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吳燁 尹江勇
6月初,我省醫療界朋友圈不斷爆出好消息:
安圖生物的兩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獲得「國字號」醫療器械註冊證;駝人集團旗下兩家公司,被列入商務部出口醫療物資生產企業白名單……
「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鬥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科學論斷,為我省加強科技創新、推進健康中原建設增添了信心和動力。
防控攻關瞄準「卡脖子」難題
6月9日,記者在駝人集團生產車間看到,不傷臉的新型防護頭罩、更安全舒適的全身防護服等正源源不斷地走下無菌生產線,打包、裝箱,等待啟運。
這些新研發的防疫抗疫用品,是我省新冠病毒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專項的重要成果。河南以科技「硬核」為抗疫一線白衣戰士鑄就了「健康之盾」。
新冠肺炎肆虐,急需高性能防護裝備。1月31日起,省科技廳先後啟動兩批應急科研攻關項目,組織包括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企業在內的優勢科研力量迅速開展應急攻關。
「首批立項項目突出防控急需,瞄準的都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卡脖子』難題。」省科技廳廳長馬剛說。
3分鐘就可快速檢測新冠病毒的檢測試紙,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團隊攻破一道「檢測關」;只需一滴血,就能在10分鐘內完成新冠病毒抗體的快速篩查,河南省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雲龍團隊研發的試劑盒在抗疫中大顯神威……
「面對疫情『大考』,我省科技人員關鍵時刻勇擔重任,憑藉科技利器考出了好成績。」河南省科學院院長童孟進認為,急群眾之所急,急社會之所需,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我省在抗疫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新技術構築復工復產「健康防線」
健康防護,科技無處不在。
在鄭州大學新校區東門,學生和教職工拿出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很快就能通過健康驗證、順利入校。這項技術是鄭大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為復工復產後人員流動可能帶來的疫情風險上了一道「防火牆」。
「這項技術與阿里的健康碼可以實現無縫對接,即時掌握人員動態信息,有效保障師生健康安全。」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徐明亮教授說。
發熱門診登記系統打通了「疫情潛在風險人員庫」,許多基層醫院在接診患者時,遇到「疫情潛在風險」,系統會立即提示優先排查、重點關注。
公交車、計程車「一車一碼」,商店、超市「一店一碼」,鄭州市民在乘車、購物時,大量數據實時匯集到防控一體化數據平臺,大大提升了智能防控水平。
河南省大數據管理局局長王繼軍表示,人口大省的河南,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熱情擁抱新技術,為全面復工復產織密了健康防護網。
科技為公共衛生「強身健體」
5月30日,一款名為「UEXPLORER探索者」的全景動態PET-CT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投用,將20分鐘的全身掃描縮短至3分鐘。
6月3日,省人民醫院創傷治療中心主任劉濤操作「天璣」骨科機器人,順利為一名股骨頸骨折患者完成了我省首例「人機」合作的微創手術。
更便捷、更精準、更先進……現代化的醫療新裝備,為我省提升公共醫療衛生能力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專家分析,經過戰「疫」考驗,也暴露出我們在公共衛生體系中一些短板和弱項,一些應急前沿技術儲備不足、創新平臺較弱、投資運作能力不強……
這一局面正在得到逐步扭轉,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已經成為共識。
6月8日上午,一場高規格的籤約活動在省政府舉行,河南省發改委、河南省科技廳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旨在進一步推進我省醫療科技研發平臺建設。
合作內容令人期待:在鄭洛新自創區,將通過聯合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快推動新藥成果轉化落地;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將合作建設完備的新藥發現系統性平臺體系。
同一天,河南中醫藥大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達成深度合作項目,將建立豫藥深加工中心、藥食同源食品開發中心、中藥標準化與質量控制中心。
加強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完善創新型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讓科技為我省公共衛生體系「強筋壯骨」,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河南在持續發力。
記者手記
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科技合作,展現戰「疫」擔當,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沒。這場戰「疫」硝煙尚未散盡,我們仍要保持清醒認識,堅持向科學技術要答案、要方法、要力量,為最終戰勝疫情提供重要保障,為護佑人民健康奉獻聰明才智。
編輯: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