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一條魚?是的,且看祖先如何長出「手指」

2020-12-07 科學闢謠

從魚變人分幾步?看祖先如何完成大工程。

希望螈化石 | 《自然》雜誌

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展覽部主任

當你掏出手機,用拇指滑動屏幕,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或許不會想到,這幾個對我們來說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卻是源於3億年前一群不甘平凡的魚類,在淺灘中用胸鰭移動身體所作的無數次努力。

魚是怎麼一步步演變成人類的,一直是令科學家好奇的問題。研究表明,3億多年前,一群肉鰭魚慢慢爬上陸地,演化出現生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包括人類所屬哺乳動物在內的四足脊椎動物。這其中,魚類登陸是生命演化史上的裡程碑式事件

但這個過程具體是怎樣的?一開始,魚類是如何過渡成兩棲動物的?至今仍沒有足夠認識。

最近,來自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們,揭開了其中重要一環:他們發現了一種古老的螈類——「希望螈」化石,揭示了魚鰭向人類手部的演化過程。該研究發表在2020年3月18日的《自然》雜誌。

「希望螈」藝術復原圖 | KatrinaKenny

長「手指」的魚

魚類從水生到陸生環境的轉換會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最重要的挑戰,就是將鰭逐漸演化為有力的四肢,獲得在陸地上運動的能力。

之前人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關鍵化石。

一個是泥盆紀晚期的提塔利克魚,它的鰭和魚類祖先相比變得更小也更簡單了。其胸鰭的鰭條很不對稱,科學家推測在其底部已經形成了一層「掌心肉」,並且具有骨骼支撐,只是還沒有長出明確的指骨。

提塔利克魚的鰭不足以支撐其上陸,但可以幫助它們在水底移動

同樣生活在泥盆紀晚期,被認為是「最早四足動物」的的魚石螈和棘螈,則已經拋棄了由鰭條支撐的胸鰭和腹鰭,取而代之的是由骨骼支撐的四肢,包括數量不等的手指(原為鰭條)。

這證明它們除了能夠在水底移動,還擁有了一定的陸地移動能力

最早的四足動物——魚石螈,已經長出了手指(原為鰭條) | 維基百科

但是,在它們之間,還缺少了一個關鍵過渡——既有鰭條,又有指骨的魚。

希望螈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環。

從鰭條到手指:承前啟後的新化石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一塊距今3.8億年前泥盆紀晚期的「希望螈」化石進行了高精度CT掃描,結果顯示,這種魚既有鰭條,也擁有明顯的指骨

在由鰭條包裹的胸鰭中,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肱骨、橈骨+尺骨、腕骨和掌骨(相當於人類的大臂、小臂、手腕和手掌),還發現了兩根明確的指骨,以及三根可能的指骨。

希望螈胸鰭骨骼與人類上肢骨骼對比,圖中紅色為確認的指骨 | John Long

這一結果告訴我們,魚類在離開水之前,就已經有脊椎動物基本的四肢結構了

同時,經過對比發現,希望螈比提塔利克魚更接近四足動物,填補了魚類向四足動物演化的重要空白。

登上陸地,「手指」只是一小步

這是我們「祖先」的高光時刻。但我們不免會好奇,「魚類變人」的全過程是怎樣的。

魚類要登上陸地,面對的不僅僅是身體移動的問題,其他身體結構,包括呼吸、捕食,乃至繁殖行為和發育過程,都要升級換代。

如此浩大而複雜的工程,是如何實現的呢?

生物學家認為,主要經歷四個重要的身體結構變化

1)頜的出現

首先是頜的出現。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以海口魚、昆明魚為代表的早期魚形動物沒有頜,只能被動吸入(和過濾)海水中的懸浮物、或海底泥沙中的食物碎片作為食物。

在大約距今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一批魚類的鰓弓(原為呼吸器官)向前移動,形成了上下頜。這使得它們可以主動出擊捕食

此後魚類迅速發展,在1000多萬年內體型就從幾十釐米增大到幾米。其中鄧氏魚(一種盾皮魚類)的體長更是達到6米,體重超過10噸,頜部輸出的咬合力超過霸王龍!

