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不成攻,守不成守!回顧冬季戰爭中蘇軍第44步兵師的失敗原因

2020-12-19 戰略論

發生在1939年蘇聯和芬蘭之間的冬季戰爭一直是人們爭相研究的對象,擁有大量的現代技術裝備和數量優勢的蘇聯紅軍竟被弱小的芬蘭軍隊死死地拖住了,儘管蘇聯紅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卻遭受了遠超過其對手的傷亡,戰術失利的戰例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蘇奧穆薩爾米之戰,蘇軍以2個精銳的重裝步兵師對決芬軍1個步兵師,結果卻意外地遭到慘重失敗,其中蘇軍第44步兵師幾乎完全被芬軍所殲滅,今天我們主要從戰術角度來分析下蘇軍在這場戰役中到底犯了怎樣的軍事錯誤。

蘇軍進攻示意圖

冬季作戰的特點

回顧這場戰役前,我們先來簡要介紹下冬季戰爭的戰場特點,芬蘭和蘇聯的交界地帶密布著森林和湖泊,幾乎難以通行,加上正值冬季,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少數的幾條公路。因此出於後勤補給方面的考慮,戰鬥基本都是圍繞公路而展開的,作戰雙方都彼此想切斷對方的公路補給線,由於蘇軍裝備了大量的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對於公路的依賴程度遠比芬軍要嚴重得多。

儘管公路是最重要的交通線路,但是並非是作戰部隊唯一的機動方式,那些被積雪覆蓋的森林和結冰的湖泊也可以供裝備特殊機動工具的部隊實施機動,那就是滑雪部隊,這就為在冬季條件下實施機動作戰提供了可能。這些滑雪部隊依靠雪橇實施機動,補給則由馬拉的滑雪車提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全脫離公路獨立實施戰鬥,不過由於缺乏重機槍、火炮等必要的重火力,這些滑雪部隊的攻堅能力非常有限,但是對付脆弱的敵軍後勤單位卻綽綽有餘,因此滑雪部隊主要用於襲擾敵方的後勤補給線和為己方部隊提供側翼的掩護以及追擊之用。

芬軍機槍小隊

第44步兵師的軍事部署

蘇軍第44步兵師隸屬於蘇軍第9集團軍,按照原定的作戰計劃,該集團軍下屬的第44步兵師和第163步兵師將分別沿拉特泰公路和蘇奧穆薩爾米公路攻擊前進,由於芬軍只在邊境地帶部署了極少量的警戒部隊,只能實施遲滯性作戰,蘇軍一開始的戰役計劃就是向芬蘭縱深全速推進,等到推進到芬軍曼納姆防線時在停下來,然後組織坦克、火炮發起一場正面的突破作戰,摧毀芬蘭軍隊,迫使芬蘭屈服。蘇軍第9集團軍司令部給第44步兵師的命令就是全速向前攻擊前進,如遇到芬軍主力反擊,則就地轉入防禦,待預備隊到達後繼續進攻。

蘇軍第44步兵師部署示意圖(紅色)

由於交通條件和地形的限制,加上芬軍警戒部隊撤退迅速,蘇軍第44步兵師的坦克和火炮無法跟上步兵的前進速度,基本上都是蘇軍步兵攜帶輕型火炮在遂行作戰。蘇軍第44步兵師缺少專業的滑雪營支援,僅能沿公路前進,進攻正面太狹窄,兵力優勢幾乎無法發揮出來,另外步兵也不能離開公路太遠的地方作戰,只能實施淺近的掩護。隨著蘇軍不斷地向前推進,在軍事上反而更加被動,因為不斷拉長的後勤補給線佔用了大量的作戰部隊,進而削弱了蘇軍的進攻力量,很快蘇軍發現,儘管他們佔據數量上的優勢,實際上兵力卻被大大分散了,反而到處處於劣勢。

