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了豪豬號一分為二的故事,好好一艘驅逐艦分成了兩個不能出海的半截船,這個分身術實在是Low得很。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合體,兩個半截船合成一艘能用的驅逐艦,這個可比分身高級多了,這是英國海軍一戰時候的事。
二十世紀初英國海軍建造了十二艘部族級驅逐艦,用善戰民族或者部落的名稱命名,這級艦後來也被稱為F級。因為二戰時期又有新的部族級和F級兩型艦出現,所以也可以稱為老部族級或者老F級。
一戰爆發的時候,部族級驅逐艦因為設計較早,引擎油耗很高,載油量又少,無法在公海作戰。所以該型艦被布置在英吉利海峽,負責護航和近岸防禦任務,交戰對象主要是不時溜進海峽的德國潛艇和魚雷艇。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努比亞人號驅逐艦(HMS Nubian),這艘船於1909年4月20日下水。戰前努比亞人號曾是公開展會上的明星,在艦隊演習中成績名列前茅,並以炮術精良著稱。
戰爭爆發後,努比亞人號和她的姐妹們隨同艦隊炮擊了比利時海岸的德國陣地。1915年3月4日,她參與圍剿被漁網纏住被迫上浮的德國潛艇U-8號,但U-8號最終被姐妹艦廓爾喀人號和毛利人號的炮火擊沉。
1916年10月26日夜,多佛海峽巡邏隊突然收到警報,反潛屏障附近有德國魚雷艇出沒,六艘英國船隻受困。雷金納德·培根上將遂派出第六驅逐艦隊的六艘部族級驅逐艦前往解圍。
當夜的戰鬥規模出乎英國人意料,後來被稱為多佛海峽之戰。
一戰時期德國人沒能佔領英吉利海峽法國一側,所以英國人得以在多佛附近布下了橫跨海峽的密集雷場,只留出狹窄通道供英國船隻通過。後來又拉上了貫通海峽的反潛鋼網,並用探照燈和巡邏艦保護,稱為多佛攔海壩(Dover Barrage)。德國潛艇在試圖偷越的時候損失慘重,令德國海軍骨鯁在喉。
當夜德國海軍佛蘭德斯艦隊的兩個魚雷艇艦隊23艘大型魚雷艇傾巢而出,任務是攻打多佛攔海壩並擊沉遭遇的一切協約國船隻。德國人的大型魚雷艇排水量一般在600噸到1000噸之間,除魚雷外還有多門火炮,其實相當於小型驅逐艦,不是一般概念裡的小型快艇。德國人兵分五路,同時攻打反潛網的各個部分。
德國人首先遇到的是五艘正在維護反潛網的英國漂流船(類似於拖網漁船,用於布設和維護反潛網)並立刻開火攻擊。600噸級的老式驅逐艦調情者號聽到炮聲趕來查看,德國魚雷艇卻給出了類似英國船隻的應答信號。調情者號於是認為這是協約國的驅逐艦,漂流船可能是遭到了潛艇襲擊,竟然大意地放下小艇開始打撈落水者。
轉瞬間調情者號就為自己的輕信付出了代價,情急之下她試圖撞向圍上來的德艦,但很快被魚雷和炮火擊沉。當德國海軍魚雷艇第五區艦隊離開現場的時候,已經有六艘漂流船沉沒,另外三艘和一艘拖網漁船也被擊傷。
正在趕來的英國艦隊由於對命令理解錯誤分成了兩組,維京人號、莫霍克人號和韃靼人號一組,努比亞人號、亞馬遜人號和哥薩克人號一組。努比亞人號遙遙領先,很快甩開了其他艦隻,成為第一艘趕到調情者號沉沒現場的軍艦。
此時德國海軍魚雷艇第17區艦隊從法國海岸附近返回,他們已經攻擊了一艘英國貨船。努比亞人號犯了和調情者號一樣的錯誤,將這些魚雷艇當成了返航的英國驅逐艦。當炮火紛紛射來的時候,努比亞人作出了同樣的選擇,試圖撞擊編隊中最後一艘德艦,但一條魚雷正中艦橋下方,當場把她打癱了。非常幸運的是,居然無人在交戰中傷亡。
接著其他英國驅逐艦就像葫蘆娃救爺爺一樣挨個衝上來。亞馬遜人號被撤退的德艦連續命中,兩個鍋爐被毀。另一組驅逐艦趕到時,又撞上了返航的德國海軍魚雷艇第18區艦隊。維京人號僥倖逃脫,而莫霍克人號中彈數發,直到戰鬥尾聲才逃到海岸邊的安全地帶。
德國魚雷艇群馬不停蹄地撤退,趕在駐敦刻爾克的艦隊攔截前跑掉了。當夜英國人一艘驅逐艦、六艘漂流船沉沒,三艘驅逐艦、一艘貨船、三艘漂流船和一艘拖網漁船受創。德國人付出的代價是一艘魚雷艇G91號受傷。
回頭說努比亞人號,她已經失去了機動能力,船首隨時可能斷裂。英國人試圖將她拖走,誰料又遇到了惡劣天氣,拖纜在暴風雨中斷開,努比亞人號被大浪拋上海岸,就擱淺在多佛著名的白崖下面,船頭也被撞掉了。這次海難造成兩人死亡,13人失蹤(推定死亡),德國魚雷都沒這威力。
(老槍註:第一張照片似乎是個很短的艙段,因為過於久遠已無法考證真偽了。)
就在12天後,另一艘部族級驅逐艦祖魯人號(HMS Zulu)又出事了。
祖魯人號於1909年9月16日下水,一戰爆發後她同樣被編入多佛海峽巡邏隊下屬的第六驅逐艦隊。1914年8月5日她曾俘獲一艘德國帆船,1916年上半年又配合其他船隻在比利時沿海鋪設雷場和反潛網。這艘船服役後曾發生過三次撞船事故,被認為運氣不佳。
1916年11月8日,祖魯人號從多佛出發前往敦刻爾克途中撞上了德國潛艇UC-1號布下的水雷,船尾當場折斷沉沒,三人喪生。好在當時法國驅逐艦梅爾船長號(Capitaine Mehl)就在附近,將失去動力的祖魯人號拖回加萊。
就這樣英國海軍在一個月內失去了兩艘部族級驅逐艦,按照常規就是把剩下的殘骸拆解,回收可用設備和廢金屬。但當時英國人在海峽的兵力有限,始終無法徹底壓制德國潛艇和魚雷艇的挑戰,這樣實在有點想不過。於是就有人說了,剛好努比亞人號沒有了頭,祖魯人號沒有了尾,對齊了照著尺寸切吧切吧,連上不就又是一艘好船嗎?
