫師一起成立了宮廷御畫院玻璃內畫館,經過長期鑽研,把西洋畫和中國畫融和,逐漸形成了這個獨特的藝術形式,被譽為「中國油畫的祖母」。
百年後,玻璃畫開始風靡全國,也湧現出了從宮廷走到民間的大師高陽子、張朵珊、許碧山和金夢樓等人。
其中,張朵珊、許碧山和金夢樓一起在當時十分繁華的青龍乾溝古鎮開辦了「躬耕堂」,成為宮廷畫派的唯一傳承機構,名噪一時。
張東海的父親當年在鎮上商行做掌柜,結識了幾位畫師。張東海受母親影響,從小喜歡寫寫畫畫,七八歲時,父親帶他向金夢樓的徒弟趙美橋學藝。
從此,張東海拿起筆,再也沒捨得放下,一筆一筆地畫了50多年,直到玻璃上映出的少年面容,已生白髮。
記者聽得入迷,張東海拿出了兩幅木框略顯陳舊的玻璃畫,畫上落款「昨非」「庭弼」正是許碧山和金夢樓的筆名。「這是父親留給我的兩幅真跡,當年他實在喜歡,用120斤雞蛋換了這兩片。」
接著,張東海又捧出一大卷泛黃的畫紙,上面是各式畫樣圖,「這是我師父交給我的畫譜,幾位大師的畫樣都有,一共108片。」
現在,這些珍貴的畫作和畫譜,被張東海悉心收藏著,但誰想來翻翻,他都歡迎,「這些年沒遇到過也在畫的人了,咱要傳承下去,還得讓大家喜歡啊。」
張東海和兒媳用一個多月時間共同創作的平板玻璃畫「滿韻春風」。
張東海的兒子從清華美院畢業,但對父親的玻璃畫不大感興趣,倒是兒媳有時會跟他學習。前段時間,他們還一起用一個多月時間創作了一幅玻璃畫,這讓老張十分欣慰。
而張東海內心還有件更重要的事——回到乾溝,辦玻璃畫藝術館,教更多人作畫。這個想法不是說說而已,幾年前,他已在鄉裡買下了幾間平房,儘管身體越發不好,他依舊在計劃著此事。
「看看,現在已經在弄畫館的設計圖了,一輩子就幹這件事,可有些痴勁兒了。我跟他說,現在年輕人哪還有這個耐心,一畫幾個月?他笑呵呵地還不罷手。」張東海的妻子鄭克賢翻出一沓草稿紙,嘴上嗔怪,其實她是丈夫最大的支撐,「得讓他去做啊,這是他的夢想。」
張東海在繪製「八仙過海」的畫譜,除了傳承宮廷派的金墨玻璃畫,他還在技法和內容上進行著創新與嘗試。
平板玻璃畫技法下的工筆人物十分傳神。
玻璃畫需要反向作畫、上色,要同時掌握中國畫的「十八描」和油畫技法,功夫不是短時間能練就。連按照傳統方式用水彩、粉子加豆油的調色方式,都十分講究,張東海知道其中的難,但說起傳承玻璃畫眼中總是閃著光亮。
近兩年,平板玻璃畫被評為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躬耕堂」也獲得了中國老字號文化研究中心頒發的「燕趙老字號」稱號,這讓張東海心氣又足了一些,「咱有東西有底蘊,不能讓他斷了。」
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但一件事堅持了一輩子的張東海,說出的話落地有聲。
記者:王 鴿 來源:秦皇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