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後高校需要怎樣的薪酬激勵

2020-12-22 騰訊網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指出:「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顯然,「破五唯」的政策是為了切實扭轉當前高校科學研究評價中的不良導向,建立健全中國特色高等學校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全面優化學術生態,不斷提高學術研究質量。但「破五唯」之後高校需要建立怎樣的薪酬機制,卻成為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一個必須立即解決的難題。

不可否認,取消高端學術成果獎勵可能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首先,從教師個人的角度來看,取消高端學術成果獎勵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高校教師收入的銳減和從事學術職業的積極性大大受挫。「破五唯」之前,絕大多數高校為刺激教師快出成果、出好成果,通常實施績效工資,將教師科研成果跟個人收入直接掛鈎。學術論文發表的影響因子越高,獎勵的額度也更大。而且,越是辦學層次低的高校,科研績效獎金佔教師全部收入的比例越高。部分教師科研獎金所得能夠佔到年收入的一半以上。如果取消了學術成果獎勵,這些教師的收入水平會急劇下降,甚至基本生活質量都難以保障。

其次,從高等學校的角度來看,「破五唯」只提出「不允許將績效工資與教師科研產出簡單掛鈎,取消高額獎勵論文」,但並沒有指明高校應當建立怎樣的薪酬機制。這樣一來,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和不幹一個樣,這顯然不符合「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激勵原則。完全取消科研成果獎勵,不僅難以實現引導全體教師潛心教學的政策初衷,而且還可能會讓那些學術態度忠誠、學術成果卓著的教師科研積極性嚴重受挫。

「破五唯」之後,高校應該建立怎樣的薪酬激勵機制呢?

第一,完善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建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師考核、職稱評聘、薪酬機制等統籌推進的現代大學治理機制。高等學校是一個生態系統,科研管理、教學管理、人事管理和薪酬機制之間相互掣肘,牽一髮而動全身。現代大學內部治理體系中的薪酬機制必須能夠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均發揮積極的價值引領功能,既確保公平又兼顧效率,並且能夠在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職能間實現穩定的平衡。

第二,建立以院係為主導的差異化、市場化薪酬機制。當前,我國高校大多採用以學校為主導的均衡化薪酬機制,教師工資來自政府公共財政統一撥款,不同學科之間教師的基礎工資差異不大。而從發達國家高等學校薪酬機制的普遍經驗來看,高校大多實行以院係為主導的差異化、市場化薪酬機制。不同高校之間教師薪酬差異懸殊;同一所高校裡,不同院系、不同學科之間,教師薪酬也有天壤之別。以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為例,薪資水平最高的計算機學院、商學院和法學院,教授的平均年薪能夠達到40萬美元,而哲學社會科學學院的教授平均年薪只有約10萬美元。這是因為,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教授來說,他們大多只能在高校任職;而對於自然科學,特別是工程學領域的教授來說,他們既能夠在高校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也能夠在市場從事技術研發。而後者的薪酬水平通常比在高校從事學術職業的薪酬要高得多。只有實行以院係為主導的差異化、市場化薪酬機制,讓高校教師的收入達到或接近他們從事技術研發能夠獲得的薪資水平,才能夠確保高校教師隊伍的穩定。

第三,建立基於同行專家評價的差異化薪酬機制。高等學校和院系應當切實有效地發揮學術委員會和教學委員會的職能,在科研方面實行代表作制度,由學術委員會對教師個人提交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評定;在教學方面實行教學質量監測督導制度,由教學委員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評定。在綜合科研評價和教學評價結論的基礎上,向學院提交差異化的教師薪資發放方案。

第四,適當延長教師考核周期和薪資調整周期。「破五唯」政策出臺之前,我國高校教師薪資通常每年調整一次。基礎工資部分相對穩定,績效工資部分,每年年初下達目標績效指標,年終匯總教師績效指標完成情況,根據教師學術成果的數量和級別發放科研績效獎金。這種考核周期和薪資調整周期無形中加大了教師的科研壓力,教師為了發表疲於奔命,很難做到平心靜氣、潛心治學。如果能夠將教師的考核周期和薪資調整周期,從現在的一年延長至三到五年,將考核指標從數量轉向質量,必然能夠引導教師主動「破五唯」。

第五,整體提高高校教師的基礎性薪資水平。「破五唯」政策實施之後,並不是全體高校教師的收入都會受到巨大影響,而是那些科研水平高、學術生產力強的教師收入會遭遇重創,而政策失靈的一個突出表現恰恰就是老實人吃虧。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必須整體提高高校教師的基礎性薪資水平。要讓高校教師僅憑基礎性薪資就能夠建立潛心治學的心理安全感。

總之,我國高校學術研究中的「五唯」問題由來已久,原因錯綜複雜,「破五唯」之後的高校薪酬機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1日第5版

