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上班時數著周一周二過,不上班的日子簡直是時光飛逝,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忽而天就黑了,而想做的事還很多,想看的書還很多。沒有刻意自律,但也基本保持了有規律的生活。
每天23-1點間睡覺,6-8點間起床,不論周幾。即使有時更晚睡,早上也基本按時起,因為知道白天如果困還可以睡一會兒,如果狀態不好可以弄弄花草。相較於上班時為工作而焦慮,為這焦慮導致的很晚還不睡而焦慮,為很晚不睡明天還要上一整天班而焦慮,算是鬆弛下來,比較平和了。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的,是在不上班幾個月後才慢慢擺脫失眠的。
一日三餐正常吃,比上班時健康很多。只是不太想花時間在做飯上,感覺意思不大,偶爾太饞才自己做複雜的菜。一般做簡單的菜,白灼綠葉菜,炒菜,煮一次雜糧飯吃個兩天。大部分複雜的菜,尤其調料多的肉菜靠外賣補充。一周點三四次外賣,剩下的調料加點肉和蔬菜再加工,再剩下的還能早上拌麵吃。
清潔打掃也是,像是西西弗斯搬石上山又滾下來,這種過不久又回到原點的事真的讓我煩躁。所以每天早中晚飯用的餐具杯子,我都集中到當天晚上再洗,煩一次就夠了;每周除了地板與床的清潔,只做某一個區塊的打掃,比如只收拾一張桌子(我房間有三張桌子…),或只收拾一個小柜子,這樣避免了要收拾一大塊的壓力讓我直接開始不了,還能保持常有整理。
早起先開窗,把各盆植物的位置調整一下。有的不愛曬太陽,我會晚上放室外通風,白天就拿進來,放愛曬的植物出去。畢竟窗臺小位置有限,而一些植物真的很需要通風的環境。
洗漱吃飯後,看當時的狀態。狀態不錯就看看認真學習型教材類的書,比如前段時間一直讀《經濟解釋》,輔以以前的一些經濟學教材,算是認真學習型;狀態一般就看看還是需要動動腦,但不用當功課來學的書,比如最近讀的《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如果完全提不起勁來,那就先出門走走,或者弄弄花草,一般出門走一圈回來就比較有精神了。
中午也不怎麼睡午覺,吃雜糧飯升糖慢,飯後不怎麼困,偶爾趴十分鐘。
下午到晚飯的時間,和早上差不多,就多了隔天進行的運動和洗頭髮的環節。我在運動後會興奮一段時間,所以晚上運動容易太high睡不著,適合下午運動。騎半個多小時的動感單車,拉伸拉伸,或者再找個十多分鐘的運動視頻跟著做,能一掃當天的疲憊,再洗個澡簡直元氣滿滿。洗頭也是,因為不愛吹頭髮,所以要下午洗了好有時間自然風乾。
自己也有定一點學習計劃,長期分散到每天。學習計劃並不能每天都完成,像是個刻定的及格線,沒完成的未來幾天都會更努力一點,找補一下。
看了《奇特的一生》後,沒像作者那麼嚴謹,但會每天簡單記錄自己做的日常之外的事,看了多少學習型的書,多少普通的,多少放鬆的書,運動時間,有寫了些什麼。如此再回顧,就會發現每天能利用起來的時間並不多,要格外珍惜。
隔一兩天的晚飯後,會在散步時順便買點菜和水果。附近的水果超市和菜市場都挺便宜,花個20塊就能背一大堆回去。
除了這種不分周幾的日常,還有一些打破日常的東西。比如一個月要爬兩三次山,香山這類算半次。北京有很多徒步穿越的團,幾十塊的費用,大巴接送並有領隊引路,還會幫你上個保險,非常方便。這幾年把周邊當天來回的線路基本都走遍了吧。偶爾也去看展,選個工作日,人少。
收入主要靠自己投資以及幫熟人投資理財,夠我比較節儉的過吧。我大部分是長線投資,還有套利與網格,所以定了工作日下午14:40的鬧鐘,提醒自己在收盤前看看當天市場情況,大部分時間不看盤。
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可能也會再去上班,積累更多的本金。沒有將工作當作人生的事業來看的話,對工作的選擇也變了,想選擇比較穩定壓力不大的工作,或自己非常感興趣的工作。
沒有關閉朋友圈,沒有關微信的提醒聲音,學不下去了也刷微博刷豆瓣。但我刻意維持較少的社交,常聯繫的人很少,大部分群靜音,關注的人也少,所以不覺得打擾或費時間。
這麼寫出來,像是非常無聊的日常呢,但自己感覺非常快樂。常有進步,少量社交,肆意讀書,身心舒展。
目前來看有兩個缺點,一是還缺點錢,有些想做的事因為缺錢還蠻麻煩的,所以要看看工作;二是認識的陌生人變少,計劃要拓展一下。
長大還是有些好處,有了種種責任,變得不再輕鬆的同時,也慢慢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