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武藏,日本戰國末期至江戶時代初期的劍術家、兵法家、藝術家。戰國末期無疑是一個劍客輩出的時代,當時有名的劍客有柳生宗嚴、丸目長惠、伊藤一刀齋等。甚至連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輝,也是有名的「劍豪將軍」。宮本武藏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一生處於豐臣秀吉統一天下到德川封建制度的成熟時期,曾參與過關原之戰、大坂之役和島原之亂等當時決定時局的戰役。13歲時,宮本武藏在第一次決鬥中戰勝了「新當流」的有馬喜兵衛;16歲擊敗但馬國的兵法家秋山;21歲赴京都,與來自各國的兵法家交手。從13歲到29歲,決鬥六十餘次,沒有一次敗績。因與佐佐木小次郎決戰而一舉成名。晚年出仕於細川家。留有劍術書《兵道鏡》,兵法理論著作《五輪書》。現代日本對他的傳說頗多。被日本後世尊為劍聖。傳說劍術已經出神入化。更有「真田的槍、宮本的刀」的說法。
巖流島一戰封神宮本武藏最廣為人知的的決鬥事跡莫過於「巖流島決鬥」,與著名劍客佐佐木小次郎對決的故事。此戰讓宮本武藏一戰成名。佐佐木小次郎,日本戰國時代與安土桃山時代的劍術家,日本戰國後期的著名劍客,富田勢源的弟子,曾與中條流的鐘卷自齋學習武術。為了修煉武藝而遊歷各國,並獨自創立了自己的流派。相傳他相貌英俊,擅長使用三尺的長刀,由於劍身相當長,攻擊範圍大,據稱連天上的飛燕皆飛不出其長劍範圍,被一切為二的絕招,故名「燕返」。當時小次郎聲名正如日中天,號稱不敗,而武藏只是一個無名小子而已。決鬥在嚴流島舉行,時間是正午。小次郎早早地趕到,武藏卻遲遲還不露面,眼見太陽已經偏西,武藏才悠哉悠哉地坐著一艘小船出現在眾人的視線裡。早已經等得不耐煩的小次郎顧不得指責武藏的失信,拔出刀,扔掉刀鞘,徒步衝到岸邊。宮本武藏不慌不忙地站起身,說道:「小次郎必敗!」也跳上了岸,結果可想而知,武藏以逸待勞,穩操勝券。
決鬥後,小次郎受了重傷,他掙扎著說:「我未完成的事業,就交由你去完成了。」說完就死了。未完成的事業,當然是宣揚劍道了,後來武藏遊歷日本,比武論道,並創作了《五輪書》,也算是「不負所托」。宮本的刀宮本武藏為何與人比劍術六十餘次,從不曾失利。他自稱:「餘自幼鑽研劍法,遍遊各地,遇各派劍客,比試六十餘次,不曾失利。」 宮本武藏所用武器不止一把,根據其不同時期所用的也不同,其早期使用的是太刀,到了中後期其自行開創流派,而選擇使用大太刀(野太刀)武器偏向了更長,有的甚至達到120cm。如果聯繫當時的鍛造工藝的話,鐵製品用來做武器其鍛造起來是極難的,若鍛造不佳,戰鬥時可能會「折戟」。能夠有記載的便是一把名為「伯耆國安綱」的野太刀,長達120釐米,尺寸超長。伯耆國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令制國,而安綱是人名。大抵可以推斷出伯耆國安綱那是鍛造此刀的工匠名稱。
▲一支產自平安時代,刃長約 120 cm,名為伯耆國安綱的太刀。此刀後來成為了細川藩重臣村大學的收藏,在二次大戰中失落了。
另一把可以查證的宮本武藏武器便是「和泉守藤原兼定」。和泉守是一個官職,推斷是和泉是當時的一個地名,和泉守相當於當地的大名。兼定應該也是個官職,而藤原就是人名了。所以「和泉守藤原兼定」應該是一位叫做藤原的地方長官的佩劍。可能這把刀並不是其打造的,但是卻是其定製的,後來流傳到宮本武藏的手中也隨其成名。宮本武藏離世後,其刃長 65 cm 的和泉守藤原兼定由二天一流的第二代繼任人寺尾信行承繼,及後送交豊前小倉藩的重臣宮本伊織。該刀的裝組方式常被後世的刀劍仿校,稱為武藏拵。
日本歷史武俠雙璧吉川英治、小山勝清《宮本武藏全傳》中文簡體版首次完整出版;全五冊禮盒精裝典藏未刪節權威全譯版,隨書附贈宮本武藏霸氣海報;古龍、金庸推崇備至的武俠大成之作。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