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明年會更好嗎?據臺灣《遠見雜誌》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島內民眾對於「2021年臺灣整體經濟」略悲觀。有39.3%民眾認為「會變差」,較「會變好」的比例要高。在20~29歲族群對臺灣經濟前景「最看好」,但樂觀指數隨年齡升高而一路遞減。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島內經濟衝擊已日漸顯現:旅遊業跌至谷底,無薪假成島內「熱詞」,農產品滯銷已經發生。對此,臺灣產業界人士已經倍感憂慮。11月15日,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但與RCEP成員國經貿往來密切的臺灣地區,不在此列。這更讓臺灣輿論對臺灣經濟前景的焦慮感直線上升。有臺媒分析,臺灣將面臨RCEP的三大衝擊:衝擊傳統產業、不易爭取服務業商機與減少外資投資產業。
「悶經濟」在臺灣持續發酵,壓得民眾苦不堪言。年中,針對勞工就業困境,民進黨當局提出了所謂的「安心就業計劃」「青年就業獎勵計劃」等搶救就業措施。但有調查顯示,臺灣上班族平均只給出51分不及格的分數,主要缺點包括條件太嚴格申請困難、釋出職缺太少以及補助金額太少。
面對困局,民進黨當局不是千方百計為民解困,反而以疫情為藉口,大搞「兩岸脫鉤」。然而,「兩岸脫鉤」真的可行嗎?民進黨當局所謂的「新南向」政策接連潰敗,今年對東協出口將難逃負增長,創下連續三年衰退紀錄。今年前10個月,臺灣對東協出口僅432.3億美元,創下新低,依存度由2013年的高位19.0%下滑至15.4%;而對大陸的依存度則上升至43.6%。
對此,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當前臺灣經濟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實際上與兩岸經濟的高度相互依存有著密切關係。從臺灣當局「新南向」效果可以看出,試圖與大陸脫鉤,離開大陸市場,對於臺灣經濟而言前景並不美妙。如果臺當局繼續升高兩岸對抗,並試圖在經濟上與大陸脫鉤,可以肯定的是,臺灣經濟將被孤立。對於臺灣經濟民生而言,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趨勢。
根據最新民調,明年島內經濟不會更好,已經在不少民眾的預料之中。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罔顧島內民眾生計,操弄兩岸對立,現在的慘況可能只是開始,島內民眾可能要做好心理準備和生計規劃。
來源/中時新聞網 中天新聞臺 你好臺灣網
主編/曉培
編輯/騰陽 鶴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