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幾天內從高歌猛進到被迫撤檔的大反轉,幾乎是近期好萊塢待播電影的縮影。多部影片接連撤檔的消息接踵而至,電影行業盛會CinemaCon也宣布取消。這些消息以驚人的速度加速著好萊塢多米諾骨牌的倒塌,恐懼在行業內蔓延。好萊塢的從業者不再吝嗇表達對病毒的恐懼,和對生命健康的眷戀,全面停工逐漸從迫於外部壓力,轉變為明星們的自發訴求。
文/郝琪
編輯/向榮
1
3月13日,在連續舉辦兩場首映禮之後,迪士尼宣布真人電影《花木蘭》全球撤檔。
就在一天前,美國國寶級影帝湯姆·漢克斯確認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傳出,《花木蘭》宣布原定於3月12日在倫敦萊斯特廣場舉行的紅毯活動取消,僅舉辦首映禮。這是繼2月29日在中國首映的計劃被迫取消後,新冠疫情給這部影片的又一次衝擊。美國的首映禮成了這部投資2.9億美元的迪士尼影片,僅有的紅毯亮相。
幾天前情況還不是這樣。美國時間3月9日晚,電影《花木蘭》首映禮如期於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花木蘭的扮演者劉亦菲身穿鳳凰花紋閃金長裙走上紅毯,甄子丹、李連杰等業內大咖現身紅毯儀式,相關消息很快霸佔國內熱搜。
3月9日,電影《花木蘭》首映禮在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不過,與迪士尼公主系列的其他真人影片相比,這場首映禮多少有些「樸素」。活動入口設計成軍營模樣,顯示出幾分用心,然而現場背景板上只有黑底紅字的「MuLan」字樣,沒有贊助商的logo,透露出非常時期的窘迫。
迪士尼的經典動畫片真人電影的首映禮,通常很受品牌青睞。2017年,製作成本1.6億美元的真人版《美女與野獸》在洛杉磯首映時,贊助商有珠寶品牌施華洛世奇、通訊運營商威瑞森電信及假日房屋租賃網站HomeAway。2019年上映的真人版《阿拉丁》,首映禮得到快餐品牌賽百味和家居零售商愛室麗的贊助。同年上映的《沉睡魔咒2》成本1.85億美金,首映禮讚助商則是美妝品牌M.A.C.。
以上影片的製作成本沒有《花木蘭》高,首映禮卻比《花木蘭》熱鬧。《美女與野獸》與《阿拉丁》有歌舞熱場。真人版《灰姑娘》在埃爾卡皮坦劇院亮相時,灰姑娘美麗的長裙在玻璃櫃中展出,工作人員裝扮成片中配角引導來賓,更有管弦樂隊在場助興。
相比之下,《花木蘭》的首映禮簡單得多。媒體安檢時,連慣用的安檢門都沒有,每次放行6人,一隻狗繞著聞一圈就算完成任務。現場沒有紀念品,After Party也沒有選擇知名酒店的宴會廳,而是就在杜比劇院的走廊裡。就連派對上的食物都不是隨意取用,而是由服務員在一旁按照每人一塊分派,想多要一塊,則要主動開口。
美國首映禮的安排散發著「及時止損」的味道,畢竟,3月9日,美國輿論對於新冠病毒的態度還有爭論,影片仍然打算在3月27日在北美上映,在中國的上映時間遙遙無期,票房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重挫。
然而僅僅過了4天,《花木蘭》宣布全球撤檔,為這部在夾縫中尋找騰挪空間的影片,按下了宣傳的暫停鍵。
冷靜地看,全球撤檔對《花木蘭》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中國的票房成績舉足輕重。早在影片創始之初,主創們就反覆強調對中國文化的重視。他們將北朝民歌《木蘭辭》視為電影的靈感來源,甚至為此主動「丟棄」了動畫版《花木蘭》中備受青睞的輕鬆元素,比如木須龍、李翔以及適時唱起的動人音樂。拍攝戰爭場面時,導演借鑑了張藝謀的「人海戰術」,讓這部源自迪士尼動畫片的電影產生了違和的「正劇範」。
北美首映3天後,《花木蘭》在美國影評網站IMDb上的得分已經一路下降到2.3,和動畫片《花木蘭》7.6的高分相距甚遠,也創下了迪士尼公主系列真人改編的最低評分記錄。如果任憑口碑下行,那麼到了疫情結束,影片可以在中國上映的時候,恐怕也沒有觀眾願意看了。
電影《花木蘭》在美國影評網站IMDb上的得分為2.3
儘管真人版《花木蘭》強調改編自最原始的《木蘭辭》,但要完全繞過動畫版《花木蘭》是不可能的。後者在西方世界太成功了。票房之外,它是一代觀眾心目中的童年經典。這部真人電影中,沒有主角開口唱的場面,動畫版中的經典旋律會在一些時刻響起,作為背景音樂,能看出創作者努力保留一些動畫片中的元素,但是因為寥寥無幾,更像是為了挽留觀眾的彩蛋。