芬軍第9步兵師的軍事部署

最初芬軍只部署了一個獨立營來執行邊境防禦任務,隨著蘇軍大舉進攻的到來,芬軍迅速將第9步兵師前調,阻止蘇軍的進一步推進。儘管芬軍第9步兵師在兵力上處於劣勢,但是仍舊決定發起進攻,意圖對2個蘇軍步兵師各個擊破,因為一旦等到蘇軍坦克和火炮到達前線,芬軍將徹底失去防禦的可能。芬軍的進攻並非盲目的選擇,而是建立在合理的戰情判斷上,那就是芬軍擁有大量的滑雪部隊,具備很高的機動能力,而蘇軍卻只能分散部署在漫長的公路沿線上,這樣芬軍便擁有機動作戰的優勢,從而在局部作戰上形成戰術優勢,對蘇軍步兵師各個擊破,運動戰是芬軍的核心所在。

芬軍滑雪部隊

芬軍第9步兵師在有限的正面上只部署了少量的步兵單位,但是加強了大量的重機槍和炮兵單位,從而擁有實施堅強防禦的能力,第9步兵師剩餘的主力則全力投入到蘇軍側翼的襲擊中,首要目標就是切斷蘇軍的後勤補給線,迫使蘇軍就地轉入防禦,然後對蘇軍實施分割包圍並殲滅之。

戰役經過

蘇軍第44步兵師的先頭部隊被芬軍遏制後,該師便基本轉入了防禦以等待後方坦克和重炮的趕來,蘇軍第163步兵師基本和第44步兵師的處境一樣,糟糕的後勤情況成為制約蘇軍進攻的最大障礙。芬軍並沒有像蘇軍那樣停下來等待,而是率先向蘇軍第163步兵師下手了,芬軍滑雪部隊迅速繞過蘇軍側翼,切斷了該師的補給線,儘管上級命令就地實施堅守,等待第44步兵師增援,但是該師師長還是對形勢充滿了絕望,不斷請求撤退,在最終得到撤退允許後,蘇軍第163步兵師迅速向後撤退了,並在撤退中遭到芬軍猛烈追擊,損失慘重。

芬軍重機槍陣地

蘇軍第163步兵師的敗退產生了嚴重的軍事後果,那就是只剩下蘇軍第44步兵師孤軍奮戰了,芬軍第9步兵師也將矛頭轉向了這裡,蘇軍第44步兵師奉命就地組織環形防禦,固守現有陣地。當時蘇軍第44步兵師據守在一條長達20公裡長的公路沿線上,各作戰部隊沿公路線的正面和兩翼構築了一條綿延的防線,由於戰線太長,蘇軍第44步兵師只能延長各營的防禦正面,結果導致各陣地的兵力都非常薄弱,而且嚴重缺乏戰術預備隊。最嚴重的是,後方交通補給線非常混亂,第44步兵師幾乎無法得到任何的物資補充,這嚴重動搖了蘇軍第44步兵師的防禦決心和士氣。

芬軍步兵小隊

芬軍第9步兵師投入了12營來對付蘇軍第44步兵營的7個營,考慮到芬軍擁有大量機動性強的滑雪部隊,在局部戰術優勢可能更大。芬軍最初以2個營的兵力進攻了戰線最左翼的蘇軍第146團2營,這支蘇軍單位表現得非常出色,擊退了芬軍的進攻並重創了其中1個營,可見蘇軍第44步兵師還是具備很強的作戰能力的。但是蘇軍在防禦部署上的缺陷很快就顯露出來,剛剛到達前線的蘇軍炮兵第122團3營由於長途行軍疲憊不堪,竟然沒有構築好炮兵發射陣地和步兵警戒陣地就準備休息過夜,結果遭到芬軍1個步兵營的夜襲,附近的蘇軍步兵146團由於缺乏戰術預備隊而沒有派兵援助該炮兵營,結果導致該營幾乎全軍覆沒。這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蘇軍第44步兵師各作戰部隊完全失去了機動能力,陷入了被動的防禦,鮮有和友鄰單位協同作戰的情況,因此蘇軍總是被芬軍所各個擊破。

