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觀看體驗的因素影響,所以本篇不涉及美漫。
漫畫人人都會看,長個眼睛就能看了,這有什麼好說的?
確實是這樣的,但換個角度去想,
這正好說明了漫畫對於受眾的門檻要求很低,長個眼睛就能看,
畢竟有《阿貢》這種不認字都能看的作品。
那麼你有沒有思考過,
為什麼這樣一部完全沒有配文的漫畫,
你也能夠流暢的看下去,
並且清晰明了的知道它所描繪的故事呢?
首先,我們先把一部漫畫想像成一個人,那麼:
劇情=骨
分鏡=肉
畫風=皮
接下來我會按照這3點來說一下個人看法。
聲明:非專業人士,大家看個樂呵就行。
所謂的漫畫,本質上就是生動化的文字小說。
小說有人人交口稱讚的「神作」,漫畫自然也有。
然而能夠讓人們口口相傳的「神作」漫畫,必然都是原創劇情為主。
所謂的「神作」,自然有其獨到之處,
不管是草蛇灰線,還是宗教隱喻,或是描述社會人性,
終歸是在劇情上擁有足夠深度的作品。
畢竟,《EVA》誰不喜歡呢?
關於劇情的分別,其實和吃東西一回事。
假如把《EVA》的劇情比作骨頭,那麼它一定是頂尖的那種棒子骨,熬湯倍香~
假如把《一人之下》的劇情比作骨頭,那麼它一定是放在火鍋裡面煮的那種麻辣排骨,不一定是最好那塊,但足夠讓你吃個爽。
在我看來,二者有高下之分,但並沒有好壞之別。
你的一個四川朋友來你家玩,你作為主人自然是要把你最好的菜給他嘗嘗,於是乎:
第一天,棒子骨湯,四川朋友喝完說了句真香;
第二天,棒子骨湯,四川朋友喝完說了句鮮美;
第三天,棒子骨湯,四川朋友按著你的腦闊錘。
接下來輪到你去四川朋友家玩了:
第一天,火鍋,你邊吃邊說爽;
第二天,火鍋,你邊吃邊說刺激;
第三天,火鍋,你吃完就去肛腸科了。
總得來說,個人愛好不同,要求不同。
非要踩一捧一,也沒啥意思,畢竟每一部能夠完結連載的作品都是付出了心血的。
和單純的文字內容相比,每一部漫畫作品除開思考劇情上的合理性之外,還需要安排分鏡構圖等諸多考量,外加交稿時間的限制....
漫畫家也是人,人力有窮時。
理解萬歲。
下面來簡述下分鏡這個東西。
分鏡一詞,其實是一個很籠統的詞彙,在日本語境中並沒有這麼一個詞,
而在中文語境中,基本上是概括了從「劇本」到「成品漫畫」中間的所有步驟。
漫畫包括有單幅漫畫,四格漫畫,連環漫畫等,而『分鏡』在漫畫的製作裡扮演著『詮釋者』的角色,意在將漫畫裡的事件的:
1-『發生順序』
2-『觀察角度』
3-『事(物)件與事(物)件的關聯』
4-『節奏和情緒』
5-『虛與實』
詮釋出來.
--by百度
可能業內還有其他的說法,不過由於分鏡涉及到的知識太廣了,我也並非專家,所以只能簡單的說一下個人看法。
電影有電影的鏡頭語言,分鏡大概就是漫畫的鏡頭語言了。
在固定頁數的限制內,把作者思考好的劇情按照合理的方式給放進去,
並且讓讀者能夠流暢的閱讀並且理解劇情的分鏡就是合格的分鏡。
上圖翻譯成文字來看,大約就是:
------------------------------------------------------------------
電次沉思了一下,最終還是扭頭對著秋說道:
「......死果然還是不能死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命。」
聽到這番話的秋緩緩的彎腰前傾,
突然一記猛衝,用肩膀狠狠地頂在了電次的胸口,
電次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咕」的一聲叫了出來。
秋緊跟著一記左勾拳衝著電次的臉招呼了上去
,一拳下去打的電次滿臉開花,鮮血淋漓,
不過這時的電次已經回過味來,順勢給秋來了一發撩陰腿。
秋,GG。
-------------------------------------------------------------------------------
這段分鏡很容易就能讓人從圖片翻譯成文字,從這一點來看它是合格的,
雖然咋看之下沒有出彩的地方。
但是當你開始了解了分鏡後,你就不難看出上圖運用的技巧:
方格用於敘述、斜格用於劇烈動作、速度線、視線焦點、擬聲詞、破格等等。
然後,你再仔細一琢磨,就能看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一幕中我們的視線似乎是被引導了?
