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求學經歷豐富多彩:本科前往荷蘭屯特大學交流訪問,保研本校研究生後,前往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攻取博士學位,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南方科技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訪問學者。
她的科研道路成績斐然:發表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投身前沿交叉研究,創新研究方法體系,擔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等期刊的匿名審稿人。
她的榮譽牆熠熠生輝: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中國),East Anglia 大學博士生全額獎學金(英國),北京地區「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
她愛科研也更愛生活:旅遊、逛街,學烹飪,從習慣餐廳外賣到搞定一桌拿手好菜。
今天我們請來了曾昭
聽這位經管優秀青年教師
講述她的學研旅程和教學理念
求學路上,做好人生的選擇題
01 拓寬視野,明確人生規劃
本科階段我其實對本專業的基本知識並不是很擅長,當時我擔任了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的學生會主席,借著活動的契機,我認識了剛回國工作的劉俊國教授,跟隨他做水資源、水足跡的相關研究,也因此有幸去荷蘭屯特大學交流學習。這段交流經歷對我影響非常大,首先就在於它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初步的想法和目標。
因為我之前對未來自身發展的大方向其實並不太確定,缺乏清晰具體的規劃。但是經過這次交流讓我發現身邊人基本都已經對未來發展有了明確的想法與目標,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自己也思考反思了很多,綜合各方面,我最終選了繼續做科研、出國深造的決定,也非常感謝我的博導關大博教授,給我提供了非常棒的英國博士獎學金申請的機會。
也許每個學生本科階段可能都會一段迷惘期,對未來的認識和規劃還不太清晰。與其保持原狀,不如走出去看看,實習、交流、做項目等等活動都可以積極參與,或許就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思考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規劃,對未來能有更清晰的認識。
02 「授魚」到「授漁」,做好學研選擇
本科階段,我可能還是那種傳統上的「乖學生」,聽從老師的意見,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事任務完成式的科研。這次出國交流和老師溝通的中,老師更注重方法上的引導,這種指導科研的教育模式為我未來的科研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當我每周拿著自己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和技術瓶頸去找導師交流時,導師總是反問我「你覺得該怎麼辦?」
此外,導師開始更多時候承擔「從多種方案中幫助我把控方向」的角色。這直接打破了我心中「從老師那裡獲取答案,自己課下實施開展」的對科研的刻板印象,從這以後,我覺得我在做科研的過程中才真正開始獨立思索、解決問題,和導師之間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現在,我自己也即將成為一名導師,站在老師的角度上來說,我同樣希望從這種師生交流的模式中收穫來自於學生的新的東西,所以我現在也開始扮演起我當時導師的角色,問學生「你覺得該怎麼辦?」聽學生表達他的思考與解決方案。
科研路上,需努力更需態度
01 保持好奇心,科研需要主動性
我覺得科研最需要的就是好奇心,如果沒有好奇心,課題就沒有做下去的動力。當你對課題時刻一直保持著好奇心,你就會有做下去的精神動力,思路方法也能隨之展開。
我深刻體會到好奇心的重要性,是因為在我外出交流時跟隨導師做項目的一件小事。當時導師安排給我一項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工作,當我給導師提交工作成果時,他直接指著其中一張折線圖中波動比較異常的一小段,詢問我「為什麼這個點高?」我當時沒有做好準備,更多地只是機械地執行任務,就回答道,我等一下查一下。
老師對我說,「做科研要隨時保持對一切數據和事件的好奇心,出現異常要及時查明原因,拓展科研思路的同時對數據的準確性也是一次驗證。」所以我認為保持好奇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很簡單的數據整理,保有好奇心和主動性的科研工作者會主動關注數據中的異象、走勢、變化,進而發現問題或者得到思路,而不會是一張張數字堆砌的黑白表格。
02 科研就是拆散重組的過程
其實我說科研就是拆散重組的過程,更多的來自於我博士一年級的經歷,當時我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對我的研究課題進行了相關的文獻整理和思路構建,但卻在第二年的一次workshop中受到了學術資深大牛的強烈抨擊:從第一個公式就是錯的,整個方法被徹底推翻!
