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麥媛/文)「夏天是收視率最低迷的魔鬼般的季節」打破這個日本電視業界常識的是TBS電視臺的連續劇《半澤直樹》,全10話平均收視達28.7%,最終話的42.2%刷新了松島菜菜子主演的《家政婦三田》,成為本世紀、日本平成年代(1989年以後)民放電視臺單集收視最高的劇集。男主角堺雅人也被認為取代木村拓哉,成為新一代男神。《半澤直樹》為何能成為本世紀最HIT的日劇?有以下主要的五大理由。
HIT理由1:鮮度和娛樂性
這是著名作家池井戶潤的小說第一次被改編成民放劇。如此直面金融界的作品,給了觀眾新鮮的印象:「這部劇就是與其它的不同」。更讓人的眼球無法離開的是其「勸善懲惡」的剛烈主題。不管是什麼年齡性別的人,都能理解當中人物的對立圖式,表現了半澤大膽言行和躍動感的camerawork,比起所謂的「真實性」更重視娛樂性,這種表現手法的返璞歸真,恰恰是成就《半澤》登上「神劇」寶座的最基礎因素。
HIT理由2:選角的獨特慧眼
堺雅人、香川照之,石丸幹二、吉田鋼太郎等人都是演劇界(日本通常把舞臺劇、歌舞伎劃為「演劇」的範疇)的大腕級男星,令《半澤》成為他們演技的巔峰較量。也有像扮演患有合併運動失調症的半澤同期生的瀧藤賢一,金融廳檢察官的「娘娘強」的片岡愛之助,老愛拍打桌子表達憤怒的「小惡黨」上司緋田康人,地痞流氓風社長的宇梶剛士,愛人役的壇蜜這樣的,在考慮演技力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角色氣質的明星出演。舞臺系+令人意外的選角,而不是如一般的日劇看藝能事務所和廣告贊助商的「眼色」來配置角色,「重視雕琢劇集本身質量和觀眾的利益」的路線奏效。
HIT理由3:回歸「連續劇」本色
近幾年來的日劇,刑事題材等解決案件的作品佔了半數,因為可以有安定的收視率,一話完結型的作品逐漸增多,「無論什麼時候看,都不會擔心跟不上劇情」。但是換個角度說,也意味著「即便錯過了幾話也無所謂」——對作品本身沒有留戀的心情,這與傳統意義上的drama(連續劇)背道而馳。《半澤》是會喚起觀眾「在意它的劇情進展」、「想看直播」、「翌日想在學校和職場和夥伴們聊《半澤》的話題」這樣的衝動的作品,獲得對一話完結型的劇集已經審美疲勞的觀眾的支持,回歸了「連續劇」的本色。
HIT理由4:日九檔的底力和親和性
日九檔(每周日晚9點的電視劇時段)是「預備明天的工作,要好好地休息前」或是「周末外出玩耍回到家休整」的時間,適合老少男女一起看劇的時間段。而且也是擁有超過55年歷史的TBS傳統時段,這一兩年來,連續誕生了像《JIN-仁》、《南極大陸》、《ATARU》和《鳶》等這樣的大熱作。與其它時段的劇集相比,日九檔有著更多的上班族層觀眾的支持。看到半澤勇敢地伸張正義的身姿,觀眾也被感染有了「從明天開始要加油」的元氣,或是截然相反的「太不思議」般的歡樂看熱鬧的心情。儘管是商界題材,兼具娛樂性,也令《半澤》抓緊了日劇主要的收視層——女性觀眾的心。
HIT理由5:緻密的「口碑互傳連鎖」戰略
和原著小說《我們這些泡沫期入行組》和《我們這些花之泡沫組》不同,《半澤直樹》以人的名字為片名,給人深刻的反響。「若被欺負的話,我會償還,而且是加倍奉還」如此簡潔明快的臺詞容易口碑相傳,並且還有「10倍奉還」、「100倍奉還」等「進化版」的話。抹去惡役的一切良心,每一話最後的鏡頭完結後,觀眾都會有想立即和他人分享看劇感受的欲望,SNS傳播令《半澤》的人氣迅速升溫。從初話到大結局,《半澤》的收視一路飆升,「觀眾通過電腦、手機的方式分享、熱議觀劇的感想」,烘熱話題性,《半澤》劇情走向的「LIVE」感,對今後日劇的製作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半澤「實現了100倍奉還後,被降職」的結局收到不少否定的意見,但其實是歐美劇慣用的cliffhanger手法,給觀眾想像空間的同時也意味著續篇拍攝有望。也有評論家認為這還原了日劇的本色:儘管半澤是職場逆襲的英雄,依然不能抗拒殘酷的現實。
半澤直樹身後的日本文化底蘊