憑藉一身「先進」裝備,魚類將無脊椎動物趕下寶座,成為海洋新霸主。

鄧氏魚復原圖,體長可達6米。頜的出現,讓魚類獲得巨大生存優勢 | 來自網絡

2)從軟骨變硬骨

第二個是軟骨變硬骨。魚類在海洋中稱霸之後,即開始了更加激烈的內部競爭。盾皮魚類逐漸演化成兩大類群,軟骨魚和硬骨魚。

前者骨骼中碳酸鈣含量較低,是現生鯊魚、鰩魚等水生動物的祖先。而硬骨魚的骨骼中碳酸鈣含量高,全身骨頭變硬,使其能夠支撐起體重,為以後登陸提供了基礎。

3)四肢的出現

第三個是四肢的出現。硬骨魚中的一個支系——肉鰭魚類,開始了更大膽的「嘗試」。

它們的魚鰭不再是簡單的鰭條,而是生長著骨骼,並在外面包裹著一層肌肉,能夠為其在水底移動提供動力

為了擺脫競爭日益激烈的海洋,一些肉鰭魚開始向內陸的淡水環境遷徙。

現生肉鰭魚——拉蒂邁魚,它們的魚鰭中長著骨頭,並包裹肌肉 | 中國古動物館

與海洋相比,淡水河湖的水量受季節影響,變化很大。在雨季裡,低洼的蕨類森林底層被水浸沒,植物的根系和倒沉的枝幹使水底形貌更複雜,這時,肉鰭魚強壯的身體和肉鰭就能大顯身手,在淤堵的水下為自己開路,四處遊走。當枯水季來臨,水塘萎縮乾涸,它們又可以蹣跚地爬過淺灘,進入更深的水體,避免被曬成魚乾。

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的肉鰭越來越強壯和複雜,最終演化成了四肢,可以支持它們在陸地上移動。

4)呼吸系統的升級

魚類從水中到陸地上,還需要解決如何從空氣中吸氧的問題。這全仰賴內鼻孔和肺組成的「陸生呼吸系統」的形成。

其實早期的魚類就可以使用體表的皮膚、咽喉和腸壁的黏膜等來輔助呼吸,之後,有些魚類將消化道的一部分擴充變大,用來儲存空氣,這就是原始的魚鰾

肉鰭魚在頻繁使用魚鰾輔助呼吸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它的功能,最終形成了肺部

而要想將空氣送入肺部,還需要形成相關通道。肉鰭魚類口腔的一些骨骼組成了鼻腔和口腔之間的通道,這就是內鼻孔。從此之後當它們嘴巴閉合或進食的時候,內鼻孔就成為呼吸的唯一通道。

克服障礙,在陸地上繁榮昌盛

關於魚類為什麼要登上陸地,科學家們推測,環境壓力是驅使魚從水裡遷移到岸上的主要原因。

泥盆紀末期的海洋,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反觀陸地上卻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樂土:鬱鬱蔥蔥的植物鋪滿大地,其間生活著大量節肢動物。競爭壓力和食物的吸引,使得魚類涉足陸地,演化成布滿粘液、笨拙地拖曳著沉重身體在淺沼泥汙中艱難爬行的兩棲動物。

然而僅僅登陸並不能滿足這些四足動物的野心。要想深入探索這片廣袤的大地,還要解決一個難題:由於缺乏外部的保水措施,兩棲動物的卵無法脫離水或者潮溼的環境孵化繁殖

在生存壓力之下,一些四足動物演化出了擁有堅硬外殼的卵,於是,世界上第一枚「蛋」誕生了!

這種被稱為羊膜卵的生殖方式,為胚胎創造了一個封閉的環境,可以提供其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擺脫了水環境對生殖的束縛,四足動物開始進軍沙漠和其他乾旱地區,最終遍布全球,徵服陸地。

而後,這些羊膜卵四足動物演化出兩個主要支系——蜥形綱和合弓綱。前者包括現生爬行動物及其祖先;魚龍、翼龍等叱吒中生代海洋和天空的滅絕動物;還有大家熟悉的明星——恐龍及它的鳥類後裔。

後者就是我們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曾在二疊紀到三疊紀早期先於恐龍統治著整個大陸,後來由於二疊紀大滅絕和三疊紀晚期大滅絕事件的連續打擊,日漸式微,被蜥形綱奪去統治地位。

雖然只能縮小體型戰戰兢兢地生活在恐龍的陰影之下,但我們的祖先沒有放棄努力。它們不斷強化自身本領,陸續演化出哺乳、胎生、熱血等特徵,等待著時機到來。

恐龍時代,蜥形綱一片鼎盛,我們的祖先(合弓綱)瑟縮著生活其間 | 圖蟲創意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結束了以恐龍為代表的蜥形綱的統治,空出的生態位被哺乳動物迅速填補。

此後的6000多萬年裡,哺乳動物不斷演化,逐步佔領了世界。再之後,700萬年前的非洲東部,靈長類動物中的一支——類人猿與黑猩猩在演化路上分道揚鑣,它們跳下樹冠,學會了直立行走、製造/使用工具和使用火

最終,在200萬到1萬年前,這些原始人類走出非洲,遷徙到全球各地,演化成了手拿手機、眼瞪屏幕的我們。

我們都是一條魚,一直都是一條魚

最後回到一個老問題:新發現的希望螈,是我們的直系祖先嗎?