作者:王碩旺

相關焦點

  • 怎樣看待高校教師薪酬「補漲」新常態
    近日,深圳大學招聘教師的薪酬引發熱議,最高可至70萬元的年薪,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此前,武漢大學等高校發布的招聘公告中,也有「薪酬不低於稅前70萬元/年」的字樣。高校教師薪酬「水漲船高」已成趨勢?怎樣看待這樣一個「新常態」?
  • 分享:六維動態薪酬激勵模型
    一、三個層面企業薪酬激勵體系設計需要從戰略、策略和方案三個層面逐步展開並落實,自上而下是決定和指引,自下而上是支撐和承接。首先,所有薪酬激勵的導向是為了實現戰略,因此,薪酬激勵體系設計的思考原點應該是如何支撐戰略。
  • 天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出臺工作「清單」 破「五唯」?不用分數給...
    根據該清單,本市聚焦破「五唯」扭轉不科學教育評價導向,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等。天津北方網訊:從市教委獲悉,我市制定出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工作安排清單、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開展專項清理整治。根據該清單,本市聚焦破「五唯」扭轉不科學教育評價導向,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等。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 「四唯」如何破: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的實踐和啟示
    四唯」後,「立」什麼?2018 年 10 月,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引起廣泛反響。一方面,各部門和單位對照文件精神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四唯」)問題——取消了各級考核制度或規定中一些明顯不合理的「四唯」指標要求,起到了糾偏作用。
  • 教育部:高校不得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簡單掛鈎
    要強化價值引領,堅守精神追求,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甘為人梯、獎掖後學,努力成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典範。四、推進人才計劃改革。五、強化人才稱號獲得者崗位管理。高校要依法依規加強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的合同管理,明確崗位職責、目標任務等,建立健全中期履職報告、聘期考核制度和重要事項報告制度。要加強對人才稱號獲得者履行合同、承擔任務、發揮作用的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嚴格按照規定作出處理,增強合同約束力,推動人才稱號獲得者樹立法治意識,強化履職擔當。
  • 「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
    新華社長春12月17日電題:「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新華社記者孟含琪、金津秀、王瑩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 2020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名公布,TOP3果然不出所料!
    7月13日,中國薪酬指數研究機構發布《2020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位列三甲。  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來源於全國高校畢業生進入企業滿一年的基礎數據,包括國內200多個細分領域、600多個城市地區、50萬家企業、200萬條畢業生數據,按照工資水平、就業率、人才成長率、薪酬增長率四個要素,以相應權重,以統計學模型計算得出。
  • (新華熱評)要破的不是論文,是那個「唯」字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題:要破的不是論文,是那個「唯」字新華社記者胡浩針對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的「唯論文」問題,教育部日前再出狠招,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高校組織專項整治。事實上,「唯論文」錯不在論文本身,而在於前面加了一個「唯」字。破「唯論文」,關鍵是要破這個「唯」字。論文是科研結果的表述,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學研究的水平,作為評價體系的一項參考不無道理。而一旦加上「唯」字,就可能導致「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導致榮譽、收入、職稱、項目等等都與論文掛鈎;導致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術權力異化等亂象。
  • 關於第五輪學科評估:教育部有話說,破除「五唯」已成必然趨勢
    其中主要涉及破五唯、講質量、重滿意、講特色、看動態。首先,破五唯中指出:學科評估堅決破除「五唯」頑疾。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片面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情況」「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
  • 宏圓法師:怎樣理解「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五逆和誹謗正法都是應該墮落阿鼻地獄的重罪,五逆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誹謗正法就是誹謗佛法,今天說的不信有佛、不信真理,誹謗佛、誹謗菩薩、誹謗正法。
  • 雙通道 強激勵——交控集團全面啟動職業發展績效薪酬體系改革
    將崗位劃分為「雙通道、五序列」,其中管理通道包括管理序列,專業通道包括職能序列、技術序列、營銷序列、操作序列。集團在序列(職類)劃分的基礎上,進行縱向分級。其中,管理序列分為七個職級,專業通道序列分為四至八個職級。
  •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弘揚科學家精神
    「十三五」,輝煌落幕;「十四五」,任重道遠。科技自立自強的號角已吹響,激勵我們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踏實前行。   年度熱詞   「從0到1」的突破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 亞馬遜將結束疫情期間的員工薪酬激勵政策
    本文轉自【網易科技】;美國在線零售巨頭亞馬遜表示,將在本月底結束其加拿大倉庫工人的與新冠病毒流行病相關的薪酬激勵政策。亞馬遜的薪酬激勵政策最初曾預計在4月底結束,但該公司將在美國和加拿大執行的這一政策延長到5月30日。亞馬遜一直受到其美國和加拿大員工的批評,據這些員工稱,他們在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上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而他們中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生病的員工沒有獲得亞馬遜足夠的支持。
  • 人人都在喊、會會都在講破除「五唯」,可是有更好的評價方式嗎
    最近教育部頻繁出招,整治「五唯」現象,看來要動真格了。日前教育部出狠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就是一個重要動作,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和紅線,並要求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活動。
  • 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看看這些高校的做法
    清華大學重視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實施人才強校核心戰略,在破除「五唯」的同時,通過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學術評價制度,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營造有利於教師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一、加強學校黨委的領導2018年初,學校就把完善學術評價制度列為年度重點工作,進行廣泛調研、專題討論、文件起草、徵求意見和審議,深度訪談15位院士和100多位教師,組織相關部門對可能涉及的「五唯」傾向進行了梳理,在調研基礎上形成了《關於完善我校學術評價機制的調研報告》。
  •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破立並舉健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人民時評)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久前,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10個「不得」,對於進一步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這所高校專科生薪酬超本科生、碩士生?網友:真的!直逼985
    這所高校專科生薪酬超本科生、碩士生?網友:真的!直逼985專科生待遇超本科生、碩士生?這可能嗎?在大部分網友看來,這純粹是無稽之談,是吸人眼球的無聊之舉!按常理,研究生薪酬高於本科生,本科生高於專科生,這才正常。
  • 教育部:不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等物質利益簡單掛鈎
    《意見》提出要樹立正確的收入分配導向,要求高校堅持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原則,堅持激勵與約束並重、精神和物質激勵結合、崗位職責和收入水平匹配,根據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合理確定收入水平,不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等物質利益簡單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