大家一聽這是個好主意,於是兩艘船的殘骸都被送到多佛附近的查塔姆船塢,專門組織了一批熟練的工程師來實施這個「嫁接」手術。
按照一般的想法,都是同級的姐妹船,尺寸上應該沒什麼區別吧。可部族級不一樣,這級船是最早裝備燃油鍋爐的驅逐艦之一,處於探索階段。英國海軍只是發布了一些有意簡化過的基本要求,如需要渦輪機和燃油鍋爐,以及由三門十二磅炮和兩具魚雷管組成的武器裝備,具體的細化設計都由各船廠自行其是。最終結果就是12艘部族級每一艘都不一樣,比如視覺效果很明顯的煙囪數量,就從三個到六個不等。
具體到這兩艘船來說,就是祖魯人號更長也更寬,而努比亞人號排水量更大,兩者寬度之間差距是18英寸。這肯定給對接工作造成了很多麻煩,但無論如何吧,經過工程人員的努力,這兩艘船還是拼到了一起。連接位置就在四個煙囪的前面,完工後一點都看不出來。
1917年6月7日,部族級的第十三號艦下水。多佛海峽巡邏隊指揮官雷金納德·培根上將取祖魯人號的字頭和努比亞人號的字尾將其命名為祖比亞人號(Zulu+Nubian=Zubian),這是個子虛烏有的民族。據說該艦的情報曾給德國海軍參謀人員造成相當困惑,因為他們完全沒有這艘船來龍去脈的資料。
1917年7月2日,祖比亞人號正式服役,仍隸屬於第六驅逐艦隊,和其他姐妹艦一起活動。此後她的經歷倒也不像一些資料說的那麼如有神助,連連取勝。當時她的主要任務是和其他驅逐艦四艘一組進行夜間巡邏,攔截夜間進來炮擊的德國魚雷艇,但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1918年2月4日,祖比亞人號在海峽巡邏時,一艘潛艇在其左舷船頭約400碼處冒出水面,並伸出無線電天線。祖比亞人號向其開炮並試圖撞擊,但潛艇及時潛入水中。祖比亞人號投下深水炸彈後不久,在海面觀察到了大量燃油和雜物碎片。祖比亞人號用浮標標出位置,一小時後趕到的巡邏船P12號又扔下了不少深水炸彈。後來拖網漁船的潛水員對水下物體進行了確認,判斷為德國布雷潛艇UC-50號。
一般認為祖比亞人號擊沉UC-50,算是報了祖魯人號的一箭之仇。可是在德國人的記錄中,UC-50號是1918年1月7日前往比斯開灣的途中失蹤的,也就是說這是一艘早就沉了的船。德國人認為祖比亞人號攻擊的可能是UC-79號,這艘船當時可能受了傷,但仍然跑掉了,最終於兩個月後戰沉。那麼拖網漁船確認的水下物體到底是什麼呢?可能永遠是個謎了。
1918年4月23日夜,祖比亞人號參加了第一次奧斯坦德突襲,這次行動試圖封鎖德國海軍佔據的比利時奧斯坦德港和澤布魯日港,從這兩個港口中不斷湧出的魚雷艇和潛艇是英吉利海峽一切煩惱的根源。計劃中由淺水重炮艦、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炮擊部隊將壓制奧斯坦德附近德國岸防火力,附近英軍地面部隊的遠程大炮也將同時開火;攻擊部隊的主力兩艘舊式巡洋艦趁機強行衝入奧斯坦德運河口自沉,堵塞這個港口;此外還有「哈裡奇部隊」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群在外海掩護。
祖比亞人號被編入炮擊部隊,和另外兩艘驅逐艦一起掩護六艘淺水重炮艦。然而德國人警惕性很高,包括280毫米重炮在內的各種岸防火力紛紛射向自沉艦隊,兩艘巡洋艦來不及到位就紛紛中彈,在海岸倉皇擱淺。攻擊部隊傷亡慘重,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都發了八個。不過在澤布魯日同時進行的堵塞作戰因為兵力更為雄厚,獲得了相對成功。
這是祖比亞人號參與的最後一次重大行動,半年後戰爭結束,她沒有撈到其他表現機會。
戰爭結束後祖比亞人號很快上了出售名單,1919年末該艦在英國桑德蘭被拆毀,英國海軍完全沒想過有必要保留她。
悟出來沒?合體才是真正的王道啊,各位道友一定要記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