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笑」並不是笑而不語,而是說農村村民聚在一起的時候的說說笑笑。可以理解成為「笑談」,也就是人們在聊天時的談資、話題。也可以理解成「玩笑」,拿人開玩笑。
過去農村有一種非常流行,老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三樣事情講不得,三樣東西吃不得。」事實上就是在提醒聊天的人,在公眾場所,說話要注意場合,有些無關緊要的話盡可以講,但有一些話不能一時口頭之快,搏取他人一笑,傳播一些道聽途說事。要知道有些話出口之後便成了是非,禍從口出,話講出來後會引火燒身,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這裡的「五不笑」與「三樣事情講不得」的意思差不多,都是不要在別人面前搬弄是非。不過,「五不笑」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拿別人開玩笑,有時候還是出於無心,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俗話說得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有些不該說的話,一旦你在別人面前說出來,你自己很快就 會成為是非的風暴中心。
那麼農村老人說的「五不笑」是那五個呢?
1、不要指名道姓笑別人「偷人」。其中還包括曖昧關係,說不清的男女關係等。這種事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最喜歡聽的八卦,也是最容易惹是非的。俗話說「捉賊抓髒,捉姦拿雙」,沒有真憑實據的事情,僅憑猜測,或者別人私下的懷疑,是不能亂說的。
舊時,人們看重名節,特別是一些女人視貞潔為生命,同時也有嚴格的家規和族規。往往有的人出言不慎,會鬧出人命來,或者讓人家妻離子散,那可就不是小事了。再說,舊時如果沒有真憑實據的事,隨便亂說,是要給人家賠禮道歉,替人在公眾場合給予澄清。舊時規矩一般要在村裡打鑼放鞭炮遊村後,上門賠禮道歉。
實際上,現在的農村,這種玩笑也是開不得的,雖然現在不像過去那樣要打鑼放鞭炮遊村,上門賠禮道歉,但是,造成的後果,要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即便是捉姦拿雙有真憑實據,這種事情最好不要當玩笑來說。事情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人家的家庭和好了,這種事情也不宜再提及,不要踩人家的痛腳。這樣做一般不符合農村社會道德,搞不好會鬧出糾紛 來,自討沒趣。
這也是農村老人常說的「三樣事情講不得」中的一樣,排在第一位。
2、不要指名道姓笑別人是「賊」。「做賊」無論在舊時的農村,還是現在的農村,都是一種很臭的名聲。如果一個人背上了「賊」的名聲,會在村子裡臭一輩子。舊時農村,一些也會發生一些小偷小摸的事,自然是暗地裡做。因此,哪家丟了雞、羊、狗、糧食等,因為不知是誰偷走的,也就胡亂的猜疑。
還是那句話,「捉賊抓髒」,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在心裡懷疑,誰也沒意見,但你只能裝在心裡,不能說出來,更不能指名道姓地拿別人開玩笑。
沒有證據,笑人家是賊,同樣要付出代價。舊時,無端說別人偷東西,就是敗壞別的名聲。被點名的人當然不肯幹,要找你拿證據出來,如果拿不證據,對不起,也要在村裡打鑼放鞭炮遊村,為別人洗清「賊名」,還要上門賠禮道歉。還有的地方的賠禮道歉方式,則要把人家的豬拖出來殺掉,請村裡的人吃酒飯。
現在的農村,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同樣不能笑別人是賊。現在是文明和法治社會,人家自然會拿起依法維權,捍衛自己尊嚴。
農村老人常說的「三樣事情講不得」,不能亂說人做賊,排在第二位。
3、不要指名道姓不笑別人是「匪」。舊時,由於農村普遍貧窮,一些村裡的人亦匪亦民,都是暗地裡做壞事,讓人搞不清他們的身份。因此,在平時聊天的時候,那時候的人凡是牽涉「匪」的,既不能說這種人也不能笑這種人。任何朝代與官府是不會放過這種人的,如果說錯了人,就會冤枉別人,輕則讓人有牢獄之災,重則枉死;如果無意中說和笑準了人,為匪之人就會認為笑他的人知道他們的秘密,有報官領賞的可能,輕則自己會有殺身之禍,重則讓全村遭滅頂之災。
這種說法是舊時農村,特別是封建時代的一種避禍辦法,對現在來說,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此種說法早就過時了。
4、不笑落難之人。不管 是天災、人禍、疾病、殘疾、事業失敗等造成的不幸之人,只要有惻隱之心和道德良知的人,都不會去拿這種人去取笑,或者作為平時聊天的笑談。
5、不笑死去之人。民間歷來有「死人之大」「不要和死人過不去」 的說法,農村人們認為,縱使對死者有千般恨,「人死萬事休」,活人不跟死人計較,沒有必要去追究,更不能去嘲笑。
農村老人說人有「五不笑」,是農村社會的一種傳統的農民道德標準,也是一種純樸的傳統文化習俗。除個別已過時外,多數的說法對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依然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