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鈺翊)看完一部《沉默的真相》,再看一本《長夜難明》,心中難免會有比較。有人說,優秀的導演搭配敬業的演員,加上有質感的後期,沒有什麼劇能比它更良心了,但也有人說,只靠平面的文字和讀者的想像就能把故事講得淋漓盡致,更加彰顯作品本身的優秀。
距離北京車展媒體日結束已經快一周了,現在再回想起來,車展上那些令人振奮的新車型、重金包裝的豪華展臺以及出人意料的表演秀已經沒有初見時那樣的刺激,它們即使沒有出現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也會在其他的廣州車展、成都車展、上海車展上亮相。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喧囂過後,中國汽車行業的滾輪還在繼續向前。不同的是,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參展人也有一千種感慨。或許,今年北京車展的意義更多還是在於這屆車展在汽車行業發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表現出來的姿態,以及參展者們對本屆車展的思考。
1、冷清
「請你用一個詞形容本屆車展,你會用什麼詞?」車展媒體日結束後,「車友頭條」向一位相熟的媒體老師發出疑問,對方脫口而出:「冷清。」
「哪裡冷清了?」
「哪裡都冷清。」
「具體是哪裡?」
「等了大半年,結果該來的車沒有來,新勢力的影響力也在減弱,辛苦一整天下來,看頭不多,噱頭不少,我就是來累計微信步數的」,這位媒體老師很誠懇:「對我來說,能在一天之內看到陳震、痞幼、韓景楓所有這些頭部網紅,也算是一個興奮點吧。」
的確,北京車展作為今年國際上唯一一個沒有被取消的A級車展,在開幕之前已被寄予厚望。不光媒體老師們關注,廠商經銷商們也很重視,據不完全統計,本次參展的跨國車企、中國品牌、新造車企和零部件廠商共計90餘家,它們將展出千餘輛車型,發布百餘輛新車。
不過,到了現場我們才發現,場面並沒有預期的盛大。邁凱倫、阿爾法·羅密歐、雷諾、DS、理想、雲度、愛馳、前途、恆大、華晨、寶沃、海馬、眾泰、獵豹、博郡、斯威等等國際大牌、新造車企以及自主品牌都缺席了此次車展。
此外,自帶話題流量的大眾ID.4沒來,萬眾期待的大眾CC獵裝版沒來,消費者最熱衷的全新奧迪A3L沒來,還有定位更高的榮威MARVEL-R沒來,說好的重磅純電SUV東風本田M-NV沒來,傳了半年多要國產的一汽豐田海利亞也沒來……而這些跳票車型,均是足以在自家展臺佔據一個C位的重磅車型。
27日上午11點,車友頭條路過凱迪拉克展臺,展臺上全是工作人員,沒有觀眾。
2、跨界
媒體日當天,一位同事發來一張有星巴克露出的工作照,咦,怎麼我在展館內跑斷腿都沒看到哪裡有星巴克賣?後來才知道,這是福特與星巴克的一次跨界營銷,是福特讓星巴克第一次走進了北京車展。
整齊劃一的藍色調福特展臺在車展上十分搶眼。展臺中央是一臺藍色的福特Mustang Mach-E,四周則圍著一圈同樣也是藍色的探險者、銳際和領界S等等產品陣列。展臺左邊,是福特創意徽章製作、與星巴克合作的咖啡區、Co-Pilot360TM彈珠檯和Jukebox點唱機等創意互動體驗,對觀眾而言,這些東西比車的吸引力要大。
除福特的跨界營銷外,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跨界產品來自小鵬汽車。在小鵬展臺,一輛飛行汽車旅航者T1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儘管這輛飛機看起來極不安全,現場的員工也告訴「車友頭條」飛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量產。但這輛飛機的出現不僅為小鵬展臺贏得了關注度,也提醒了其他廠商們,不要只顧著埋頭造車,能使勁兒的地方還有很多。
當然,以華為、博世為首的眾多智能化方案提供商在此次車展上也搶盡了風頭。正如此次北京車展的主題「智領未來」一樣,無論是什麼動力的車型,智能化都是大勢所趨。因此,致力於提供智能化服務的華為、博世等廠商新聞發布會開場時圍觀人數並不比寶馬、奧迪展臺的人少。而華為的到來,更意味著汽車行業與其他行業的跨界合作已經深入到一定階段了。
不難理解,在疫情蔓延、經濟低迷、收入減少的當下,汽車圈子怎會甘心繼續忍受寂寞,只有找些志同道合的盟友玩一玩跨界合作,才能獲取多一份贏的可能。
3、轉折
除了車企們有變化,來參展的人也有變化。今年的北京車展,所有參展者無一例外的都帶上了口罩,包括在進展館前的安檢環節,也增加了必須掃描健康碼的規定。在各大品牌新聞發布會開始時,公關也會熱情的詢問:「您還需要口罩嗎?」
所以,第三個關鍵詞該用什麼來形容本屆北京車展呢?要說失望肯定是有,已有不少於五個媒體老師在朋友圈表達出「蕭條」、「無聊」這樣的貶義詞。但結合當下疫情防控工作的必要性來看,也不是找不到理由來為這屆「車少、人也少」的北京車展開脫。
既然如此,不如樂觀一點,寬容一點,把2020年的北京車展視為一個行業前進的轉折點。擺脫疫情侵襲,從疫情期間的休市到市場逐步復甦的轉折點,也是新能源汽車擠進燃油車市場的轉折點,更是各大品牌面對行業危機拼命求存的轉折點。畢竟,自今年3月以來,包括日內瓦車展、底特律車展和紐約車展都取消了,北京車展能夠順利開幕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
而通過這屆車展,各大廠商、經銷商也應該對行業發展、對市場環境、對品牌定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當下這個艱難的轉折時期,再不放手一搏,可能就要缺席2022年的北京車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