於是,受到重錘的我,在導師的全力支持下,於博士二年級又回到原點,一切重新開始。當時突如其來的就是一種崩潰感,在後來多次的與博導和大牛們的探討中才慢慢重建起來正確的研究思路。現在回想當年,又和更多的學者交談後,發現大家有或多或少有種類似的感受。真的,科研的內核就是拆散重組。
拆散重組不僅體現在研究思路與方法上,也體現在科研信心的重拾以及科研初心的放棄而後又繼續堅持的過程中。大家讀博士,都會有一段抑鬱期。開始的時候你可能發現你是對的,但是做著做著你可能會懷疑課題有用嗎?自己的方法能進行下去嗎?會不會出一篇論文就沒有後續了呢?讀博士時一篇論文修改了三年多,當時確實是很失落懷疑的,感謝博導的耐心開解和小夥伴的鼓勵,我還是咬牙堅持做了下去。後來做博士後的時候,和受眾企業對接,和他們的高管討論,把我的論文方法加以實踐時,才發現原來大家是很感興趣的,課題是很有價值的。
所以總的來說,做科研讀博士就是把自己拆散了再重組,做科研的過程中時常會懷疑自己、推翻自己,自己辛苦得出的科研方法和結論極有可能會被別人推翻,從而喪失繼續做下去的信心和力量。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同時也要及時的和導師們積極交流,單打獨鬥式的科研只會重現類似我博士一年級workshop時的經歷,無論是為了深入研究還是情感宣洩一番,及時和導師、同學交流,才能讓自己的科研歷程少走彎路。
好老師的個人定義
01 鬆弛有度,重能力更重心理
感謝我求學以來遇到的所有的導師們,給我做了「好老師」的榜樣!我心目中的好老師首先且非常重要的是負責,不僅要對學生的科研內容負責,及時了解學生們科研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更要對學生的科研態度負責,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端正的學術態度和科研精神。相較時刻督促學生的科研進展而言,我更願意給學生多一點的時間自由。當學生課業任務重,或者需要處理一些個人情感或者生活瑣碎時,科研任務的完成時間可以適當的延長,讓他能夠有時間去處理消化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能讓他在科研和生活之間做好平衡,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02 積極主動,良性互動,雙向成長
此外,我覺得好老師也要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主動交流的習慣。作為導師,我可能沒有辦法時常聯繫學生、時刻關注他的研究進展情況等等。所以我在指導學生時會更多培養他們主動聯繫老師的習慣和意識,提高他們交流和表達能力,當他們有困難或者遇到瓶頸時主動找我交流,這樣我才能快速地了解到他們的難題,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指導。大學本科階段,我也是及時抓住舉辦活動的契機向後來給予我很大幫助的劉俊國教授主動推薦自己,向他表達我對本專業基礎知識不甚擅長的問題,在他的幫助下,從事水資源和水足跡課題研究,後來爭取到了外出交流的機會;碩士階段,我也是積極聯繫關大博教授,也因此獲得了申請獎學金出國讀博的機會。所以,學生具備主動性後,才能真正地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現在作為老師,我也希望能夠和學生時常交流、建立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從他們身上了解到一些新奇有趣的想法,這對科研工作有時也很有幫助。
學部助研,好平臺更有好方式
尊重初心,給予研究的自由
招聘時選擇天大經管學部的一大原因就在於,學部尊重教師科研初心和項目的助研方式。實際上,我的研究課題有些小眾,一直以來也在從事著方法上的創新和設計工作,博士後的工作也是承接著博士階段的課題研究體系,和受眾公司對接,進行一些相關的市場調查工作,這次應聘時也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提供相應資源、支持我進行研究和實踐的平臺。通過天津大學-北洋青年科學家論壇,我和學部領導以及課題組的老師也進行了幾次有效交流。學部領導以及項目組老師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勵,這些促使我最終來到天大經管學部,成為學部的一員。現在有了天大這個良好的「平臺」,相信未來研究也會有一些飛躍。
大創、挑戰杯、國賽美賽課題……
你的科研體驗是否一帆風順?
採訪後,
曾昭老師還為大家貼心地準備了彩蛋
——快來看看曾昭老師的科研小技巧!
樹立正確的科研態度
01 積極主動,良性互動
做科研最需要積極主動的精神,主動和老師溝通交流,單打獨鬥的科研是痛苦且低效的。
02 保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研成功的關鍵,是發現問題、理論創新的源泉。從表象看到本質。整理表格數據的時候,主動思考「為什麼這個點更高」,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
把握正確科研方法
01 文獻歸類,整理及時更新
你覺得沒人做的研究,其實已經有人做好了的精華,可以一定程度擴展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02 尋求合作,找到學科的交叉點觸類旁通
在研究疫情相關的創新型問題時,要首先和老師溝通交流,在老師的初步指導下工作,積累經驗,才能事半功倍。
歡迎超級耐思的曾老師!
採 訪 / 宇文慧 常 遠
文字來源 / 常 遠
圖文編輯 / 劉 洋
責任編輯 / 李 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