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傳達設計作為通過用視覺來向人們傳達各種信息的一種設計方式,已經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也就意味著它已經開始逐漸脫離紙面,開始貼近現實了;除了書籍設計、品牌設計、海報設計等表現形式,視覺傳達所包含到的範圍也涉及到廣告設計、互動設計、網頁設計、視頻媒體等等方向。
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科技等各個專業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全世界的藝術院校也在進行教學模式的革新,以及前沿跨學科藝術的研究,視覺傳達越來越多元化,並且向多媒體方向發展。
更注重設計的功能性、社會性、批判性以及思考的深度,要求學生不僅可以從平面的視覺語言上展現自己的設計能力,也需要有更多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調研的能力。
如果你只有單一的表現形式,不止很容易做得單薄、撐不起一本作品集的體量,還更容易跳不出套路化的主題和表達方式,只有蒼白的平面語言,缺乏生動有力的研究探索內容,俗則俗已,這怎麼申得上名校?
所以,視傳能還能夠往什麼方向拓展?
一、視覺傳達&面料設計
作品名稱:Pattern Per Heart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大家可以嘗試的方向,因為面料設計和裝置的表達方式都是與視傳類專業之間跨度不算很大的領域,這個作品用到的綜合材料有布、投影儀、紙和自動鉛筆芯。
心跳作為一個生物的生命體徵是無法說謊的,所以,是否因此每一幅由心跳所產生的圖案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強烈個性體現呢?該作品將解析心跳所產生的圖案運用在面料設計上,將生物情報特有的「個性」通過視覺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區別於指紋和DNA,心跳只有在個體活著的狀態下,才能作為個體識別的指標發揮作用,作品通過解析聽診器所收集心跳聲的周波數與節奏,製作了一個自動產生平面圖案的裝置。
所獲得的圖案不僅在屏幕上,同時也會投影在白色面料上,然後通過噴墨印表機將圖案印在布料上。將自己本身所產生的特有的信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二、視覺傳達&信息設計
信息設計其實根本發源於平面設計,由此也可以在平面設計中去運用。而且由於信息設計本身就是一個跨專業的學科,其中所涉及到的有關界面設、互動設計以及用戶體驗設計的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們進入相關的設計領域,為職業生涯做鋪墊。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的變革,在增強現實、虛擬實境、介導現實技術的應用和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中,信息設計在界面設計、互動設計、用戶體驗設計中的相互滲透,都使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信息設計在新技術的開發建設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國外院校的相關專業可能並不叫「信息設計」這個名稱,比如歐美院校的Information science、Data visualization、Data analytic等,日本的情報設計專業等,本質上都是在學習信息設計的相關知識。
作品名稱(AR):Awakeing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這是一個結合了文藝復興繪畫的光和構圖元素的攝影作品與現代技術的混合媒體裝置。在當時,古典肖像畫在社會中具有重要價值 ,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AR在這裡作為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梁,通過手機設備吸引觀眾進入古典藝術在技術的作用下重新煥發生命的另一種現實。
三.視覺傳達&數字媒體藝術
數字媒體藝術同樣是一門面向現代與未來的交叉學科,是我們身處數字時代所必然誕生的一個新興學科,它顛覆了傳統的藝術設計學科與計算機學科,而是將二者以各種形式融合從而誕生出各種如三維形象、新媒體展示、遊戲、互動設計等一些列視覺藝術表形式。
相關學科不僅重視學生對於藝術與人文的培養,同時也同樣重視技術方面的學習與應用,從而適應科技與時代對於社會帶來的新浪潮。尤其是我們面臨將要到來的5G時代,藝術設計也同樣需要全方位的人才。
作品名稱:將「被機械學習判定的自然語言的感情」視覺化的嘗試
這件作品可以解釋為「機器學習對自然語言情感分析的可視化」,包含的信息還挺有意思的,比如意識到「AI(機器學習)」和「人類(自然語言)」的共存。
利用谷歌提供的AI服務,實時分析我們發出的語言中包含的感情,從中得到值,進行感情變化的可視化,但是作者認為感情是不能作為標準樣本被捕捉的,18臺顯示器上展現的視覺表現多種多樣,在讓大家真切感受到AI對製作的幫助的同時,似乎也在問我們什麼是「心」。
說真的只做平面設計確實很容易做不出新意,這也是我們不停地更新整個課程體系,去研究各個國家的視傳名校們在做些什麼,去跟學生講新興的專業和新興的科技的原因。跨媒介的綜合技法也可以用在大家的作品中,更豐富、更多元、更和時代與科技接軌的作品集,更能跳出傳統的限制,讓院校和考官看到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