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突破200億元。雖然這個數字與2019年的641.49億元相距甚遠,但它對於每一位電影人、每一位熱愛電影的觀眾而言都是振奮人心的。疫情的發生,讓電影院經歷了長達半年之久的全面停擺,在停擺的半年裡,電影人尋求著各種各樣的方式繼續著自己的夢想,無數的觀眾也因為他們的堅守從未離開。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是無法用一個數字去簡單衡量的,電影人和觀眾一起向外界證明了我們的想像空間可以無限大。
年度票房前十國產片佔9席
截至12月30日23時05分15秒,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顯示,2020年度電影市場含預售實時總票房正式突破200億元。其中,電影《八佰》憑藉31.13億元的總票房位居2020年度票房冠軍。
值得注意的是,年度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國產電影佔9席,除《八佰》外,《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金剛川》《奪冠》均位列前五,這也是近五年來首次出現國產電影包攬榜單前五名的情景。
國產電影勢如破竹般的票房表現,雖然也與今年以來因受疫情影響,部分引進片調整上映檔期有些許關聯,但國產電影能在電影院停業近半年,且失去春節檔、暑期檔等多個關鍵檔期的背景下,仍實現4部作品票房破10億元,最高超30億元的成績,證明了國產電影的市場競爭力。
而從票房較高的國產電影中可以發現,觀眾的題材選擇不僅更為多元化,對展現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影片也產生更高的觀影欲望。
以《八佰》《金剛川》為例,這兩部均是以真實歷史為核心創作的戰爭片,上映期間引起一輪輪討論熱潮,尤其是《八佰》,更是連續36天位居單日票房排行榜的首位。而《姜子牙》則是依據中國神話改編而成的動畫電影,且動畫題材並未成為影響成年觀眾觀影的阻礙,該片反而收穫大量成年觀眾的認可。此外,以排球這一體育元素,展現中國女排的《奪冠》,同樣也在上映後實現較好的口碑,讓人們看到體育題材電影的潛力。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在多種因素的合力影響下,近年來國內觀眾對好萊塢電影已經逐漸產生審美疲勞,而國產電影則逐步佔據市場主體地位並實現份額迅速提升,這對國產電影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但同時也要保持理性並推動國產電影更好地發展,進一步鞏固主體地位。
「上新」破局尋求更多可能性
今年特殊情況的出現對我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帶來不小的衝擊。從今年春節起全國電影院暫停營業,到7月20日電影院重新陸續開門,中間178天的等待難免讓從業者感到焦慮,但焦慮之後則是更為清楚地審視,尋找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影院領域,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的影院數量延續了此前的增長趨勢,並從2019年的11361家增長至11855家,雖然整體只增長了約500家,並未達到前幾年每年增長約千家的規模,但仍保持「上新」則代表了資本層面對市場的信心。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深圳、南京、濟南、瀋陽、蘭州、青島、惠州等多個城市均有新影院開門營業,背後則涵蓋萬達電影、幸福藍海、英皇集團、IMAX中國、CGV、蘇寧影城等多家公司。與此同時,多家院線公司也已公布了新的「上新」計劃。其中,萬達電影已確定在2020-2022年新建影院162家,總投資為31.45億元,涉及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雖然疫情令電影院停業,由此產生經營損失,但並未令人們的觀影需求消失。」某影投公司經理周翔認為,觀影需求是電影院經營的核心要素,同時當下趨勢證明著人們仍有觀影需求,電影院也有持續發展的空間,對於影院及院線經營者而言,後期便是如何在不同地區間合理布局,並完善自身的商業模式。
在放映端持續有新影院登場的同時,在內容創作及發行層面,電影市場同樣保持著「上新」的腳步。
以今年國慶檔上映的《姜子牙》為例,這部影片不僅讓觀眾重新認識中國神話,也讓人們認識了程騰、李煒、李夏、王昕四位導演,從他們的手中看到國產動畫的魅力。而被稱為「85後」新銳導演的姚婷婷,則帶著自己第二部愛情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出戰七夕,不僅預售票房便實現破億元,最終累計票房則報收5.05億元。
與此同時,為了讓影片能夠獲得更好的市場效果,從業者也在發行層面不斷出新。其中,阿里影業在今年11月正式公布了旗下的電影營銷矩陣細節,並由燈塔、淘秀光影、黑馬營銷、阿里生態宣發進行組合,覆蓋從數據洞察、策略輸出,到新媒體曝光、下沉觸達等營銷全鏈路。值得注意的是,淘秀光影是一家今年6月才成立的MCN營銷機構,但內容達人已總計達400+,自有粉絲則為近3億人,可觸達粉絲超10億。
在影評人劉賀看來,電影市場需要與時代保持同行,這就要求內容持續出新、營銷宣傳手段追隨市場環境的變化,並有更多專業人才,為電影市場的發展提供更多動力。
消費習慣改變背後存商機
從燈塔專業版顯示的2014-2020年不同影片的上座率可以看出,雖然引進片和國產片的上座率均有所下降,但由影展或電影節放映且但未在國內發行的影片組成的其他類,則在2019年出現了上座率的逆勢反彈。
縱觀近年來的影展或電影節,影迷的觀影熱情一直居高不下,包括今年舉辦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依舊上演了「手快有手慢無」,開票後僅用十分鐘,便已經實現72%的電影票售罄,同時多部熱門電影更是在1分鐘內便迅速售罄。
「影展或電影節除了經常放映經典電影外,還有不少影迷關注的是未進行國內發行的影片,且以上影片均具有各自的獨特亮點,表達內容及展現方式也具有多樣色彩,這實際也能給國內的電影從業者帶來思考及發展的機會,從中看到影迷的需求及全球電影領域的發展新進展,找到自身的短板與漏洞以彌補,發現新的發展空間與機會。」劉賀如是說。
近年來,如何進一步挖掘電影市場的潛在空間是從業者共同探索的領域,且據不同等級城市的票房貢獻比例顯示,雖然二線城市仍是主要的票房貢獻源頭,但四線城市的票房貢獻佔比正不斷提升,並在2020年達到了約20%,超過一線城市的票房貢獻佔比。
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不同類型影片的上座率,還是不同等級城市的票房貢獻佔比,均反映出現階段國內的觀影消費習慣正處於不斷變化的階段中,而正是這些變化能夠誕生出更多的發展契機,需要從業者及時牢牢地抓住。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認為,我國電影市場仍具有發展潛力是毋庸置疑的,而若要將潛力真正轉變為市場,則需要各環節從業者的共同發力,持續推出優質電影作品的同時,完善並尋找更佳的產業發展模式。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