再現動畫片中花木蘭與上級的愛情故事一開始便被否決了。導演解釋,「這是正確的決定,尤其是在Me Too時期。」花木蘭不能與上司談戀愛,作為補償,影片中設計她和同僚陳洪輝暗生情愫。據外媒報導,影片曾對中國觀眾和迪士尼中國團隊進行過小範圍試映。試映版本中,花木蘭與陳洪輝有一段吻別戲。有觀眾提出,中國人會覺得這樣的畫面不太對勁。最後的影片中,二人以輕輕拉手告別取代吻別。
不配擁有吻戲的《花木蘭》在政治正確之下,難免顯得乏味。
2
《花木蘭》幾天內從高歌猛進到被迫撤檔的大反轉,幾乎是近期好萊塢待播電影的縮影。
2月29日《花木蘭》宣布取消中國首映時,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達到62例。但當時好萊塢對疫情不以為意,電影與電視劇的拍攝大多如常進行,除了《花木蘭》之外,《喋血戰士》和《西部世界》等影片也在積極籌備著首映禮。那些天,北美電影人的擔憂主要來自疫情對海外票房的沉重打擊。
半個月內,疫情迅速波及全球。雖然北美的電影院仍然沒有停業,但是民眾對疾病的恐慌已經開始影響美國本土的上座率。《寂靜之地2》《X戰警:新變種人》等原本躊躇滿志的大片,在上映一周前宣布撤檔,原定4月上映的《007:無暇赴死》將檔期推遲至11月,倚重亞洲市場的《速度與激情9》直接將檔期推遲至2021年。
3月13日,湯姆·漢克斯在社交媒體上更新著他的新冠隔離日記,用經典電影臺詞鼓勵大家「在棒球運動中,沒有哭泣」。但在1萬多公裡之外的好萊塢,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卻沒那麼樂觀。兩天前他公開建議當地取消一切人數達250或以上的集會,持續到至少三月結束,那將包括電影首映、演唱會、體育賽事等。
由此,多部影片接連撤檔的消息接踵而至,原定於3月30日至4月2日在拉斯維加斯的愷撒宮舉行的電影行業盛會CinemaCon也宣布取消。這些消息以驚人的速度加速著好萊塢多米諾骨牌的倒塌,恐懼在行業內蔓延。截至3月12日,美國新冠病毒感染者超過1200人,死亡36人,東西岸多個州進入緊急狀態。好萊塢的從業者不再吝嗇表達對病毒的恐懼,和對生命健康的眷戀,全面停工逐漸從迫於外部壓力,轉變為明星們的自發訴求。
宣布撤檔後,《花木蘭》導演妮基·卡羅表示:「考慮到如今形勢多變,很不幸地,我們不得不推遲《花木蘭》在全世界的上映。我們的心與全球被新冠影響的人在一起,也希望木蘭的戰鬥精神繼續鼓舞那些全力保證我們安全的人。」
導演妮基·卡羅致信影迷(圖片來自Ins)
「迫不及待想等到(上映)那一天,我們能一起體驗一個戰士女孩成為傳奇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卡羅將木蘭塑造成了一位西方語境下的女版「超級英雄」。和那些超級英雄爽片一樣,影片看完確實過癮,淚點和笑點也都具備。但它似乎比動畫片中的木蘭更不真實,讓人難以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IMDb上,點讚最高的一條評論是「女演員在不同的場景中都是同一個表情。」另一條評論寫道「我從《木蘭辭》中讀到,木蘭是一位勇敢、堅強、不懼權威的女孩,但在這部影片中,我沒能看到任何木蘭的特質。」自然也有人將其與動畫版對比。一位觀眾說,動畫版花木蘭比真人版更人道、生動。另一位觀眾認為,花木蘭的力量在動畫版中得到詮釋,在真人版中卻無跡可尋。這位觀眾決定,「回家再看一遍動畫版」。
2003年,這位來自紐西蘭的女導演曾憑電影《鯨騎士》在影壇聲名鵲起。那是一部講述古老部落裡的小女孩如何打破對女性的偏見,成為第一位女酋長的故事。卡羅認為,《鯨騎士》所傳達的精神與《花木蘭》很像。她將花木蘭的女性力量與自己的文化背景形成映照,「我知道我很能代表這部電影:一個女性帶領一支軍隊,這也是木蘭所做的。」她在接受《vogue》雜誌採訪時說。
遺憾的是,在中國文化中,花木蘭從來不僅是一個女戰士,這部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刻淵源的影片,更不是只拍給紐西蘭女人看的。在極大可能錯失「人和」之後,新冠病毒又削弱了天時和地利,讓這部已經舉辦兩場首映禮的影片,極有可能成為疫情期間好萊塢的第一縷炮灰。
(肖楹楹對文本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