蘇軍步兵和坦克協同進攻

芬軍儘管發起了持續不斷的進攻,但是很少有完全突破蘇軍防禦的情況,這說明蘇軍第44步兵師的防禦組織的還較為不錯,但是由於後勤補給線遲遲不能打通,該師的防禦能力正在急劇的下降。最終迫於補給斷絕的壓力,第44步兵師不得不選擇突圍,該師師長不願意承擔放棄重裝備的責任,執意要師主力攜帶重裝備從公路撤離,而師指揮機關則在輕型步兵單位的掩護下選擇從森林地帶突圍。這些蘇軍步兵單位一旦離開堅固的掩體,在公路上完全成為芬軍打擊的靶子,突圍迅速變為了潰敗,第44步兵師的損失大部分是在失敗的突圍中產生了,只有師指揮機關和部分單位的殘部突圍了出去,該師已經完全失去了作戰能力。

經驗與教訓

回顧這場戰役,蘇軍第44步兵師在進攻和而後的防禦部署上皆犯了致命的錯誤,首先在最初的進攻上,步兵單位的突破初期非常迅速,但在遭遇芬軍的較強的抵抗後便失去了進攻主動性,而是單純的等待重型裝備的抵達,沒能果斷地採取戰術機動來迂迴芬軍的防禦陣地,儘管蘇軍的滑雪部隊較少,但是還是有能力擔負迂迴任務的。在防禦作戰中,蘇軍第44步兵師的錯誤更加嚴重,戰線拉得太長,兵力部署的太分散,不應該耗費兵力建立一條連續的防線,而應該圍繞補給點和炮兵陣地組建小型環形防禦陣地,各防禦陣地的距離應保證可以實施互相火力支援,以儘可能地縮短蘇軍戰線寬度,騰出兵力組建機動預備隊。因為芬軍滑雪部隊的高機動性是建立在犧牲火力的基礎之上,因此對于堅固的環形防禦陣地是無可奈何的。

被摧毀和遺棄的蘇軍裝備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線的掩護,對整個公路線部署防禦兵力是不現實的(兵力不夠),因此一開始就不應試圖組建一條靜態的掩護防線,而是由進攻代替防禦,將公路兩側的掩護線向森林縱深推進,將芬軍襲擊部隊驅逐出公路附近。與此同時,組建由坦克和裝甲車組成的機動部隊實施武裝押運,這些裝備大量機槍和火炮的重型裝備能輕易地壓住芬軍滑雪部隊這樣輕裝部隊的襲擊,保證運輸車隊的來回安全。1941年莫斯科反擊戰中,德軍第9集團軍就是利用這種戰術確保勒熱夫公路線的安全的,當時德軍的兵力更少,只能採取這種攻勢防禦來掩護公路線,從而確保了前線的物資需求,守住了陣地。蘇軍第44步兵師在攻防兩端都表現得很差,一方面是缺乏可機動的滑雪部隊,更多的是缺乏戰鬥精神和技巧,尤其表現在師一級的戰術指揮上。