很遺憾,這個問題目前是無法回答的。儘管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魚類向兩棲動物過渡的化石,但它們是否是人類直系祖先,還存在著很大爭議。

從化石上看,許多現生四足動物普遍具有的結構,在這些化石中都沒有發現。比如,大部分現生四足動物每隻手都有5根手指,而希望螈,顯然有更多手指,後面的魚石螈,則每隻手有6~7根指骨,棘螈甚至有8根。

而在它們之後,石炭紀早期的引螈等兩棲動物,都是5根指頭。

鑑於魚石螈和引螈之間存在1500萬年的四足動物化石的空白期(被稱為柔默空缺),想要還原魚類登陸的過程,只能等待更多化石的發現。

不過,我們需要理解的是:糾結「直系祖先」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沒有意義的。

生命演化是極其複雜、精細的過程,而化石記錄相對極為稀少並且不連貫,因此嚴格意義上的直系祖先是很難找到的。我們能找到的可能永遠只是近親或「表親」。但是這些親戚總是有一些在形態和親緣關係上,都非常接近我們的直系祖先。通過它們完全不妨礙我們還原直系祖先的特徵。

由於希望螈是目前找到的最接近所有四足動物共同祖先的魚,因此,它可能是我們的直系祖先,也可能不是,但它一定是迄今發現最像我們直系祖先的生物。通過它,我們又對祖先的特徵多了一些認知。

時間不停,演化不息,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我們就是一條魚,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我們正在用「腹鰭」四處行走,用「胸鰭」拿著手機不斷滑動,就是你現在表現的樣子。

(責編 高佩雯)

