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了一年多波瀾的權健老闆束昱輝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被判9年,違法所得均上繳國庫,還被罰款了5000萬元,即便如此,身陷這個龐氏騙局的投資者們依舊在苦苦追回自己的資金。
然而還有一位龐氏騙局的發起者,騙了200多萬名中國人,騙走了約5000億的資金,卻還未得到應有的懲罰,他就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三代,MBI集團的董事長張譽發。
根據網上的資料顯示,MBI(恩必愛)集團是一家多元化發展的資產管理公司,其實早2016年,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將其定性為傳銷組織。該集團搭建了一個名為MFC平臺,以「遊戲理財」作為幌子,推行虛擬貨幣「易物幣」,實際上本質就是一個不斷發展下線的龐氏騙局。
了解財經知識的人或許都聽說過這個名詞,經過多年的發展,有人將龐氏騙局升級成了更為高明的「傳銷」,但它的本質並沒有改變,那就是宣傳低風險、高收益,並且需要不斷拉進投資者,發展下線。
其實仔細觀察,MBI集團露出了不少「馬腳」,首先它只有虛擬貨幣易物幣這一項產品,公司本身不產生利潤,也不創造社會價值,雖然該集團曾宣稱在馬來西亞投資了房地產,但這些項目投資者很難實地考證,最後證明也並不存在。
其次MBI集團宣稱易物幣只漲不跌,並且不受投資周期的影響,短期內能獲得穩定高額的收益,這違背了投資的常理。大家都知道,任何投資都是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投資者想獲得高收益,公司想得到的是你的本金。
再者它的投資者結構存在金字塔特徵,投資者需要不斷發展新的投資人,也就是通過拉下線來獲得更多的收益。其實最終獲益的只有處於金字塔頂層的人,底層的人都會成為給上層輸血的「韭菜」。
其實MBI的理財模式十分符合龐氏騙局的特點,有關部門早在2016年就將其定性,甚至其創始人張譽發也有不少「前科」,但依舊有投資者被高收益衝昏了頭腦,一步步陷入這個投資理財的騙局當中。
在暴雷之後,數百名中國投資者跨洋前往馬來西亞,在大使館前高舉橫幅,跪地痛哭,希望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維權,追回自己的血汗錢,而張譽發卻前往泰國的寺廟,進行了為期7天的短期出家。
MBI的暴雷涉及了範圍太廣、人數太多,目前還未能得到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根據相關機構的估算,涉及到的中國投資者高達200萬人,總金額高達5000億元,很少有金融集團的雷聲如此「響亮」,甚至還有投資者走投無路做出了傻事。
這種騙局之所以會讓投資者們越陷越深,就是因為它洞悉了人性的弱點,拿高收益誘惑投資者入局後,大多數的人都會在欺騙與自我欺騙中越陷越深,希望這些投資者能順利維權追回資金,在今後的投資過程中警醒自己。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