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6 2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曾經,軍號一響,熱血青年來自五湖四海。軍營裡,結下深厚情誼。年輪轉動,軍旗仍在飄揚,老兵卻已分散大江南北。只因山河阻隔,通訊不便,住址遷移,戰友失聯,成為遺憾。
本月17日,一則《尋找江蘇海門籍戰友姚思元,「當年我們一起擊落敵機,世上軍人間的情誼最深」》的尋人啟事引起網友關注,眾人助力,幫助老兵與戰友團聚。短短幾天,茫茫人海中,終於傳來姚思元的消息……
轉眼51年,這通電話來之不易
20日晚8點,在濱江街道三圩村的姚思元家中,一通來自鹽城的視頻電話響起,老人躺在床上微微抬起頭,循著電話的方向望去,此時此刻,是他一直不敢奢想的。
一周前,張錦文在網上發布了這份特殊的尋人啟事,隨後在相關部門和熱心網友的幫助下,兩人取得聯繫,並且進行了視頻連線。五十多年未曾見過的兄弟出現在眼前,離開時還是二十幾歲的青春模樣,再見時已是頭髮花白的古稀老人,雖然隔著屏幕,但兩人還是能夠找到當初的默契和熟悉感。
「戰友,你老了........」
「戰友,你也老了.......」
互道一聲「好久不見」,電話兩端的人早已熱淚盈眶,那段一同走過的崢嶸歲月再次浮現在眼前.......
姚思元今年80歲,見到記者時,精神矍鑠,十分熱情,但卻無法起身,只能躺在床上交流。一問,原來是半年前,姚思元出了一場車禍,受了傷。杖朝之年再受傷,對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難,但是姚思元卻說,和當年他在戰場上受過的傷相比,這不算什麼。
從知道戰友在找他,到真真切切從手機裡聽到對方的聲音,這些都是姚思元不敢想的。「找不到的,我們很早就被分散了,又沒有留什麼聯繫方式,不可能找到的。」但現在知道他們還活著,還生活得很好,他心裡的記掛又放鬆了許多。
在張錦文之後,已經找到的老戰友們也陸陸續續打來了電話,從一個連出來,如今身處異地,陝西、安徽、宿遷,遍布大江南北,但因有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有一份默默無聲的感召,他們得以重逢。那薄薄的一本號碼簿上,姚思元的妻子在一旁對著手機,記下他們的號碼、姓名,備註:老戰友。
他曾擊落兩架敵機 深受戰友愛戴和掛念
1958年,18歲的姚思元參軍入伍,在汽車連成為了一名汽車兵,他為人聰慧又善於學習,很快就提拔為幹部,做了排長。雖然做了幹部,但姚思元毫無架子,又平易近人,喜歡熱心幫助他人,與士兵們打成一片,很得人心。在高射連時,姚思元遇到了20歲的江蘇鹽城小夥張錦文。張錦文雖然是鹽城人,但祖輩來自於海門,兩人都講啟海方言,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隨後便一起上了戰場。
「有一天,在越南北部地區作戰時,很多架敵機偷襲我方營地,我們及時應對,化解危難,並且直接親手擊落了一架敵機。」姚思元回憶戰場上的故事,目光深邃而凌厲,國家和人民的使命在懷,他們義不容辭,一往無前。姚思元後來在戰場上受了傷,膝蓋在廣西的醫院中做了手術,康復之後又奔赴戰場,三年多的時間裡,擊落了兩架敵機。戰事結束後,姚思元和張錦文便分別調到不同崗位,在當時通訊並不發達的年代裡,兩人沒有留下任何可以聯繫的方式,只是互相知道些對方的個人信息。
北海的風吹散了谷堆,南疆的墓碑依然安鎮一方,春去秋來五十多載,姚思元和張錦文一直沒有什麼聯繫,但兩人都深深的記著對方,那是一起上戰場扛過槍,可以把後背託付的過命兄弟。
在姚思元的一旁,還坐著位老人,他叫倪志發,用他的話說「我們算是離得最近的戰友了」。十八歲兩人一同入伍,同為海門人讓他們成為對方唯一的依靠。儘管只相處了半年多時間,就被分配到不同連隊,但這些年來他們依舊互相牽掛著。第一次重逢就隔了三十多年,見面第一句話便是「你還沒死啊」,玩笑話後包含著萬分慶幸與不易。
「不管在連隊裡,還是後來分配到鄉裡做副鄉長,姚思元從來不把自己當幹部,他說大家都是草根,都是老百姓,要相互關心、愛護。」退休後的他經常過來看姚思元,講講年輕時的意氣風發,講講分別後的崢嶸歲月……
至今,姚思元和張錦文所在連隊共70多人,已經找回60人。回憶在繼續,尋找戰友的路也在繼續,人生中那段珍貴的時光,放在今天,希望一個人也不缺席。他們約定,保重好身體,一起去毛主席的家鄉看看。
來源:海門日報
原標題:《闊別五十餘載,捨命擊落美國軍機的海門籍戰友終於找到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