電次的臉→拳頭→手臂 →跨格順勢延伸→ 撩陰腳→根據速度線向上看→秋的腦袋破格
「破格」常見於人物的初登場,
《獵人》中小傑和奇犽初登場都有使用過。
然而在這裡的「破格」更多的是把格子當成了天花板來使用,
通過一系列視焦引導最終將著力點放在了破格。
目的大概是為了提高蛋疼感吧....
嗯,藤本果然閒的蛋疼......
以上這段可能是我個人過分解讀,
但這也是一種欣賞漫畫的醍醐味。
家喻戶曉的諸如:井上25空、一擊男GIF、富堅9連黑等,
是屬於十分外顯的牛逼,就是那種誰都知道牛逼的牛逼。
動畫不如漫畫系列
然而其他許多知名大師也都有著自己的分鏡牛逼之處,
不過這一點就像電影導演一樣,不同的導演有不同的風格。
安達充、浦澤直樹等等諸多大佬都有自己牛逼的分鏡技術,
他們擅長的分鏡都屬於細膩型的牛逼,
潤物細無聲的那一掛,你不琢磨可能都感覺不出來的那種。
按我個人理解,井上25空等分鏡是屬於分鏡>劇情,
在這一段劇情中,
文本是無法清楚闡釋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場景而誕生出這樣的分鏡,
用分鏡代替了大量的文本;
而浦澤直樹一類的分鏡更多是為了細膩的闡述和銜接原本劇情,
更重視的是刻畫人物和場景細節本身。
插一句嘴,發生順序我打算專門說一下。
發生順序其實就是按照讀者的閱讀習慣,將故事的畫面按照時間順序一個一個放上去。
這點是由於閱讀載體決定的。
常見的日漫由於是刊登雜誌為主,閱讀順序是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不僅是畫面,文字的安排也是從右往左。
紅線就是你視線的閱讀順序
常見的國漫由於閱讀載體是以手機為主,結合中國閱讀習慣,所以採用的是上下滑動+從左到右的閱讀順序。
同上,看紅線
所以國漫由於閱讀載體導致了觀看順序改變,繼而導致了部分常見日漫分鏡技巧不太適用。
如果你強行想在國產條漫中使用各種斜方格以及破格等手法,其實是在破壞閱讀體驗。
所以本人在對於《一人之下》這類作品全程基本是正常方格的分鏡這一點上沒什麼意見。
至少槽點不應該在這。
畫風到底是什麼?
畫風:在繪畫界(包括漫畫)指繪畫風格,包括作者對人物,布景等的繪畫手法,線條處理,如對人物鼻子,眼睛,耳朵,肌肉,頭髮的線條處理,繪畫手法。在插畫和其他彩色畫中還包括對色彩,色調等其他方面的處理手法。
畫風是不用刻意學習或者改變的,在長期對自己喜歡的作品加以臨摹,打下堅實的美術基礎後,所創作出的具有較強的主觀意見的原創作品,當中流露出的與眾不同的特色就被稱為&34;。
--by 百度
畫風本身和劇情差不多,都是屬於個人口味,
我喜歡湯唯那一款的,你喜歡新垣結衣那一款的,都沒問題。
國漫現在大多數的畫風,大概就屬於整容臉那一塊吧。
然而整容臉也有人喜歡,這個沒啥問題。
但問題在於,就連這個整容臉都是p出來的,真人和照騙兩碼事這種情況,國漫屢見不鮮.....
更遑論忽略背景導致的代入感缺失了。
嗷,這個絢麗的背景,哭了(忽略彈幕,隨便挑了個第一名截的)
藤本自由畫的背景都更用心...
這個問題基本就是出於國漫變態的更新速度上了。
日本方面,周更基本上就讓很多作者屬於半死不活的狀態了;
國內的更新頻率就更離譜了,一周雙更都是常態。
而由於更新頻率的加快,導致了一系列的雪崩效應:
今天平臺說:一周一更太慢了,雙更吧。
工作量加倍→作畫崩壞,場景粗糙;
明天平臺說:又畫又編劇情多費腦子啊→網文改編漫畫吧,不用怎麼動腦子;
此時網文愛好者湧入:你怎麼做不到日更啊,差評;
後天平臺說,你看,要不一周三更?
話說回來,我們討論的所謂「畫風」這一表象,其根本到底是啥?
我覺得是態度二字。
背景的刻畫,線條的使用,畫技精湛如井上雄彥,《浪客行》連載期間依然在不斷嘗試新的表現手法。
不少日本漫畫家的首部連載,都能從中看出嘗試完善畫技的諸多努力。
但是在國漫裡,鮮少能夠看見在畫技上下過功夫的作品。
因為畫風就是童子功,沒有捷徑可走。
童子功就是要費時間,
網際網路資本就是喜歡短平快,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又恰飯又打麻將的,大多數人只能選擇恰飯。
我見過選擇不恰飯的,
終於還是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