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70歲大壽的壽宴上,有人問他:你平時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李嘉誠小聲地對賓客說:開一間小飯店,忙碌一整天,到晚上打烊後,與老婆躲在被窩裡數錢。
賓客聽後,大笑起來,李嘉誠也爽朗大笑。但這笑聲背後,兩個人卻不一定都明白其中的意義。
沒有享受過金錢的人,無法真正體會到金錢的美妙與罪惡。
對於超級富豪李嘉誠來講,他已經足夠富有了,為何還憧憬著被窩數錢的快感和滿足呢?難道有錢人的快樂,真的只剩下了錢?
超級富豪,為何只談錢?
作為一名商人,李嘉誠無疑是最成功的,那是一個活在商業神壇上的人物,幾乎每一次人生轉折,他都幸運地踏準了節拍。
李嘉誠和何鴻燊是一個時代的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們的家幾乎支離破碎,但又奇蹟般的破繭重生,一個成為了房地產巨頭,一個成了賭場大亨。
幸運的背後,其實是對金錢的敏銳和渴望。
14歲時,有個相面的對李嘉誠的母親說:你兒子眼眸無神,骨柴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終日乾乾,勉強謀生是可以的,但飛黃騰達,恐怕沒有他的福分!
如果李嘉誠信命,就沒有後來的李嘉誠了。他堅信,未來是靠自己雙手創造的。
但那時候,他什麼都沒有。一家人生活在戰亂、父親病故、無止境的貧窮當中。但是,他渴望成功,渴望金錢,這種饑渴促使自己不斷的向前掙扎與進步。
1950年,李嘉誠代順應時代成為塑料花大王,1967年冒險抄底香港地產,1970 年代末積極投入大陸改革開放,1990年代初重啟改革……他的產業布局全球,每一個關鍵節點,他都做出了正確的戰略選擇。
巴菲特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但李嘉誠卻步步為營,不得不令人嘆服。機智的背後,是他對金錢毫不避諱的渴望。
他的目標非常明確:賺錢,只要不違法。他的價值理念、思維邏輯、行為習慣,都是在圍繞如何賺錢。
這是一個精明、冒險、果斷又投機的生意人。難道有錢人的世界,真的只剩下了錢?
難道有錢人的快樂,真的只剩下了錢?
實際上,賺錢並不可恥,可恥的是,羞於談錢的心。
中國人自古受儒家思想薰陶,《論語》曾有言:
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說的是安貧樂道的顏回。一句話,抬高了清苦修行者的境界,貶低了那些為利而往的「不賢者」。顏回之樂是境界高的樂,牟利之樂是被唾棄的樂。
可悲的是,顏回是餓死的。
所以他只能是一個偉大的、餓著肚子的思想家。想讓如今的年輕人學習他什麼呢?
安貧節儉固然可貴,但在如今物質的社會上,只能把自己逼困在死角,做一個不思進取的埋頭鴕鳥。
再看李嘉誠,其實他只不過做了一件幾千年來,很多人想做卻不敢做,想說卻不敢說的事兒罷了。
我們的金錢觀,應該改改了。
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並非與生俱有的從容和沉重。
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那麼如何才能不做一個淺薄的人呢?
不做一個淺薄的人,利用錢做好3件事兒
如何才能不做一個淺薄的人呢?我們需要利用錢做好這三件事兒。
1、投資自己。
曾經有人把理財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合理消費,二是投資成長,三是夢想基金。
三個名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但投資成長卻是中流砥柱。把錢投資在自己的頭腦上,是最安全的理財,到哪裡都不會餓肚子。
用錢去投資你自己吧!80年代,花錢上夜校的,早已經是社會精英,90年代,花錢留學的,已經是中產階層。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投資門檻」極低的時代,比起動輒幾百萬的留學資金,我們隨便買幾本好書,隨便上一些付費課程,花點小錢,就可以汲取相當多的營養。
2、孝敬父母。
孝順父母的錢一定要花。這是義務,也是責任。沒有父母的付出,就不會有你今天的成就。
有人說,父母就是我們的天時,我們與父母的互動可以累積天時的能量,一個人如果沒有天時,這一輩子做任何事都無法順利。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孝順父母也是應當應分的。
最明顯的,哪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不都是孝順的孩子?事親至孝,這是人品。
3、回饋社會。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T·清崎先生說,他的富爸爸深信錢是要先付出才會有回報的。
所以,富爸爸在年輕時就養成習慣,無論再困難都要定期捐出一點錢來回饋社會,於是他越來越富有。
但是窮爸爸卻總是說,只要有多餘的錢一定要捐出來,然而終其一生,他始終都沒有多餘的錢。
無論再窮,這世上總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回饋社會,哪怕只是你認為的「杯水車薪」,恐怕也是他人的「救人一命」。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為什麼有錢人都願意搞慈善?除了大家認為的「作秀」,其實更多地是他們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所以從今天起,不要羞於談錢,也不要妄自菲薄,用錢做好這三件事,你會發現,金錢是可以讓一個人更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