相關焦點

  • 人類起源最大爭議,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嗎?手指留下關鍵證據
    在歷史上,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說是顛覆性的發現,「用進廢退,適者生存」的道理,一度就引起了眾多的爭議,其中反對最為激烈的自然要屬於基督教,19世紀七十年代,一位教士尖酸刻薄的在集會上嘲笑道:我知道,達爾文先生想證明,我們的祖先是一群猴子,說罷引起了臺下的一群人鬨笑。
  • 人手如何從魚鰭進化而來?《自然》登出驚人照片:一條有「手」的魚
    這一發現填補了「魚過渡到四足動物」中缺失的進化環節。 這在科學界算得上是一件大事:魚類祖先進化成四足動物——人類所屬的四足脊椎動物——是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 出遠門時觀賞魚如何管理,且看這裡
    屋內五天無人照看的鸚鵡魚和十間1.上圖是60mm中型魚缸中,分缸飼養的一條鸚鵡魚和十間魚因為端午假期出了趟遠門當然抽水泵和過濾都是一直開著的,且打氧也不曾停歇。所以才會有這般狀態。陽臺泡沫盒飼養的兩條草金和一條鯽魚苗2.上圖是端午假期出門5天回來的情景:「紅燒魚」緣由如何,且聽我細細道來
  • 人類祖先或不是古猿,而是海裡的一條魚!
    人類都被它騙了?我們的祖先或許不是古猿!人類誕生幾百萬年時間內變得越來越強大,達爾文的進化論曾明確指出,人類是古猿人進化而來的,後續大部分人也相信了達爾文的進化論,通過一步步的改變自身情況,變成了現在的高智慧文明,進入工業革命以後,不斷創造出高科技產品,才有了現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人類的祖先真的是古猿?
  • 科學家表示,人類的祖先可能並不是猴子,我們可能是從魚進化而來
    科學家們對此表示,人類可能是由魚進化而來的,而且進化過程看起來也是十分合理的! 其實人類的進化時間是十分的漫長的,考古學家表示在森林古猿也不是突然出現的,之還是有過一段人漫長的進化的,進化的起源可能源於 2.9億年前的魚類,很可能魚類才是頜口動物以及脊椎動物的祖先
  • 3.8億年前,加拿大魁北克,一條長了手的魚爬上了海岸!
    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將可能填補人類演化史上的一段缺失的重要環節,據加拿大科研團隊的研究,這種魚的化石掃描重建後顯示,它的鰭結構和人類的手臂和手指非常相似!Elpistostege魚一條長了手指的魚?Elpistostege魚的化石最早應該追溯到1938年,考古學家在加拿大米瓜沙國家公園的懸崖首次發現了這種魚的化石,但由於結構不完整,古生物學家未能了解到這種魚的真正形態!
  • 科學網—「活化石」腔棘魚及祖先都有肺
    本報訊 腔棘魚也有肺,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則報告稱。這種魚一度曾被認為已經滅絕,雖然它們的肺並不具有實際功能,但卻有助於了解腔棘魚4.1億年前的祖先們是如何生存的。 腔棘魚是一種大型食肉鰭魚,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已經滅絕,直到1938年在南非海邊發現了存活的該物種——西印度洋矛尾魚,從此,它們獲得了「活化石」的稱號。和已經變成化石的腔棘魚相比,矛尾魚缺少一個典型的「鈣化肺」,這種肺被認為是對淺水的適應特徵。
  • 魚也能長出手來爬上岸?加拿大發現一種魚,填補了進化史空白
    對於人類的祖先,人們公認的大概就是古猿了,而這類陸地生物還是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海洋中的動物多為魚類,對於魚的體型,我們也是清楚的,而那樣的體型卻讓陸地的生物長出了四肢,不得不說,這生物的進化史上始終缺失了那麼一個環節。
  • 認真說,我們其實都是魚
    簡單清理之後,人們看到了一條1.5米長、57千克重的瑰麗大魚:淡藍紫色的表皮上散布著白色的斑點,通體閃耀著藍綠色的金屬光澤,如同一件彩釉的瓷器。 大魚的外形極其古怪。它渾身覆蓋著硬硬的鱗片,尾巴好像長矛尖端的形狀,而最奇特的還是四條像腿一樣的魚鰭。
  • 皖南古村宛如世外桃源,老人將一條魚養了50年,出多少錢都不賣
    一條普通的草魚壽命通常只有七八年,如果它活了50年,長到70斤,是不是奇蹟?更讓人驚奇的是,這條魚主人家的孫子還成為本縣的高考狀元,讓這條魚蒙上一些神秘色彩,因此有人將之稱為「魚王」。那麼這條魚究竟是怎麼回事?初冬季節,攝影師前往位於安徽黃山市大山深處探秘。
  •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的騙局,存在100多年,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
    確實,人類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一條魚。這一說法現如今得到很多科學家的一致認同。人類的起源是眾多科學家研究多年都未得出結論的難題。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到生物進化論這一觀點再次得到證實。進化論提出的人類起源之說,認為地球所有生物都來自同一祖先,這一祖先最先出現在太古時代,距離現在足有35億至38億年,這一祖先起初只是一簡單生物,由細菌或古菌組成,然後慢慢發生細胞分裂,逐漸進化成複雜物種,最終進化成人類。
  • 2.3億年前的恐龍已長出羽毛,卻不能飛,它們是鳥類的祖先
    研究認為鳥類的祖先起源於2.3億年前在我國遼寧西部,多年來一直都是研究恐龍時代和鳥類起源、進化的重要化石地之一,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00多種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被發現。研究認為,當最早的鳥類祖先完成第一輪進化後,它們一共進化出2大類,其中一種是現代鳥類的祖先——今鳥類,而另一種則是早已經滅絕6000多萬年的反鳥類。
  • 觀賞魚能否養好,就看如何對待病魚和死魚,有些人不適合養魚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能夠把觀賞魚養好的魚友,並不一定就是自己的水平有多厲害,也不是看他們如何會飼養狀態好的觀賞魚,如果人人都能買到狀態很好的觀賞魚,都能夠提供很好的條件來飼養它們的話。
  • 14釐米長的鐵勺子被女子吞下,事情要從一條魚說起…
    14釐米長的鐵勺子被女子吞下,事情要從一條魚說起… 2020-06-30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長鼻子是大象的特點,大象的祖先是如何進化出長長的鼻子的呢?
    大象的標誌就是長鼻子,靈巧、敏感、強壯和適於抓握,這些都是大象長長的鼻子最突出的特點。那麼,大象的祖先—長鼻類動物是如何進化出長長的鼻子的呢?現代大象最早的祖先及其親屬生活在5500萬年前,體型只有小豬那麼大,而且那個時候還沒長出長鼻子。在接下來的地質時期內,長鼻類動物越長越大,越長越高,腦袋離地面越來越遠。
  • 養龍鬚知龍魚如何養出狀態?一學就會
    在文章開頭,先問魚友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養龍魚?如果答案是因為身邊人都在養,所以跟風養一波,能養好就養,養不好就送人。那麼,您隨意了,不想投入感情和時間的養魚必然也是養不出狀態的。如果一條龍魚縮鰭縮尾,食欲不振,且膽子小,不敢搶食,挑挑撿撿,容易受驚,那就是狀態不好了,說明龍魚只是兢兢戰戰地活著,而不是活得舒服。
  • 存在100多年,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
    按照達爾文的說法,人類和大猩猩的祖先是相同的,我們都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所以這樣看來,人類和魚兒沒有一丁點關係,畢竟人類在陸地生活,而大部分魚兒都是離不開水的。可是這樣看似沒有任何交集的物種,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在3億年以前,人類還是一條魚。
  • 3億年前人類是一條魚?達爾文進化論不攻自破,專家:世紀騙局!
    種種輿論都指向人類是由類人猿所進化而成,這仿佛成為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但又有多少人有過質疑,質疑人類真的是由人猿進化而來的嗎?難道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對於人類生命的起源,除了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有一種奇特的觀點,那就是在3億年前,人類的祖先其實是一條魚,不僅是人類,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魚類所進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