導演福澤克雄透露拍《半澤》靈感源泉是大師黑澤明的戲劇精神,借鑑了其電影精髓。「若熟悉《七武士》的話,會發現登場人物說話很快。幾乎是聽不清三船敏郎在說什麼的程度,語速飛快。總之,臺詞儘量短,節奏良好……要朝著這些方向努力。我在拍電視劇時,也參考了這些」。福澤讀了池井戶從出道以來的所有作品,包括獲得直木賞的《下町火箭》和吉川英治文學新人賞的《鐵骨》。偏偏《半澤》的原作《我們這些泡沫期入行組》和《我們這些花之泡沫組》是他最晚看的:「我原本以為,泡沫經濟時期入行的故事已經過時,對它們沒什麼好印象。事實上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這個系列最有意思」。原作沒有多餘的話,一直在筆直地推進著故事「有一種過去日本電影才有的『力量』感」,「在我心裡,《半澤》就是現代版的《用心棒》。保鏢去村裡的時候,對那種一看就是壞人的村民會毫不遲疑地收拾他們,完事兒後一走了之。原作無論看多少遍都非常有意思。因此,我在拍成電視劇時,也不讓之看起來過於豪華,不加入戀愛元素,不加入引申故事,就這樣忠於原作,節奏很好地推進故事就可以」。黑澤明的電影,黑白分明,壞人就是壞人,英雄就是英雄,一目了然。《用心棒》裡,飾演新田辛之吉的加東大介,扮演清兵衛的妻子阿林的山田五十鈴等名角,將壞人演的入木三分。《半澤》也是,演國稅局黑崎的片岡愛之助,飾演東田的宇梶剛士,「直接地要求他們演繹出『一看就是壞人』的感覺了」,「我實在找不到以前的哪部作品和《半澤》相似,如果實在要說的話,就是黑澤導演的《用心棒》吧」。
關於半澤的魅力,相信不少人會說是「他絕對不會動搖自己的信念」,儘管堅持「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還」的主張,但其實在他身上也見到「寬容」之美:對方真心認錯後,他亦會及時原諒之。對於以「曖昧」為國民文化(不輕易袒露態度和喜怒哀樂)的日本社會來說,半澤確實是異色之人,「直接地表達情緒和立場,是大部分的日本人只能望塵莫及的破格之舉,這個職場上的正義英雄的化身贏得如此多觀眾的喜愛,也是順理成章」。從這個角度而言,《半澤》和《家政婦三田》裡那位總是會做出驚世駭俗舉動的三田,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評價《半澤》破格的同時,它也沿襲了日本的一些傳統和古典元素,例如半澤的孝順、職場的森嚴等級制度,最直接的體現是「土下座」——跪地謝罪。據日本社會學學者帕羅.瑪茨裡諾介紹從江戶開始到明治、大正時期的日本人把坐、或蹲在地上的動作都稱為「土下座」,「原本這個詞沒有謝罪的意思,現代人意識中的下跪謝罪,是從昭和初期開始,在一般的民眾中確定下來則在戰後」。《半澤》中,主人公下跪謝罪的場面贏得高收視,「每周期待這樣的場景出現也成為觀眾的一個樂趣,只是還是不能掩飾這個動作在現代日本的違和感,『土下座』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個噱頭失去其原本的意義,其原本代表屈辱、鄭重致歉的意義在《半澤》裡重新得到體現」。
影響淺析:人人歌頌半澤直樹
清濁兼有的英雄像,high tension的故事走向,半澤VS敵人、和同期的友情、與妻子的感情令整部劇取得恰到好處的平衡,沒有愛情線、省略了主題歌等我行我素的手法徵服了觀眾。《半澤直樹》風光無人能及,改寫了日劇的歷史,收視率甚至威脅到日本的「春晚」——NHK的紅白歌會蟬聯年度節目收視冠軍,令其它民放臺的TOP打破不會恭維對手作品的常規,富士、日本電視臺等TBS的勁敵電視臺和唯一的國營電視臺NHK的臺長在各自的記者會上都公言對《半澤直樹》無比欽佩,把它定義為「日劇新的教科書」,甚至是第一偶像夢工廠——傑尼斯事務所的創始人兼社長喜多川都點名表揚這部劇。《半澤直樹》成為日本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這部劇的影響還不止於業界內,標誌著「為弱者勇敢伸張正義」的一句「加倍奉還」成為日本的國民流行語:調侃也好,風趣也罷,或者藉此釋放心中壓抑已久的反叛靈魂都好,如今許多人都會在學校、職場半開玩笑式地吼上這一句,許多商家都借用來為產品PR,政治家們借用這句話拉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