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影院有它的儀式感和群體感」——李安
作者 | 陽雪
編輯 | 楊晶
位於上海靜安區復興路上的四行倉庫,最近突然成為了熱門打卡地。想要進館內參觀需要在線上提前三天預約,每天都有人數限制。
四行倉庫的西牆顯得有些殘破,布滿了彈孔。這裡原來一向冷清,如今卻每天都有人前來獻花。
圖源:去哪兒網
作為《八佰》中戰爭發生地的原址,這是影片熱映的一個縮影。據貓眼數據統計,截至8月28日,《八佰》的票房已經突破15億。
「其實做出上映《八佰》這個決定,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7月20號到8月14號這一個月,影院復工率僅有12%,最好的一天是15%。這個時候,投入非常大的製作,需要一些勇氣。」華誼兄弟副董事長、CEO,《八佰》總製片人王中磊在出席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時如是說道。
如今回頭來看,王中磊無疑是賭贏了。
《八佰》的熱映不僅讓華誼兄弟看到了一線生機,影片主創著力打造的沉浸感,也在時隔半年後,帶給觀眾一個重新回到電影院的理由。
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陳思誠分享了近期讓他印象深刻的兩件事:一件是在電影院重新回顧了老片《星際穿越》;另一件就是參加《八佰》的首映式,觀看了影片。
「看到用IMAX 65MM的機器拍攝出來的電影,那種視聽感受,以及和幾百個觀眾在一起的共情,那是只有你走進影院,才能有的儀式感。」陳思誠說。
圖源: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供圖
在豆瓣上,不少觀眾也提到了《八佰》中戰爭場面帶來的「逼近感」體驗。有網友在觀影后評價道:「瞬間被拉入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沉浸感很強,槍槍打在心上,又震撼又感動。」
這緣於主創團隊在拍攝技術上的全新嘗試。
在影片拍攝期間,王中磊和導演管虎、攝影指導曹鬱經過商量,一致決定採用IMAX攝影機進行全程拍攝。這種行業內最頂尖的ALEXA IMAX 65毫米數字攝影機,目前在全球僅有4臺。
近幾年,在畫面呈現與場面刻畫上,使用最新的電影攝影理念與技術成為一大潮流。同樣是戰爭片的《1917》,則是採取高難度的拍攝技巧和剪輯手段,製造出了「一鏡到底」的觀感。
圖源:豆瓣
而提到影片拍攝技術的創新,導演李安是繞不開的名字。
今年,距離李安推出長片處女作《推手》剛好過去30年。幾天前,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大師班上,李安也講述了他對3D、數字、高幀率等技術從未知、惶恐到試探、應用的過程。
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李安發現自己在哲學思考上無法做出突破,需要另外一個空間,突破他想表達的題材,於是才有了3D技術的嘗試。
「這是我第一次拍數碼電影,也是第一次接觸到立體的感覺,拍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很糟糕,因為我知道的東西、我表達的東西、我可以信任的東西,突然之間好像瓦解了,好像我不知道該怎麼拍電影。所以,我就開始了新的探索,進入了新的空間。」
有人用傳統的2D影片和3D影片進行比較,李安對此的理解是,「蘋果和橘子不能比較,如同2D影片和3D影片也無法比較,2D影片大家已經做得非常好,膠片電影本身也是非常成熟的藝術。數碼和3D技術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它本身還站不穩,處在一個嬰兒階段,所以這個東西拿來比較其實不太一樣,也不能說2D的不夠用,需要升級,不能完全這樣想,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作為《八佰》的攝影指導,曹鬱想要使用數字IMAX攝影機的原因很單純:讓拍出來的戰爭場面色彩細膩、細節生動、視角更為廣闊。
圖源:豆瓣
用導演管虎更為通俗的話解釋則是:「攝影機擺在那兒,不用你去特意營造場面,它的鏡頭就幫你完成了群像塑造和歷史質感。」
技術帶來變革。影視創作者們嘗試通過技術輔助敘事,留住影院的觀眾,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比如盜版。
盜版威脅著《八佰》的票房。上映不到一周,就出現了多起盜錄事件。
在出席北京國際電影節「十周年主題論壇」時,王中磊專門談到了盜版問題:「做了30年電影,其實做每一部電影,這個電影越有名的時候都會碰到一個問題,就是盜版。」
「《八佰》上映後,我們基本上有一個50人的團隊對接優酷、Youtube,因為我們在國外馬上要上映了,我們聯合起來幾十個人24小時不停監控。但還是一會兒蹦出一個盜版來,這也是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巨大的影響。」王中磊說道。
圖源: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供圖
事實上,早在點映期間,《八佰》就已經出現了盜版。《八佰》全片147分鐘,點映期間的槍版影片片長1小時02分,畫質粗劣,視聽體驗極差。
在影片正式上線兩天後,網絡上又出現了《八佰》的高清版資源,甚至有人以3元每部的價格在社交網絡上叫賣。
有院線從業者認為,盜版的最大危害,不是對票房造成的損失。而是觀看盜版的人的負面評價,會影響準備走進影院看正版的觀眾。
另外一大挑戰,則是逐漸縮短的線上與線下間的窗口期。所謂的窗口期,也就是影片從院線上映到登陸視頻網站、付費電視的時間間隔。
由於影院停擺,疫情期間,國內不少電影包括春節大片直接跳過院線轉到線上播放。這在疫情期間尤為凸顯。