相關焦點

  • 蘇芬戰爭中最經典的戰役,芬軍如何以少勝多,擊潰蘇軍兩個精銳師
    蘇芬冬季戰爭在1939年11月30日爆發,持續不到半年,意義卻不小,它是二戰的前奏,影響了德軍的戰略意圖和蘇軍的軍事理念。蘇奧木薩爾米之戰,是冬季戰爭裡最著名的一戰。它是蘇奧木薩爾米—拉特路會戰的一部分。
  • 蘇軍摩步第44師在芬蘭的覆滅——蘇芬冬季戰爭的拉特路之戰
    (接上一篇)蘇軍步兵第163師被擊潰了,但西拉斯武奧上校的計劃還只成功了一般,現在還有步兵第44師在等著他們,從實力對比來看,第44師還是要遠強於西拉斯武奧手下的軍隊。但現在,第44師的問題是各團散布在長達20公裡的拉特路沿線。
  • 蘇芬戰爭蘇軍精銳師慘烈一戰,人數佔優被全殲,師長逃回被處極刑
    在這場戰役裡,蘇軍第44步兵師連同第163師的一部被芬軍消滅,損失9000多人,芬軍的只有輕微的400多人損失。這場戰役被外國軍事學院列為「以寡擊眾」的經典戰役。這就是蘇芬冬季戰爭中的拉特路之戰。12月28日,蘇軍第163師的主力已經在基安塔湖附近被芬軍殲滅。於是,第44師帶著第163師的一部試圖增援第163師,在他們行軍的道路上,必須經過一條公路——拉特公路。拉特路是條狹窄的公路,一次無法讓兩輛坦克並排行軍,但蘇軍別無選擇,因為道路兩側是厚達30-50cm的積雪,而蘇軍又缺少雪地設備,更加無法通行。
  • 二戰德軍步兵師有哪些精銳?德軍一個師為何戰鬥力超蘇軍三個師?
    這樣的尖刀級步兵師有第1師,資格最老的國防軍部隊,從1939年9月一直打到1945年戰敗投降,這個師打仗非常有韌性,一直都被當中救火隊員使用。第5步兵師,同樣是最老資歷國防軍部隊,獲得勳章僅次於第1師。第6步兵師,也是一支精銳部隊,還孵化出一批新的步兵師。
  • 蘇芬戰爭中步坦協同失敗的典型戰役——蘇馬村之戰
    1939年11月30日,蘇軍以「曼尼拉炮擊事件」為由,向芬蘭發動了全線進攻,蘇芬冬季戰爭開始。戰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39年11月30日到12月31日。這一階段,由於各種原因,蘇軍雖然實力比芬軍強大許多,卻在極地的冰雪中遭遇了不小的失敗。
  • 蘇聯最恥辱一戰,人數佔優2個精銳師被打殘,槍斃1個師長,2個團級軍官
    蘇芬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這場戰爭從1939年11月開始,一直打到1940年3月結束。在這場戰爭中,強大的蘇聯投入了大量兵力,卻打得非常艱難,最終只能算是慘勝。
  • 讓人靈魂顫抖的冬季戰爭——擊碎蘇軍三個星期滅亡芬蘭的美夢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芬蘭和蘇聯這兩個國家完全沒有可比性,可以說這是一場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的戰爭,即使芬蘭的嬰兒女人和老人都從軍入伍也沒有蘇聯的常備兵員多,蘇聯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兵力外,在戰爭的中後期又增加了10個師加6個坦克旅,累計兵力高達80餘萬人,蘇聯在這場戰爭中一共投入了33個師加8
  • 二戰索木斯薩耳米戰役,蘇軍裝甲為何輸給了芬軍步槍?輕敵惹的禍
    雖然這場戰爭蘇聯最終打贏了,但蘇軍很少提及它,因為蘇軍贏得很辛苦也很狼狽。今天我們選取其中一個經典戰役索木斯薩耳米之戰,詳細剖析一下蘇軍第9集團軍在崔可夫中將率領下,是如何被芬軍1個師打垮的。索木斯薩爾米戰役的背景蘇聯發動蘇芬戰爭(也叫冬季戰爭),由來已久。
  • 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抗日名將方先覺當然也有走麥城的時候,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他率領的預備第10師在金井地區遭到日軍第6師團騎兵部隊的夜襲,猝不及防的預10師傷亡300餘人,許多官兵是在睡夢中被日騎直接砍殺的,方先覺痛不欲生。而陳沛第37軍之140師,也是在甕江邊宿營時遭日軍騎兵偷襲,損失更加慘重。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由於蘇軍西方方面軍全線潰散,致使德軍一周之內就佔領了明斯克,半個月就進攻到斯摩稜斯克,前鋒直指莫斯科。圍繞西方面軍的失利,人們一直認為指揮官巴甫洛夫擅離職守,錯誤地將3個集團軍送於德軍布置的口袋,這才是蘇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那麼,巴甫洛夫當時這麼部署到底有沒有錯,失利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
  • 二戰蘇軍步兵班火力配置如何?憑什麼在反攻戰中打得德軍一潰千裡
