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puoketrader
編 輯| 張旖旎
作 者| 熙時君
來 源| 天然氣行業觀察
最近,受疫情影響,國際國內天然氣價格都處於低位,於是沉靜許多的氣電發展話題再次泛起,似乎又有不少人摩拳擦掌覺得氣電即將爆發。
一年半以前推送的《涼涼,為什麼天然氣發電註定難成氣候?》其實已經對氣電發展這玩意詳細扯了扯,結論大概是在中國特有的資源經濟條件之下,氣電在未來難有大發展。
根據BP年鑑,2019年,中國全社會發電量全球最高,達到75030億KWH,其中氣電2365億KWH,氣電佔比仍只有可憐的3%。
而如今,低氣價條件下,一直發展緩慢的天然氣發電就能迎來第二春麼?
顯然,作為一個堅定的涼涼看空者,得出的結論依然是個死局,尤其是在被打壓數年後的煤電再次重生之時。
萬億新基建,煤電重生,
氣電衰亡!
2014年起,由於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用電需求增速放緩明顯,中國進入相對電力過剩時代。
2016年,中國政府提出建立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嚴控煤電總量規模和各地煤電新增規模,並表示將取消一批不具備核准條件煤電項目、緩核一批電力盈餘省份煤電項目、緩建一批電力盈餘省份煤電項目。
不過到了今年,情況發生了反轉。
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3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顯示,僅有山西、甘肅和寧夏三省的煤電裝機充裕度預警指標為紅色,大部分地區風險預警為綠色。這一政策變化使得地方投資煤電熱情抬頭。
更重要的是,今年中央政府以及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強調的六保中的保能源安全,首當其衝提到的便還是煤:
「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氣、電力產供銷體系,提升能源儲備能力。」
要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煤炭肯定不能丟掉,而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最理想最合適的當然還是火力發電了。
因此,煤炭火力發電仍是中央政府保障能源安全的首要選項。
今年投資領域最火的當屬萬億新基建,隨著各地紛紛發布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投資項目總額超過50萬億。
儘管新基建新基建重點發力於科技段,面向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但傳統能源設施依然佔據重要位置。
6月9日,國內低碳能源政策研究項目組發布的一項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5月,除46 GW已在建煤電項目(包括之前停緩的續建項目)外,中國至少還有48 GW的煤電項目處於新推進階段。這包括新規劃的22.4 GW、今年前五月批准的11.4 GW,以及新開工的14.7 GW。
新推進的煤電項目裝機量,相當於去年全年投產煤電項目裝機量的1.6倍、新批煤電項目裝機量的2.8倍。
這便意味著在經歷四年蟄伏期後,煤電徹底重生!
而另外一頭,在萬億新基建裡,氣電似乎面臨衰亡的尷尬境地。
簡單梳理了一下各省今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除了廣東繼續彪悍之外,剩下的玩家就只有傳統的江蘇以及一位新入局的玩家海南了。
廣東繼承了優秀傳統,今年繼續力推氣電,涉及項目多達16個!
為何廣東如此彪悍?一方面廣東政府主導力推煤改氣,全力支持氣電,另一方面廣東已經是國內接收站最多的省份,未來還繼續有超過10座接收站上馬,氣源資源非常豐富,當然還有對核心的一點,便是GDP全國老大的廣東財大氣粗,底氣十足,有錢補貼支持氣電發展。
另一個財大氣粗的當然便是GDP老二江蘇了,不過江蘇相對含蓄得多,僅有4個新項目。
除了廣東、江蘇這種傳統大財主玩家外,新進的玩家便是海南,海南也有4個項目。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如此重要地位,在電這塊,當然還是要用點好東西嘛。
低氣價是個偽命題!
今年年初,發改委發文要求階段性降低氣價,同時受終端需求不景氣影響,今年上遊氣源單位的氣價確實降低不少,不過基本上還是門站價。
而同時,國內接收站LNG也在瘋狂降價,6月中旬的時候,某東南接收站出貨價直接跌穿2000元/噸,提貨只需1920元/噸,跳樓大甩賣,折合不到1.4元/方。
於是乎,很多人覺得是氣電發展的千載良機。
可是,這個所謂低氣價很可能是個偽命題。
首先,即便是目前各地氣價都降低到門站價,再加上中間管輸等費用,相對火電成本,氣電發電成本並不低,還是的靠政府補貼度日。
另外,此時的低氣價恐怕只是暫時的。
7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全國能源迎峰度夏電視電話會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對於今年的氣價,也做出了安排:
「今年居民用氣價格執行文件價格,民生用氣價格在文件價格的基礎上上浮20%,經營性用氣按市場價格有序放開。」
居民用氣不漲價,民生用氣上浮20%,民生用氣沒說指的是哪些方面,應該是公福用戶。而另外其他的經營性用氣(工商業等)的價格則有序放開,很明顯,這部分的價格很可能上漲幅度不止20%,從目前三大油公司已籤的合同來看,冬季上漲幅度應該也不低。
再漲個超過20%,氣電受不了。
還有一方面,最近兩年是國際LNG低價期,待疫情影響結束後,國際LNG價格恐怕會再次回升。
氣電的優勢正在消亡!
