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滿天神佛之中,除了有救世渡人的諸佛菩薩,亦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明王,今天便為大家介紹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
大威德明王是西方蓮花部的教令輪身,此憤怒身是降伏魔尊,也是佛教蓮花部的辦事明王,以如意寶棒為其三昧耶形,如意寶棒謂棒之上端有如意寶,寶者理也,棒者降伏為體故智也,如意寶棒乃顯理智不二之意,有謂為文殊菩薩之化身。
大威德明王為佛教五大明王之一,梵名為Yamāntaka,譯為閻曼德迦,即降閻魔尊之意。譯作解眾生縛,又別名為六足尊。
在胎藏界曼荼羅內,位於持明院中般若菩薩的左側。此尊在胎藏界曼荼羅持明院之法相,全身青黑色,呈憤怒形,六面六臂六足,坐於瑟瑟座上,背負火焰,手持戟、弓、索、劍、箭、棒等武器。此外,騎乘水牛之像亦頗多。以此尊為主尊之修法稱為大威德法。
佛經有云:「通身青黑,火髮令立,作憤怒相,當前一面,開口大笑,四牙並出,左右各一面,頂上有三面,上齒咬下,六臂六足,當前兩手,向內交叉,中指合豎;右一手開肘,持棒下垂偏向右;一手舉臂,豎肘,持劍向身; 左一手開肘而垂豎,執輪偏向左; 一手舉臂執三鈷戟向身。著青繒,兩端飛上,豹皮為裙,不著冠繒,坐磐石座,右三足下垂,足著環,膝脛皆露,耳戴環珠」。
大威德明王形像亦有多種,常見的六面六臂六足,表現大念怒形相,執劍、鋒輪及杵,二手結折伏印,跨於牛背上。而大威德明王之尊形有九種意義:
一、六面六臂六足:表六根六識六境,為淨十八界妄深之義,表淨六趣、滿六度、成六通。
二、右第一手持劍:劍表智,是降伏義。
三、右第二手持如意寶棒,左手三叉戟:如意寶棒及戟是摧破義之尤勝者,慧之義也。又有謂右持金剛杵者,亦摧破義。
四、左第二手持輪,二手結根本印:輪、印皆表示摧破之義。根本印表十界平等毘盧遮那之萬德,其合二中是表法身不二之果海,乃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也。
五、身青黑:青色為菩薩心之色,表隨緣大悲,方便萬德具足。空含萬象,故虛空為青色,此色攝四色。
六、以髑髏為瓔珞:髑髏視直見為瓔珞,是拔無明株之義,西方阿彌陀佛以方便智斷無明,此即是大威德之智,表以大威德之無漏法性之智劍,打斷無明之怨敵,故以死骸為瓔珞。又雲煩惱即菩提,生死涅槃之義。
七、虎皮為裙:表威猛如虎,能去煩惱之蛇,是生死即涅槃之義。
八、住大智火聚中:表其焰燃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
九、六葉蓮花上有水牛:表此尊具權實二智,能於生死大海之水陸得自在。以大威德王為主所主修的法,曰大威德明王法,其奉修目的為調伏怨敵。
青牛背上威德尊,無漏智劍摧無明;煩惱菩提本無二,生死涅盤一念間。
此明王是無量壽如來的教令輪,諸相悉圓滿,從大悲出,為無明妄想之眾生,現極惡之瞋怒身,伏出世之魔軍,滅世間之怨敵,十地菩薩不隨教令尚能銷融,況餘諸天龍八部障難者,一時殄滅無有餘者。
大威德明王密號是威德金剛,乃是西方無量壽佛的變化身,亦有說為文殊菩薩所變,他能摧伏一切惡毒龍,斷除障礙。以此偉大的德分及威力,能使一切龍王見而生畏,由此得名。
好了,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就為大家分享到此,如有不同的意見歡迎補充。
最後想說的是,佛教之中的諸佛和菩薩雖然更為被民間推崇,但其餘諸多代表人物也皆具不同意義,若想學習佛教文化,不妨全面學習看看,亦如人生一樣,切莫以點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