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比爾》:王安憶,愛情,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
王安憶筆下愛戀,都讓我懷疑,是不是真實發生過。感觸是細密的。但它們一團一團地飄在一起,像紛紛柳絮。於是她悵然地望著周圍,感受著那氣氛,就陷入了縹緲和憂傷。所有的畫面從她眼前閃過,而她的思緒是一重濾鏡,把這些都加上顏色,配上旁白,然後再重新播放。這種感知模式,放到電影裡,應該就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那一種感覺。
我和她,和她筆下的女性一樣有著紛紛的思緒。她的描寫讓我的身心得到了確認。在女性作家的筆下我才看到了這樣的感知世界模式。我才知道了我們的共同之處。但我一旦付諸書寫,常常耽溺於感覺,耽溺於文字本身。我只是將它們反覆地描述著,以求不斷切近或者神似我所感知到的。但我不能掙脫其中。
回到文本。下午在看《我愛比爾》。篇名就說著愛他,可是愛他只佔了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在愛馬克。剩下三分之一在做著其他的事情。但是她的愛,太過決絕。為了愛一個人,把自己棄絕,把其它都棄絕。自己的學習、身體、尊嚴,都可以輕輕棄絕掉一樣。她愛得可以超脫現實。只要有愛就夠了嗎?她把自己困在裡面自傷。
比爾像個男孩一樣的精神和像個男人一樣的肉體激發了她的身心。她需要刺激來獲取快樂,也需要穩定關係來維繫安全感。她藉由外國人來營造這夢,耽溺進了這夢的快感、這夢的美麗、這夢的精神高絕。她在這條路上走得太遠,而且她本身就帶著悲劇的欲望和美感,她沒有想要過「正常的」生活,這讓她分裂,而由與肉體的分裂當中,感到自暴自棄式的快感,似乎反而因此與一切汙濁隔絕。
忍不住想到王朔的《過把癮》。那當中的女子也是一樣地歇斯底裡,只是她走向的是現實的無限瑣瑣。她行走在現實生活的細細碎碎裡面,將它們完成,又百般迫切要將它們掌控。她愛一個人便全然地暴烈,全然地沉浸到現實的身心依戀當中去,完全地表達永為一體的強烈欲望。
而《我愛比爾》裡的阿三有著一樣深且強烈的愛戀,卻把它們都輕輕地放到天空當中去了,只用一個細細的繩子牽引著,讓自己時時感受著心臟被愛拉扯的震撼,卻從不讓它們真正現形,落實於地。《過把癮》的她把這麼強烈的愛恨情仇全部表達,可以摧毀雙方,在現實裡面磨損愛。《我愛比爾》的她把愛恨全吞下,只能活夢中。
只是我且懷疑,多情如此,愛一個人,最愛如比爾可能永不忘,但之後不也可以如此深且認真地去再愛其他人嗎?聲明了「我愛比爾」的阿三,不也那樣地愛著馬克嗎?談愛從來不易啊。「愛情其實不是由兩個人決定的,是由兩個人的命運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