之所以很多人如此推廣氣電,氣電確實具備一些優勢,最核心的應該是兩點,一個是強大的調峰能力,一個是超低的排放指標,即清潔環保。
天然氣發電啟動速度非常快,大型機組啟停機調峰,啟動至帶滿負荷也可是控制在1小時以內。
啟停速度快,能夠快速響應電網需求,可為電網提供可靠的調峰支持,同時為電網夜間提供最大限度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
另一方面,由於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常規技術下,NOX排放量即小於30mg/Nm³,S02和煙塵基本為零,與常規燃煤發電要清潔環保。
不過,在新的煤炭火電技術之下,氣電的這兩大優勢正在消亡。
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已經成為趨勢,目前超過80%煤電裝機容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改造之後的排放指標已經明顯低於南方執行國標排放標準的燃氣機組。
而一旦煤電機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後,必然帶來燃氣發電指標的升級,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計劃提高燃氣發電的排放指標要求。
屆時燃氣電廠恐怕也得向燃煤電廠一樣上馬低氮燃燒技術和SCR脫硝系統,這對本就成本高的氣電而言雪上加霜。
而在調峰方面,受市場需要同時調峰電價更高,煤電機組的深度調峰也逐步成為趨勢。大量燃煤機組開展了深調峰改造,已具備30%額定負荷的穩定運行,給燃氣電廠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未來氣電恐仍難發展,
中國為何逆全球而行?
過去30年,天然氣發電在全球發電量的佔比逐步提升,2019年佔比達到23.3%左右,儘管煤炭仍是世界發電的絕對霸主,但已經處在下行通道了,2019年降低至36.4%。
以此來看,中國確實有點逆全球潮流。
當然,國內很多人將中國與美國對比。
老美2019年發電量44010億KWH,其中氣電超過17000億KWH,氣電佔比達到37%。
但說實在的,在氣電這塊,中國跟美國還真沒法比。
美國頁巖氣革命後,本身就不缺氣同時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而且老美的氣價還是全球最低的。
而反觀中國,中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擺在這裡,而且亞洲氣價本身就是全球最高的。
試想一下,以中國全球第一的發電規模,如果中國把煤電都關掉,把氣電佔比提升至老美水平,假設達到30%的話,每年中國氣電就需要多消耗6500億方天然氣。
2019年中國表觀消費量也就剛過3000億,一下子翻三倍接近萬億方,請問這氣如何保障。
更不要說2019年全球消費量也就3.9萬億方,如果中國一家便消耗近萬億方,估計全球又會慌得一批,中國威脅論又來了。
即便這需求量有產氣國能夠保障,但以中國如此的增量規模,以中國過往在全球買什麼什麼就瘋狂漲價的歷史看,氣價估計要漲得不忍直視!
更不用說屆時能源安全問題了。
以前多次說過如今的現代文明其實就是電力文明,電力在一個現代國家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如果中國過分依賴天然氣,在如今國際如此動蕩的時候,一旦天然氣供應鏈出現問題,後果不堪想像。
由於天然氣難於存儲,天然氣產業鏈的脆弱性要遠比石油、煤炭等其他能源高得不知多少倍,國內石油儲備已經接近100天的規模了,而天然氣的儲氣能力,即便發改委天天喊著儲氣能力建設,但最後還是一言難盡。
還有最後一點,即便國外能夠全力保障國內天然氣同時價格相對合理,儘管中國經濟體量已經是全球第二,但以中國目前的條件恐怕也承受不起大規模氣電。
2019年全社會發電量75030億KWH,即便一度電發電成本僅上漲1毛錢,發電成本便會為之增加了7500億元,這些成本都會攤到整個經濟社會中,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說穿了,在全球控制碳排放的背景下,中國逆勢選擇發展煤電,也是無奈之舉。
大國戰略,終究還是優先考慮自身資源稟賦以及國家安全問題。
不過,氣電真的沒有任何迴轉空間嗎?
也不竟然。
等到俄氣全線貫通,每年進來380億方,等到沿海二十幾座接收站全部建成了,國內天然氣資源供過於求無處消化之時,也許氣電還有一線發展生機。
但也不要抱太大希望,即便資源嚴重過剩,成本還是擺在那裡,能做多少算多少吧。
說句殘忍的,無論詩和遠方看起來有多美,最終都幻化做了眼前的苟且而已。
也許,氣電永遠登不上大臺面。
那些鼓吹傾盡全力發展氣電的,多數是身在其中,屁股決定腦袋,但可惜的是這屁股終究是無法決定國家戰略這盤大棋。
仍然在最後送上,魯迅《野草》: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裡了。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願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
PS:各位!由於訂閱號將原來的時間順序推送改成了亂序閱讀,你可能沒法準時收到我們的推送。
如果你喜歡我們,請多多點擊的「在看」,或把撲克投資家「設為星標」,就能第一時間收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