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4日訊(記者鄭常泰) 食品安全是頭等大事。近日,枝江酒業被爆基酒產能與成品酒銷量不匹配,逾半數產品系食用酒精勾兌。維維股份作為其第一大股東,昨日股價受拖累,收盤時報5.69元,跌1.73%;今日股價繼續走低,上午收盤時報5.51元,跌3.16%。
面對媒體的曝光,枝江酒業以「鴕鳥心態」對待,難免有「做賊心虛」之嘆!原本不景氣的白酒行業,更加雪上加霜。
維維股份控股枝江酒業被曝售勾兌白酒
據深圳商報報導,枝江酒業的基酒產能與成品酒銷量不匹配,逾半數產品系食用酒精勾兌,公司控股股東維維股份昨日股價微跌1.73%,成交量未出現明顯放大。記者昨日試圖聯繫枝江酒業和維維股份,但兩公司的電話始終處於佔線中。
媒體報導稱,據知情者透露,枝江酒業年產60度左右基酒能力不足萬噸,遠遠不能滿足其年產銷十萬餘噸成品酒的勾兌需要。據悉,枝江酒業李姓總工已向媒體表示,在不影響枝江酒自身風味的前提下,外購部分基酒作為調味酒進行勾兌,包括四川基酒生產基地在內,每年的基酒產量有兩萬多噸。
早在2009年就收購了枝江酒業51%股份的維維股份,昨日收盤時報5.69元,微跌1.73%,成交額為9471萬元。公司的證券事務部電話也始終處於佔線中。
維維稱媒體報導失實
據證券日報報導,2009年,維維食品飲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維維股份)出資3.48億元收購枝江酒業51%的股份,枝江酒業成為其控股子公司。嘗到酒的「美味」後,維維股份又收購了貴州醇酒廠,至此,酒業在維維股份的業務板塊中逐漸挑起了大梁。
根據維維股份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58.10億元,其中酒類營收佔比最高,達到32%;利潤上酒類佔比更是高達47%。
另外,單以枝江酒業來看,該公司註冊資本8000萬元,經營範圍主要包括白酒釀造、銷售,截止2012年12月31日總資產15.64億元,2012年營業收入為15.59億元,淨利潤1.78億元。
而記者在查閱當年維維股份收購枝江酒業的歷史資料後發現,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對枝江酒業出具《審計報告》:經審計確認的截至2009年6月30日的總資產為9.35億元,淨資產為4.67億元。枝江酒業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不含稅)13.81億元、實現淨利潤8891.53萬元;2009年1月-6月實現營業收入(不含稅)7.85億元、實現淨利潤7644.50萬元。預計2009年實現營業收入(不含稅)14.47億元、實現淨利潤8800萬元。
也就是說,經過近4年的發展,枝江酒業營收增長並不明顯,但是淨利潤增幅較大。
而維維酒業高管曹波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稱上述媒體質疑枝江酒業「勾兌門」事件並不屬實。
枝江酒業應該愛惜自己的「羽毛」
據紅網報導,「由食用酒精勾兌的固液法白酒卻冒充純糧釀造的固態法白酒」聽起來無毒無公害,但「酒精勾兌」一詞令人心驚膽戰的同時,也使得涉事企業品牌形象和政府公信力一落千丈,對消費者的心理衝擊是巨大的。在口碑已經成為消費者「購物指南針」的當下,枝江酒業說和做兩張皮,品牌和品質脫節,品牌崩塌之禍並非杞人憂天。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的失敗往往是理念競爭的失敗,你怎麼看消費者,消費者就怎麼看你。「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人生比戲更精彩,知心知己枝江酒」,孫紅雷代言的這句廣告詞說得何其好啊,知心知己。然而,面對輿論質疑「食用酒精勾兌」的質疑,可有一句知心知己的正面回應?這種「死不認錯」的僵化公關思維,無非以為認錯勢必授人以柄後患無窮,故而以賣心度買心,硬著頭皮強撐到底。可嘆一些企業缺乏服務意識,不把消費者放在眼裡,更沒有將消費者放在心中。長此以往,可以預見這些品牌在走向輝煌的同時必將走向沒落。
優勝劣汰、強者生存的競爭規律,使質量成為關係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首要因素,白酒企業的競爭最終表現為產品質量競爭。消費者很難相信「由食用酒精勾兌的固液法白酒」口感會多麼醇正、質量有多麼靠譜,面對媒體「揭短」,枝江酒業不敢「答話」,消費者難免有「做賊心虛」之嘆,對白酒安全又多了一份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