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淄博日報社 劉剛)
「出手即精品」,是我做記者的追求。
做記者,必須有自己的操守和追求。「出手即精品」是我追求的一種境界,是可能奮鬥一生也不可能達到的一種境界。我的想法是,即使沒有「出手即精品」的實力,也必須有「出手即精品」的追求。否則,就不要做記者。
這句話,出自我的一份總結。
2000年,報社推薦我為第三屆淄博市十佳編輯(記者)候選人,需要提供個人事跡材料。回顧自己做記者以來的實踐,我發現自己在高節奏、高壓力之下辛苦勞作,一路走來,自己所不倦追求的,就是「出手即精品」的境界。
2000年,落選了,我沒有氣餒,更改變自己的追求,朝著「出手即精品」的境界努力。
2003年,報社又一次推薦我為淄博市十佳編輯(記者)候選人,我當選了,我沒有驕傲,更沒有改變自己的追求,朝著「出手即精品」的境界努力。
作為記者,無論順逆,可以沒有「出手即精品」的實力,但不能沒有「出手即精品」的追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不喜歡拿過去說事,過去的畢竟過去了。誰都有自己的過去,都有自己的經歷、經驗和成就,誰都可以說出個子醜寅卯來。面對未來,人與人之間沒有區別,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面對未來,無論級別高低,年齡大小,就看你的學習力如何。現在的社會,學習力成為人們唯一的競爭力。記者是站在時代潮頭的人群,最應做最善於學習的人,最應做最精於實踐的人。而學習和實踐的標杆與目標,就是「出手即精品」。不學習新知識,不掌握新技能,就不能很好地勝任記者工作。
對記者來講,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一是向被採訪對象學習,一是向廣大讀者學習。
先說向被採訪對象學習。無論他是社會名流,還是弱勢群體,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作為記者,要用平視的眼光看待他們,但也要用仰視的眼光去捕捉到他們值得最學習的東西。把這些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用最生動的形式、最簡省的語言表達出來,傳遞真知,奉獻讀者,才會被被採訪對象所認可。
再說向讀者學習。讀者的層次千差萬別。層次高的,記者可能一輩子的努力都達不到他的境界。層次低的,他可能努力一輩子,也達不到記者的境界。這兩種讀者最容易漠視媒體、漠視記者。作為記者要有能力、有辦法向讀者學習。虛心向讀者學習,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否則,就會造成讀者無視媒體、無視記者的局面,讀者根本不關注你的媒體了,記者在媒體上所有的所為,就都成了夢囈般的「自言自語」。作為媒體,向讀者學習的一個良方就是找專業公司進行讀者調查,摸清讀者的需求,據此運作媒體,而不能閉門造車。作為記者,向讀者學習的一個良方就貼近讀者,走進千家萬戶,走近一個個新誕生的社會組織,走進那些不曾被媒體關注過的讀者、準讀者、潛在讀者和非讀者,而非只頻繁走近那些熟悉的「讀者」。
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當今,對於那些善於學習的人,士別半日,就當刮目相看。對那些不學習的人,對那些不樂於學習、不善於學習的人來說,士別幾日,都無關緊要。因為他還是他,變化的只是他的容顏,增加的只是年齡、白髮和皺紋。
那些多樂於學習、善於學習的人,學習,是他們生活的常態。半天不見,他可能學習了相當多的新知識,練就了某一項新技能。他或許參加了一次培訓,或許閱讀了一本新書,或是得到了一個點撥,就會提升非常多、非常快。有時,很可能就是一句話,而這一句話,就足以改變他的一生。
因此,士別半日,當刮目相看。更準確地講,得刮目相看兩次,因為一次,你很可能看不出其變化!一次看不出,就要認真地看他第二次,要觀其言,看其行,發現其本質的變化。
否則,你就不了解這個與你朝夕相處的人。你就沒有危機感;你就會安於現狀,不思學習和進取;你就會被身邊的人所淘汰。
臺灣作家林清玄青年時代做記者時,曾報導過一個小偷作案手段非常細膩,犯案上千,文章的最後,情不自禁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無心寫的這幾句話,竟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臺灣幾家羊肉爐的大老闆了!在一次邂逅中,這位老闆誠摯地對林清玄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麼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事呢?」從此,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林清玄有一句話:生活中的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甚至錯過一分鐘,很可能就錯過了一生。
在當今機會稍縱即逝的年代裡,作為記者,必須敏銳地感知到情勢的變化,信息的流動,特別要注意的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的變化。
變動即新聞。抓住了變化,具備了職業化的技能,有了無私奉獻的敬業,才好接近「出手即精品」的境界。
面對未來的職場生活,我始終感覺自己還是一個新人,常常進行「歸零」思考,常常很自然地回歸到起點。起點上,有一句話高懸在心頭——「出手即精品」。
責任編輯:龍穎(EN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