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藝術推介#
義大利羅馬畫派畫家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1485 - 1547),出生於威尼斯,拜威尼斯的著名畫家喬凡尼·貝利尼為師學習繪畫。
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30—1516年)是威尼斯畫派的奠基人,他在繪畫形式和配色上將文藝復興的寫實主義提升到另一個新的境界。
除了老師貝利尼,皮翁博的師兄喬爾喬內(Giorgione 1478一1510年)對他的的畫風影響也很大。喬爾喬內的繪畫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有著柔和的明暗關係,人物和風景自然交融,開創了風景人物繪畫的新格局。
1508年,皮翁博在威尼斯的教堂作裝飾壁畫或祭壇畫,作品風格顯地表現出他對上述兩位大師的師承,有著典型的威尼斯畫派的歡快明朗、色彩絢麗、構圖新穎、詩意濃鬱。
1511年,皮翁博受邀前往羅馬從事別墅壁畫裝飾工作,充分發揮了他那威尼斯畫派特有的色彩效果。在這裡,皮翁博既受到樣式主義藝術大師拉斐爾的學生羅馬諾的影響,也受到了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藝術思想和雄健的造型方法的影響,他後來的一系列作品都得到米開朗基羅的讚許和提攜。
通過這些兼收並蓄,也促成了他藝術風格的轉變和升華:他把羅馬的氣勢磅礴的造型方法和威尼斯的華美豔麗的色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羅馬畫壇大放異彩。
這幅《聖母訪問》就反映出他的畫風因羅馬諾的影響而轉變。畫中人物以半身群像充滿畫面前景,聖母的形體被拉長,黃、白、藍、綠的大塊色彩應用產生出耀眼的刺激性效果來傳達人物的主觀情感,而減弱了深入地刻畫人物的外貌特徵。
1515年,皮翁博在梵蒂岡製作了《憐憫》,畫中所顯示出的雄勁風格應該是在米開朗基羅的指導下完成的,至少耶穌健壯的身體曲線不是以往皮翁博任何一件作品中曾表現過的,而在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我們隨處可見這種源自雕塑的清晰曲線。
1517年,皮翁博繪製了《拉撒路的復活》(The Raising of Lazarus)。無論構圖還是色彩都無從挑剔,眾多複雜的人物在皮翁博的畫幅上被安排得明晰不紊,宗教題材被成功地做了戲劇性的處理,可謂精妙絕倫。
藝術界普遍認為,皮翁博的《拉撒路的復活》和同期拉斐爾繪製的《主顯聖容》(the transfiguration)是一場默默較勁的競賽。
我們客觀地講,拉斐爾的這幅《主顯聖容》匯總了他一生的成就,幾乎把他所學的所有繪畫技巧都巧妙的融入其中,畫面筆觸柔和,場景簡明,色彩深邃。相比之下,皮翁博的《拉撒路的復活》在畫面和色彩的配合上就沒有拉斐爾那麼自然了。
拉斐爾早逝後,皮翁博幾乎是作為羅馬的一流畫家而被教皇所重用,可謂功成名就了。1531年時被選為教皇印章保管人,這是教皇克萊門特七世對其多年忠心的嘉獎。正是這一角色讓他獲得了「皮翁博」的封號,而他原來的姓氏是盧奇亞尼。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來自您的閱讀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歡迎收藏、關注、點讚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