《囧媽》撤出春節檔轉戰字節系平臺線上免費播出,《肥龍過江》選擇在騰訊視頻、愛奇藝付費點播。隨後半年裡,《大贏家》《春潮》等電影紛紛直接選擇在網際網路播放。
圖源:豆瓣
作為高投資的大製作,再加上拍攝技術上的堅持,《八佰》自然不會選擇直接轉戰網絡,而是堅守在院線陣地。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王中磊分享了自己對於窗口期的看法。在他看來,窗口期的縮短主要影響的將是電影院放映對於觀眾的吸引力,以及觀眾的觀影習慣。
「窗口期的縮短對電影院整個市場會有較大的衝擊。但我覺得中國電影人用了大概30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環境,我們有全球最多的熒幕數,全球最多的電影院,全球最多的觀眾群,不可能輕易的被另外一種方式取代。我不是排斥這件事,但我認為窗口期的合理性很重要。」
在《八佰》上映前,王中磊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對這部電影的票房並沒有十足把握,「如果是一年前上,我還敢說這會打破中國戰爭片票房記錄,現在就只能是期待。」
王中磊的想法,反映出了不少影視從業人員的擔憂。除了考慮到上座率限制等因素外,他們也擔心,在影院停擺期間,觀眾已經養成了全新的觀影習慣。
俄羅斯導演安東·梅格爾季切夫曾執導過《絕殺慕尼黑》。在他的記憶中,90年代時,俄羅斯的電影院還很少,觀眾還沒有養成到電影院觀影的習慣。
圖源:豆瓣
1986年安東·梅格爾季切夫在電影院觀看了學生生涯的最後一部電影——《外星奇遇》,再重新踏入電影院,則直接到了十多年後,那時因為出現了杜比環繞聲技術,人們出於好奇,開始重新湧向電影院。
「現在所有的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被瓦解了,我希望所有這些都能恢復,最重要的是大家不要失去去電影院觀影的傳統。」在幾天前的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上,安東·梅格爾季切夫說到。
目前來看,國內觀眾並未拋棄電影院。
據燈塔電影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8月27日下午4點,2020年全國院線電影總票房正式突破50億,院線復工率已經達到了88%,共有9512家影院復工,觀影總人次達到1.4億。
針對觀影人群和觀影習慣,疫情期間,貓眼文娛進行了用戶畫像分析,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如果一個觀眾在線下觀影是低頻,他在線上觀影也是低頻。
貓眼娛樂CEO鄭志昊認為,這代表線下觀影和線上觀影是彼此促進、共同繁榮,彼此引流的,「影院消費,有很強的社交屬性、伴隨屬性,沉浸式的體驗,這些是不能被線上所替代的。」
在導演陳思誠看來,電影院始終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國內電影產業化剛剛起步,幾大民營電影公司超過90%收入依靠票房,電影的IP拓展盈利模式還不成熟。而且,幾百人共同觀影的共情感、走進影院的儀式感、優質電影的沉浸感,是任何流媒體、視頻網站都難以替代的。」
圖源:豆瓣
據陳思誠判斷,未來更多資源會向頭部集中,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將涇渭分明。只有工業性很強、具備沉浸感和社交話題性的電影,才值得觀眾走入影院。
在北京國際電影的論壇上,導演文牧野分享了自己兒時的觀影經歷。他記得小時候在電影院,曾因為看《走出非洲》落淚。
「火車開出隧道,進入整個非洲的時候,我汗毛立起來了,眼淚瞬間下來,我完全不知道是什麼故事,我也看不懂。但是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就是技術和視覺的能量,帶給我的衝擊力。」
在他看來,技術是處於電影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放大器,負責拉近聽故事與說故事人間的距離,「我覺得技術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有利於電影的講述者去傳遞情感和能量的,只不過要看我們怎麼善用這個技術,像合理調配窗口期,合理地匹配資源,最終我們的目的一定是在電影院裡抵達觀眾的心裡、靈魂。」
十多年前,一本關於李安的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出版,書中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講述了李安與電影的故事。於李安而言,電影與電影院,承載著他的夢。
「觀眾不進影院而在家裡看,你只能接受這個事實。你要做他在家裡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努力,創造新的影像、新的故事,才能真正讓觀眾走進影院。影院有它的儀式感和群體感,我相信電影院。」李安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說道。
END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新媒體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網際網路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商務合作聯繫微信號 | yunlugong
網站 | www.ciweigongshe.net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