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說實話我剛剛才知道。不過廁所和人類生活可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平均一年會使用廁所2500次。
根據計算,我們的一生中,有3年時間是在廁所裡度過的,女性花費的時間則要更長。
我們現在上廁所是件挺愉悅的事情,可以坐在乾淨的馬桶上聽歌讀書玩手機,事後小手指輕輕一按,便可以起身瀟灑離開。可是在科技落後的古代,沒有抽水馬桶的古人是怎樣解決如廁問題的?
中國的廁所進化史
我國最早的廁所能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是在西安半坡氏族部落遺址中發現的一個極其簡陋的土坑。
從西周至春秋,這種土坑狀況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公元前581年6月,晉景公準備品嘗新麥時,突然覺得肚子發脹,去廁所時木板斷裂,不慎掉進糞坑而死。這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死於廁所的君主。
漢高祖劉邦小混混出身,有次上朝內急懶得上廁所,隨手招呼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只見劉邦把帽子倒過來,背過身將小便尿在帽子內。
或許是受了劉邦的惡搞啟發,便壺應運而生。後世的皇帝們多用便壺來解決內急問題,既顯得自己神秘又免得掉進廁所簡陋的蹲坑裡。
後來飛將軍李廣射死一隻老虎,為了表示出對老虎的蔑視,他將便壺做成老虎形狀,還起了個形象的名字「虎子」。這個名字被唐高祖李淵給改成「馬子」,因為他爺爺叫李虎,得避諱一下下。
後來大家為了叫著方便,就叫做「馬桶」或者「尿盆」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攀比。古代很多大貴族和有錢人,喜歡追求窮奢極欲的生活,他們在廁所上大做文章。
最著名的要屬西晉首富石崇了。他家廁所修建得富麗堂皇,蹲坑嵌在絳紗帳大床中間,邊上還有兩個手持香囊的漂亮奴婢,等客人上完廁所後還要服侍客人更衣,這種廁所豪華是豪華,總感覺進去後會便秘。
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後,發現後蜀皇宮裡有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愛不釋手,還想用來盛酒喝。幸好蜀後主的寵妃花蕊夫人告訴他這是後主孟昶的尿盆,不然他老人家就得鬧出大笑話來了。
便器發展到清朝,皇帝、后妃們使用的便器除了不能衝水之外,與現在的一般馬桶相比,沒有多大的差距。
最著名的當屬慈禧太后的馬桶了(清朝叫「官房」)。馬桶用檀香木做成,雕成一隻大壁虎的形狀,壁虎的4條腿就是馬桶的4條腿,壁虎的肚子就是抽屜,尾巴是把手,脊背正中有蓋子,打開後就可以坐在上面「思考人生」了。
壁虎的肚子裡放著昂貴的沉香屑,摻了一點幹松香末,便便掉進去時會迅速被香料末裹住,無聲無息沉下去,既沒臭味又沒聲音,據說貓砂的創意就是由此得來。
慈禧太后就算外出考察,廁所也絕不能將就。1903年慈禧以恭謁清西陵為名,要體會一把坐火車的拉風感覺。
在她的臥室內,面對著車窗放置著特製的鐵床,床的一側放置著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鋪著黃沙,再灌進水銀,糞便落入不見痕跡。桶外用宮錦絨緞套罩著,看上去像一個繡花坐墩。這種如意桶便器,在當時的中國稱得上是頂級的衛生設備了。
歐洲廁所進化史
中西方廁所的起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原型都是一個土坑,至於最初的發明者是誰已經無從考證。
中西方廁所進化史有個區別就是很大的不同是在中國,平民蹲著拉,貴族坐著拉,西方人則全部都是坐著拉,據說跟身體構造有關係,西方人蹲不下去。
中國人比較強調個人隱私,所以在廁所的發展歷程中很少有公共廁所的痕跡。西方人則由蹲坑就直接發展成公共廁所,最著名的當屬古羅馬人的公共廁所了。
古羅馬公共廁所有兩三排,每排都有數個坑位,坑位上的坐墊石打磨得十分光滑。每排坑位的內部管道和下水道系統相連,會有水流不停地流動衝走便便,說實話這比我當年上初中時的公共旱廁還要先進。
西方貴族和中國的也差不多,不屑於和平民共同如廁,於是他們大力推廣私人廁所。
到了歐洲中世紀以後,人類文明大幅後退,那些先進的下水道和蒸汽浴室設備都被廢棄。
對普通人來說,地板就是他們的廁所,屋裡拉完以後用鏟子往牆角一鏟,就算了事。他們平時不洗澡,已經習慣了臭味,對這些糞便的氣味表示無所謂。
只有最講究的貴族和高級牧師,才會在起居室設置專門的廁所,表面上看起來很優雅。然而,就算貴族們擁有私人廁所,他們的僕人們也是隨地大小便,所以歐洲那些貴族城堡裡面總是汙穢不堪。
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設計的時候忽略了廁所問題,只有29個公廁而且不分男女。當時凡爾賽裡住著幾萬人,由於公廁不夠用,很多人就直接隨地解決。
路易十四的弟媳曾經吐槽過,每次出門都能看到有人在隨地小便。
中國人的糞便可以用來發酵後做肥料,因此古代中國公共衛生條件還說得過去,中世紀歐洲人的排洩物則無法處理,他們通常的做法就是窗子一開,朝下一倒。
歐洲人出門帶傘的傳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除了防雨外,還能防止「天外飛大便」。那時候歐洲人的居住環境簡直糟糕到了極點,每天出門就是在糞堆中穿行,萬一不小心栽倒的話…
與屎結伴而來的就是瘟疫了,在這種情況下,「黑死病」席捲整個了整個歐洲,奪去2500萬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幸好到了1596年,英國一位叫約翰·哈林頓的爵士發明了抽水馬桶。最開始抽水馬桶並沒有得到普及,主要因為它是直管型,臭氣會毫無阻礙地從下水道翻湧上來。
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抽水馬桶的設計得到改良,人們設計出S型的彎管,解決了反味問題。更重要的是,發達的下水道系統建立起來,普通人也可以舒舒服服坐著上廁所了。
如今,我們能夠在乾淨的廁所裡舒舒服服坐著玩手機,必須得感謝老祖宗,這可是集結了人類幾千年的智慧才發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