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經常活躍在銀幕上的歷史人物,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以「不畏權貴、擅長斷案」著稱,但歷史上的狄仁傑可遠不止如此。
公元630年,太原狄家降生一位新生兒,給這個官宦家庭帶來新的希望和期許,期待他能夠像祖父和父親一樣入朝為官。狄仁傑從小就飽讀詩書,年紀輕輕就通過明經科舉,然後被安排到汴州擔任判佐一職。
狄仁傑在任上勤政清廉,被工部尚書閻立本欣賞,在其推薦下,狄仁傑被提拔為并州都督府法曹。公元676年,也就是唐朝高宗皇帝的儀鳳年間,狄仁傑開始擔任大理丞,在這裡,狄仁傑第一次展現自己傑出的辦案能力。
狄仁傑到案後,開始對以前日積月累「積攢」下來的陳年舊案進行清理,也許是前任工作太忙,遺留下來的案子數量驚人,其中不乏有疑難案件。
狄仁傑用一年時間對所有案件進行審理宣判,共計判刑的人員達到一萬七千人,但是沒有一人對審判結果敲鼓鳴冤。正是從這時候開始,狄仁傑的頭上始終有「福爾摩斯」的光環,受到人們的敬仰。
狄仁傑的突出才能被唐高宗李治聽說,所以將狄仁傑調任為侍御史,之前的大理丞和侍御史都是六品官,看似是平調,其實是晉升,因為侍御史的主要職責是掌管糾正彈劾百官,因此權力更大,但對狄仁傑來說是責任更重。
在之後的官宦生涯中,狄仁傑曾經擔任過寧州刺史、豫州刺史和洛州司馬等官職,在此期間,狄仁傑展現出他第二個突出特點:敢於犯顏直諫。
其實唐朝的諫臣頗受皇帝重視,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的故事非常多,作為太宗接班人的唐高宗李治也遇到了諫臣能手狄仁傑。
一次,武衛大將軍權善才無意間砍了昭陵中的樹,昭陵是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合葬陵寢,高宗李治得知後大怒,認為此舉驚擾去世的父親和母親,下詔處死權善才。
朝堂上官員無人敢頂撞憤怒的李治,而狄仁傑選擇站出來,他奏明高宗皇帝,表示按照唐朝律例,權善才罪不至死,誅殺此人不合法度。
唐高宗李治非常生氣,因此駁回狄仁傑的說法,堅持誅殺權善才。狄仁傑接著據理力爭,對唐高宗李治說「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為難。餘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則易,今臣幸逢堯舜,不懼比幹之誅。」
大意是說,狄仁傑聽說自古改變皇帝意願都很難,但狄仁傑偏偏不這樣認為,因為只有面對桀紂這樣的皇帝才會難,面對堯舜則不會。狄仁傑還趁機誇獎李治是堯舜一樣的聖君明主,這一頓誇獎之後讓李治不好再固執己見。
從狄仁傑勸諫中可以學到說話的藝術,他也並不是犯顏直諫,而是巧妙拍馬屁到達勸諫的目的。
類似於這樣的直言勸諫故事還有很多,比如高宗李治寵信左司郎中王本立,包庇縱容其違法亂紀的行為,結果被狄仁傑一頓勸諫之後嚴懲王本立此人,在朝堂之上起到很強的示範效應。
公元690年,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登基,將唐朝改為周,歷史上稱為「武周」。武則天對狄仁傑非常欣賞,在天授二年就將狄仁傑提拔為宰相,其實狄仁傑的主要官宦生涯都是在武則天時期。
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做官時有很好的政績,卻有人在暗中中傷你,你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回到說「如果是陛下認為我做錯了,我改,如果陛下認為臣沒錯,那是臣的幸運。臣並不想知道中傷之人是誰,還會將他當做自己的朋友。」
自此,武則天對狄仁傑更是佩服。
武則天作為女人當皇帝,開歷史先河,自然面臨非常艱難的輿論壓力。在武周初期,武則天非常重視利用間諜告密者來了解朝野輿論,但同時也導致誣告的歪風邪氣盛行。
在狄仁傑上任宰相不足半年,就因別人的誣告而被免職下獄,後來因為證據不足被釋放。狄仁傑雖然出獄,但是仍然被貶職,他到彭澤去做縣令。從此之後的一段時期,狄仁傑到很多地方做官,政績斐然。
北方的契丹民族攻陷冀州,武則天將狄仁傑任命為魏州刺史,契丹人聽到狄仁傑的大名,還沒交戰就自行退去。武則天將狄仁傑再任命為幽州都督。
公元697年,武則天將狄仁傑召入京城,擔任宰相,並且格外要求狄仁傑敢於進諫。狄仁傑的確沒有辜負武則天的賞識,在朝廷決策上多次勸諫女皇,停下很多勞民傷財之事,給寬鬆的環境讓百姓休養生息,武則天對狄仁傑也格外器重。
聖歷初年,北方的突厥民族突然在邊關地區侵掠邊民財物,武則天將狄仁傑任命為河北道元帥,率領帝國軍隊出擊突厥,在擊潰突厥之後,狄仁傑又被任命為河北道安撫使,負責當地的生產生活恢復工作,一切恢復如常後,狄仁傑班師回朝再次獲得冊封。
狄仁傑素有知人善任之明,在推舉賢才方面也做得很好,比如說:當年李楷固是從契丹投降過來的將領,由於之前此人多次打敗武周軍隊,所以在李楷固投降的時候,很多朝臣都紛紛請求武則天處死李楷固。
但是狄仁傑對此的看法卻不一樣,他向武則天表示李楷固驍勇善戰,有大將之才,如果能夠赦免他,必定能讓他日後死心塌地為武周王朝效力。
事實果然如此,公元700年,李楷固將軍率領大軍討伐契丹,取得連勝大捷,武則天非常高興,將李楷固封為燕國公,其中不能忽略狄仁傑的識人之功。
由於狄仁傑的強烈舉薦,而將來功成名就的有很多人,比如桓彥範、敬暉、姚崇、竇懷貞等人,最為出名的舉薦故事莫過於狄仁傑舉薦張柬之。
武則天奪了李唐的天下,朝臣一直都想勸諫武則天還政李唐,但苦於沒有成效。狄仁傑在這件事上也操碎了心,多次反覆勸諫武則天,最終幫助武則天下定決心傳位唐中宗。
公元700年,武則天賞賜給狄仁傑一座府邸,這是絕無僅有的殊榮,代表著武則天對狄仁傑的欣賞和感激。農曆九月,狄仁傑去世,享年71歲。
武則天得知後,悲痛不已,三日不上朝,以示鄭重哀思,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
狄仁傑死後,仍然受到尊崇,唐中宗將其追封為司空;唐睿宗將其追封為梁國公,狄仁傑還與張柬之等人一起配享太廟,這是少有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