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得位最正的王朝,和尚皇帝,放牛將軍,北驅蒙古,君王死戰。從立國到最後覆滅,沒有屈躬屈膝,從不和親,可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但是,明朝的武將名氣遠不及漢唐,因為宋朝之後,中華文明趨向於保守,開疆拓土越來越少,再加上明朝採取抑制武將的政策,使武將在朝廷中的地位不高。但明朝以武立國,較宋朝而言,對待武將還是要強上許多,有許多武將世家與大明共始終,薛祿便是其中一位。
薛祿原叫薛六,從名字中看出,他也是貧寒人家出身。據說,薛祿出生時,有成群的喜鵲為其遮雨,這個傳說的真假不論,只能證明天將降大任於薛祿。畢竟在古人的世界觀,經常對一些王侯將相出生時的異象來詮釋天意。
不過,作為武將,薛祿沒有趕上好時代。當時的朱元璋已推翻元帝國,建立大明,正是大力搞經濟建設的時候,沒有太多心思放在對外戰爭上。
再加上明軍的一幹老將,如徐達、湯和,又有藍玉、沐英一般的新銳將星,明朝周邊又沒有一個能打的。看起來,窮人靠軍功來實現階層飛躍的道路,已經不通了。
有夢想,只要堅持,沒準就會成功呢,薛祿完美地應證了這一點。剛剛成年的薛祿,不願意一輩子種地,一跺腳跑到北京當兵。那時候,北京是防禦北元的前線,經常會有戰爭,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駐守在那裡。沒想到薛祿這一跑,跑出了一個大明名將。
當時的朱棣只是一個藩王,一心保衛國家的北疆,沒想到帝國內部發生了巨大變故。朱元璋去世後,偌大的大明江山落在了年輕的朱允炆手上。
年輕皇帝上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不論是朱棣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反正他造反了。作為燕王的親兵,薛祿只好跟著一起造反。小人物的悲哀可能就在於,自己沒得選。
更沒想到的是,命運的轉折來得就是這麼快。在真定之戰中,朝廷大軍派出十幾萬大軍,而燕王手上只有幾萬人馬。雖然人數不佔優勢,但是燕王的部隊長期與蒙古作戰,騎兵精銳,擅長突襲。
戰鬥一開始,燕王用步兵吸引朝廷大軍,然後派出騎兵包抄敵人後路。由於燕王騎兵的強大突擊力,朝廷大軍大敗而虧輸。薛祿在這次戰鬥中,英勇無畏,活捉了敵軍的二號人物李堅。
一戰成名後,薛祿受到朱棣的賞識,被提拔為一名中級指揮官。雖然升官了,但是在那個時代,像薛祿這樣的中級軍官也是需要衝鋒陷陣,戰死率極高,甚至朱棣自己都是一個打仗不要命的主,他的部將更是個個都是拼命三郎。
薛祿逢戰必先,英勇殺敵,兩度救下朱棣的性命。第一次在東昌城,朱棣輕敵被朝廷大軍圍困。萬分危急時刻,薛祿率僅剩的數十名騎兵殺入敵陣,把自己的戰馬讓給朱棣,才使朱棣衝出重圍。
還有一次是攻打濟南時,守將詐降,誘騙朱棣進城,打算用鐵閘門砸死他。幸虧薛祿眼明手快,及時拉開朱棣,才避開鐵門。然後他冒著生命危險,拼死護衛,終於保得朱棣化險為夷。
薛祿不僅武力超群,還很幸運。有一次,雙方對仗,他不幸被敵軍抓住。沒想到,綁他的繩子突然鬆掉,他藉機逃脫,真是受幸運女神的眷顧。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順利上位,自然對薛祿進行封賞,將其提拔為將軍,這一刻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點。後來的朱棣五伐蒙古,薛祿依然像靖難時一樣,充當先鋒官,護衛朱棣左右。
五次徵北,讓蒙古遠循漠北,而薛祿被封為右都督,成為百萬明軍的第二號將領。後來,朱棣又封薛祿為世襲的陽武侯。永樂一朝,薛祿鞠躬盡瘁,被朝廷追封為鄞國公。
他的後人繼續為大明盡忠,戰死沙場。他的兒子薛詵,戰死於麓川之役中;孫子薛琮參加北京保衛戰,協助于謙力纜狂瀾,保住大明江山。最後一代陽武侯薛濂,於李自成進攻北京城時戰死,至此薛家總共八代人,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