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兼收六國車旗服御」,創立了各種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服制,但秦代時間短暫,文獻和考古資料都比較缺乏,因此,對其服制我們目前只能籠統地知道其服色尚黑。皇帝郊祀之服都為「玄衣絳裳」,即黑色上衣,紅色下裙。除通天冠外,周代的其他冠冕盡行廢除。百官的冠服,主要有高山冠,法冠和武冠三大種,衣服均為深衣。從皇帝至各級官員,均佩長劍和綬,並以綬的顏色來區別等級.
西漢建立後,基本沿襲秦制。到漢武帝時,由於改水德為土德,服色改為尚費。東漢永平年間,又下令根據《周官》、《禮記》、《尚書》等文獻,重新制定了衣冠禮制。
按照這套制度,冠帽和佩綬是漢代區分等級地位的主要標誌。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憤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兩種,但其具體式樣和顏色,又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各級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式樣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春天要戴綠幘,武吏則帶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等。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贛之上。冠帽的種類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遊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衛士冠、鶥冠等。
其中除長冠之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道天冠為朝服:遠遊冠為諸王之服;高山冠為謁者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法冠為侍御史、延尉之服;武鶚為武官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等等。
但是,僅憑冠帽還不能把官位的高低尊卑區分得十分嚴格,為了彌補這個不足,漢代又制定了佩綬制度,佩綬是由秦制發展而來的。「縵」,指官印上的絛帶,又稱「印綬」。印綬的顏色和長度標誌著佩級人的地位和官階,如皇帝佩黃赤綬,長2丈9尺9寸;諸侯王佩赤綬,長2丈1尺;公侯將軍佩紫綬,長1丈7尺;九卿中2000石以上官員佩青綬,長1丈7尺; 600石以上佩黑綬,長1丈6尺;200石以上佩黃綬,長1丈5尺等等。
順便提及,漢代這種等級制度在死人的殮服上也有規定。如皇帝和貴族死後要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玉衣的外觀和人體一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部分,是把許多四角穿孔的小玉片用金絲或銀絲、銅絲編綴起來做成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據《續漢書●禮儀志》載,一般是皇帝用金縷,諸侯王和始封的列侯用銀縷,其它則用銅縷。但從出土的情況來看,西漢似乎都用金縷,東漢才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近幾十年來,漢墓中發現的這種玉衣已在10件以上;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2件⑨。據復原,劉勝的金縷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製作所費人力和物力都是十分驚人的。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 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曲裙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向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處有皂色緣邊四。直裾式袍服從西漢中後期起流行。這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袍服有單、夾、棉三種,於不同季節穿著。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量服裝中,三種俱全。
袍服不僅中原地區流行,邊遠地區少數民族也穿用。如新疆民豐、尼雅的東漢墓中,有繡著「萬世如意」字樣的錦袍。
漢代勞動者,男子多服短衣短褲。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小酒店時,司馬衣「犢鼻輝」圓,即短褲。新疆羅布泊漢代烽火臺遺址曾出土麻織物純素短褲,長68釐米,腰圍59釐米,襠高40釐米。漢代重農輕商,規定賈人不得衣錦繡、綺、轂,綈等絲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但商人隨著其財力的增加,其衣著逐慚打破漢初規定,不僅本人穿著美麗的錦衣,就連其童僕也穿眷繡衣和絲腰。古代天子用的黼繡之服,議代富人大賈已可用之被牆。
漢代男女鞋的武樣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方頭,好多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屨,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溼潤,多著草鞋。古代的鞋因用料不同,其名也各異,履者以麻,屨者以絲,提者以草,皮者名靴。
襪在漢代稱為角襪。襪高一尺餘,上有帶子,穿時可以束緊口,防止脫退。湖南馬王堆漢墓中曾出土有鞋和襪。鞋為青絲便鞋,前端昂起兩個小尖角。襪為短統,用組製成,襪口有帶子二條。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船形方履。新疆羅布泊漢烽火臺遺址出土青履,是以麻線編織而成,前較後稍寬,口作舶圓形,以皮為緣飾,以毛線縫製。口染蘭色,鞋頭染青色,頗為堅固耐用。
由於與國外和邊疆少數民族交流增多,漢代各民族間的衣著也經常互相模仿。漢靈帝就很喜愛胡服。內地出土的一些漢代畫像磚石上,也常見到椎髻或戴尖椎形氈帽,著窄袖、齊膝短衣者,或厚衣皮靴者。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巒珥、華勝、採勝.撼(大長簪)等,並以搪的長短米區別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髯,漢代稱之為「大手髻」。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奩盒中就有假髻圖。
貴族女子常服為襦裙。馬王堆漢墓曾出土有四幅拼合而成的上窄下寬的裙子。此外有桂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俠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由於衣襟曲轉盤繞,形成兩個上廣下狹的刀圭狀,故名裡袍。河南畫像石中的女子插花持燈臺圖中,女子的服裝即為桂袍。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都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遼寧遼陽三道壕漢墓璧畫,有二人用木架抬水,一人在井邊以轆轤汲水,衣著即如此。--般女子的髮型多為露髯,不加飾。頭髮中分,平梳、向後作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談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植帝盱,大將軍梁冀妻韓壽,自創一種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髯,自行折腰步,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醫相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