    不僅如此,規定中的通訊器材也沒有實際到位,師一級的支援重炮和師、團級的反坦克炮部署同樣不到位,這也是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幾天裡炮兵沒什麼大的作為,而是地面部隊依靠輕武器和小口徑炮苦苦支撐。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蘇軍著重於打近身戰,避開德軍優勢的裝甲和空軍,不過這個配置沒有持續太久,主要原因就是物資不允許。
  • 維亞濟馬戰役,蘇軍被俘近70萬,為何德國仍舊攻不下莫斯科
    1941年,德軍統帥部計劃向莫斯科實施攻擊計劃,擬定在維亞濟馬地區突破蘇軍防線,再向莫斯科進行攻擊,當時德軍集結了斯摩稜斯克一帶德軍中央集團軍,第4、第9集團軍,坦克第3、第4集團軍準備向維亞濟馬地區進攻。
  • 2輛蘇軍坦克守橋,幾百德軍人海衝鋒要過橋,結局極其慘烈
    蘇軍將1944年9月開始的波羅的海沿岸進攻戰役稱為當年的"第八次打擊",德軍第215步兵師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慘重。 1944年9月15日清晨,蘇軍動用至少600門大炮從梅佐特尼和焦紹勒之間猛轟對面的德軍陣地。一小時的炮火覆蓋後,蘇軍出動戰機進行補充攻擊,隨後是猶如巨大洶湧海潮的蘇軍坦克群和大批步兵,向著德軍第290步兵師的陣地猛撲過來。
  • 蘇軍在戰爭初期的反突擊,鐵與血交織的決戰,杜布諾反擊戰
    在戰爭初期,準確說戰爭爆發的第一天晚上,蘇軍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邊境三個方面軍對德軍展開全線反突擊。這道命令來的十分突然,而且是在一種完全不曉得戰場實際情況下,冒然下達的命令。其所依據的不過是各方面軍所匯報的,十分樂觀的戰報來決定的。但這個命令來的十分突然,此時蘇軍沒有任何選擇,只能開始這場決死的反突擊。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庫爾蘭集團是德軍1945年5月8日發布無條件投降書後,唯一未被蘇軍殲滅而在蘇聯境內向蘇軍投降的部隊。那麼,早在1944年9月,蘇軍就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庫爾蘭戰役,後又對該集團德軍陸續展開了6次進攻,但都沒能將其完全殲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中最後的塹壕戰,施勞弗高地前的血戰,蘇軍為何損失慘重?
    這讓希特勒就更是不喜歡哥特哈德·海因裡希了,時常在私下譏諷哥特哈德·海因裡希,認為他是個無用的人。但與希特勒的看法所不同的是,哥特哈德·海因裡希是一個出色的防禦戰大師。儘管在戰爭早期他缺乏出色的表現,但是在蘇德戰爭中他不乏以弱勝強的戰果,且無一例外都是防禦戰。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
  • 日本戰敗後,此人率40輛坦克向蘇軍發動進攻,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有些戰爭狂熱分子卻並不想投降,但是又不好違背天皇的旨意,怎麼辦呢,就自己解決吧!似乎這是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其濱海地區的戰鬥部隊也轉入進攻,試圖奪回在日俄戰爭中喪失的南薩哈林島、千島群島並衝向北海道。8月9日凌晨,蘇聯大軍向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發起攻擊,同時也沒忘了攫取北方四島。 僅一周後,蘇軍高層就命令太平洋艦隊配合第101步卒師展開奪島舉動,雖然在陸地上日軍遭遇了一連串失敗,但此刻日軍還在硬撐,甚至期望經過島嶼戰爭挽回局勢。
  • 二戰蘇軍的師級兵力為何遠少於德軍?步兵師番號太多造成補充困難
    二戰蘇軍師級建制的額定人員和充實程度,其實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而不是靜止於某點。戰爭初期蘇軍野戰師的編制雖然略遜於德軍和美軍,但是差距並不是特別明顯,造成軍事愛好者「視覺誤差」的主要原因是蘇軍在戰爭的中前期戰損太大,而補充又不及時。
  • 二戰羅斯託夫戰役,第1裝甲集團軍被阻,蘇軍打贏首場圍殲戰鬥
    02反攻羅斯託夫,蘇軍打贏首場圍殲戰鬥在德軍閃擊蘇聯的4支裝甲集群中,第1裝甲集團軍一直在南線據守,但在佔領羅斯託夫之後,卻差點被蘇軍的第56獨立集團軍反攻包圍,幸虧龍德施泰特發現及時命令第1裝甲集團軍迅速撤離,避免了被圍殲的結局,但蘇軍視死如歸奮勇戰鬥的不怕死精神卻讓德軍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