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金魚起源於我國,這是毫無爭議的了,要說起它們的始祖,其實也是原生魚,和我們常見的草金魚體型差不多,最早的應該是赤磷的變異野生鯽魚,換句話說就是,金魚的祖宗其實就是一條大鯽魚。
野生鯽魚到金魚的演變,那可是經歷了一系列比較複雜的過程,要是說起魚類和我們人類的關係,在遠古時期,我們人類就開始學會捕食魚類了,這個技巧看似並不難,至少現在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小貓、小狗或者各種鳥類捕食魚類,它們的動作也是相當的嫻熟,只是不會使用工具罷了。
而我國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人工養魚了,並且還能夠掌握一定的繁殖技術,他們也能算作最早的養魚人了吧。
金魚從野生鯽魚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品種,經歷了6大過程
從野生鯽魚開始,它們從野生經歷了放生、半家化,再到家化,以及人工育種和人工雜交,一共六個甚為複雜的過程。
到了西周時期,池塘養魚已經逐步推廣了,在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越國大夫範蠡就編寫了《養魚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專著。
包括了古人在飼養野生鯽魚的過程中,發現了變異為金黃色的赤鱗魚,這也是作為一種奇聞異事記錄在《山海經》之中的。
關於這種赤鱗魚,在距今1600年的南北朝時期,祖衝之編寫的《述異記》中也有記載:晉恆衝遊廬山,見湖中有赤鱗魚,即此魚也。
古人一直把這種彩色鯽魚稱之為金鯽魚,或者金鯽,這一稱呼一直延續了千年之久,隨著西漢末年,佛教自西域傳至中原,放生池才有所興建,金鯽魚才正式從野外環境,進入到人工興建的池塘中生活。
金魚生活環境的三大改變
野生鯽魚的適應能力極強,無論水位深淺、水溫的高低都能生存,在較高濃度的鹽水裡也可以自由遊動,它們的體長一般在15到20釐米,雙尾,體型側扁而高,屬於紡錘形,因此遊動非常迅速,捕捉並不是很容易。
早些年養魚老道在企業工作,有幸在工廠外的池塘釣過一些野生鯽魚,個體肥碩、黑不溜秋的,它們在水中的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也能在淤泥中存活,巴掌大小的就算小的了,清一色的背部黢黑、腹部偏白,這應該是它們的保護色。
在一個長寬為三四米的小水塘裡,生活了大約200多條野生鯽魚,常年無人問津也無人管理,可見其生命力之強悍,據當地人說,至少有四五年那個池塘都沒有人去過了,可見它們在四五年內就能長到大約半斤重吧。
而野生金魚從野外環境,經過了人工池塘養殖和盆養的三大改變,它們的身形和體色才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都是我們人工幹預的結果。
據現代科學家的認證,金魚和鯽魚的血清沉澱反應和染色體都是組型相一致的,它們之間也是可以雜交的,雜交後的後代也能夠正常的具有生育能力,二者的胚胎發育形態以及發育速度也是完全相同,各器官機構也是基本相似,這些特徵都證明了,金魚的始祖就是野生鯽魚。
金魚的小歷程簡介,從野生鯽魚到金魚,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紅色的赤鱗魚開始由野生環境進入半家化時期,發生在宋朝初年,最早的一處是嘉興的金魚池,大約在公元968到975年間,做這項工作的是當地刺史丁延贊,而另一處是在公元1000年前後的杭州六和塔寺的山澗中。
金鯽魚在半家化時代,並沒有形成新品種。
而從半家化時代進入到家化時代是在南宋時期,大約在公元1163年前後,地點是在杭州城內的德壽宮,也就是宋高宗趙構在做這項工作了,南宋家養池中的金魚品種已經有白色和花色了。
南宋後的公元1276年至1546年,是金魚有池養到盆養的過渡時期,而到了明朝,盆養金魚已經開始盛行了。
盆養時代的金魚已經開始有了大眾化的傾向,一開始當然還是王公貴族為先,他們可能會選擇上等的玉盆來飼養和鑑賞金魚,老百姓則是使用泥瓦盆飼養,慢慢的金魚的形態才會開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在盆養初期,人們就開始傾向於對金魚品種的挑選了,這個時期形成了五花、雙尾、雙臀鰭、長鰭、突眼、短身等金魚品種。
而到了清朝中後期,更是有意識的選育金魚的新品種了,包括了墨龍睛、藍、紫獅子頭、鵝頭、望天、水泡、絨球、翻鰓、珍珠鱗等諸多品種。
光是金魚的家化史,從公元1163年到公元1925年,就經過了762年之久,這也只是史學家們的初步推算罷了。
再後來經過人為的不斷淘汰、選育、雜交,就看到了我們如今的草、文、龍、蛋四大金魚系列。
金魚由於漫長的環境改變,人為的飼養幹預、各種雜交與刻意培育,無論從頭型、眼型、身形、尾型,都已經變得連它老祖宗甚至於爹媽都不認識了,這是凝結了上下近千年來,多少人的血汗和付出呢?
什麼一顆心鸚鵡、翹嘴福龍、立蛋七彩神仙魚、龍鳳錦鯉、蝴蝶錦鯉、各色鬥魚等,在國粹金魚的面前,它們只不過是些小兒科罷了
我們暫且不管人為做出的上述品種,對還是不對?
畢竟在短時期內,這些熱帶魚也好、錦鯉也罷,包括了我們的中國鬥魚,近幾年也是新品種迭出、色彩紛呈,泰國鬥魚更是發生了色彩斑斕的變化。
但是這些觀賞魚的改變,比起金魚來講,那簡直就是弱爆了,小兒科而已。
除了日本錦鯉尚有一絲文化精髓可言,那也是我國傳過去的,而其他的這些品種,有很多的基因並未穩定,甚至於是由於不良商家挖空心思做出來的,用以適應獵奇心態的市場需要,根本談不上也談不出文化二字。
即使有些品種,在我們看來已經廣泛進入到大眾飼養觀賞魚的行列中,但是它們的路比起金魚來,還有很遠很遠……或許某些品種,將來也會發生更大的改變,但是在飼養環境上,怕是永遠在水族箱裡待著了,這和金魚當年的變化,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的。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