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時常流鼻血
家人原以為是平常事
沒想到被確診為鼻咽纖維血管瘤
且病史長達7-8年
手術風險高
家人一度陷入絕望!
好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醫院文衛平教授、李健教授團隊為其進行高難度的切除手術治療,該手術順利切除了病灶,解除了患兒飽受出血貧血及呼吸不暢的痛苦,還為患兒保住了寶貴的殘餘視力,得以回歸正常生活。
圖源:視覺中國
反覆鼻出血 嚴重時會導致失血性休克
「孩子7月份的時候開始出現流鼻血的症狀,當時以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由於反覆流鼻血的時間已經長達兩個月而且比較頻繁,親戚朋友都勸我們來醫院檢查一下,沒想到這麼嚴重。」據該患兒家屬介紹,今年9月,患兒開始出現反覆的鼻出血、面色蒼白,在當地醫院確診為鼻咽纖維血管瘤。
記者了解到,此腫瘤富含血管,一旦破潰出血,嚴重時可導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大出血致誤吸窒息的風險。由於腫瘤生長破壞周圍正常結構,廣泛侵犯顱底致顱內,導致患兒出現長期嚴重鼻塞、睡眠打鼾、睡眠紊亂、張口呼吸,以及左眼視力下降致只有光感等顱神經壓迫損害症狀,預估出血多,手術風險高,患兒家長多方輾轉來到中山一院。
此例患兒因瘤體反覆出血導致重度失血性貧血,血色素最低時低至67,加之全身營養情況欠佳,大手術耐受力差;且由於鼻咽纖維血管瘤病理仍屬良性腫瘤,無法像其他惡性腫瘤一樣通過放化療等手段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是治療的唯一出路,李健教授坦言,這類手術是對醫生的極大挑戰。
視力回升 患兒術後一天轉入普通病房
經過近一個月的加強營養支持,糾正貧血,改善全身情況,患兒術前血色素已上升至102,達到術前準備條件。鑑於腫物侵犯涉及翼顎窩顳下窩海綿竇顱底顱內等重要複雜解剖區域,團隊術前進一步完善檢查,明確瘤體供血動脈來源及球囊閉塞實驗,同時與輸血科及時溝通保證術中供血,做好手術大出血處理預案。
然而,一系列序貫治療花費對於患兒本不富裕的農村家庭負擔更沉重,在全體醫護人員熱心幫助下,除了三區醫護人員發動捐款幫助患兒之外,還協助聯繫社會各界慈善力量,籌集善款,以幫助患兒能夠順利接受手術治療。
最終,在醫護團隊近8小時的共同努力之下,患兒成功接受巨大鼻咽纖維血管瘤(Radkowski分期IIIb期)切除手術治療。
在醫護全方位的精心照料下,手術後一天,患兒即從重症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目前,患兒恢復良好,口唇紅潤、睡眠良好、左眼視力較術前有所回升,術後6天左眼視力已經從術前光感恢復至0.3。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術後要密切隨訪,術後1-2年內每三個月做一次磁共振,若有局部復發及早發現,可以及時進行再次手術治療。
這類人群高發 出現症狀別大意
據李健教授介紹,鼻咽纖維血管瘤的病因可能與內分泌、激素水平和環境因素等有關,但無遺傳病史。青少年是該疾病的高發人群,25歲後基本較少出現,是人們在青少年期比較容易忽視的疾病,醫學上又稱該疾病為青少年鼻咽纖維血管瘤。
「據觀察,接診80%的患者都在18歲以下,中山一院每年約接診十幾例。」李健教授表示。
同時,李健教授提醒,若處於上述年齡階段且沒有任何鼻竇炎病史的孩子無緣無故反覆出現單側鼻塞、單側鼻出血、痰中帶血等症狀,家長就要特別注意了,需及時去耳鼻咽喉科等專科做檢查,在分期較早的時候發現,及早手術治療,效果會更好,手術安全性會更高。
「希望醫療工作者適當多做些科普工作,增加普通老百姓、患者或者是潛在性患者的健康意識和疾病就診意識,及時去醫院做檢查,儘量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李健教授呼籲道。
tips:家中孩子常規鼻出血如何有效止血呢?
普通兒童鼻出血較為常見的是鼻中隔前部黏膜含有豐富血管區域損傷導致的,此區域叫做利特氏區,可由於天氣乾燥或孩子揉鼻子挖鼻子等動作造成損傷導致的。如果出現出血現象,可採取以下辦法進行止血:
1、家長可讓孩子對著日光燈或太陽光,聚光手電筒也可以幫助觀察,可以抬起孩子的鼻尖找到出血區域,用手指壓住單側的鼻翼或捏緊兩側鼻翼,5-10分鐘左右常常可止血;為免血流入咽部嗆入氣管,建議患兒坐位即可;
2、有醫學知識的家長可以使用明膠海綿一類材料填塞至出血部位達到止血效果;
3、冰敷額部或雙側頸部;
4、天氣乾燥時用紅黴素眼膏、專門的鼻腔軟膏或保溼抗炎的軟膏凝膠等擠到鼻中隔前部區域,輕輕揉鼻翼的兩側,可達到預防、減少出血的效果。
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