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裡,茄子、番茄等作物的莖葉上出現了一些小蟲子,但奇怪的是這些蔬菜瓜果長勢還很好,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這不可思議的一幕就發生在北京市平谷區諾亞有機農場溫室大棚裡。難道這些蟲子不會影響作物的生長,不需要進行幹預防治嗎?
農場負責人笑著解釋道:「這可不是妨礙作物生長的害蟲,它們是害蟲的天敵,是專吃害蟲的精兵良將。」原來,溫室大棚裡的小蟲子是農場採用的以蟲治蟲天敵防治技術。
天敵是自然界中專門捕食或以其他生物為生的一類生物。有什麼樣的害蟲,就有什麼樣的天敵,例如蚜蟲、粉蝨的天敵是異色瓢蟲,薊馬、葉蟎的天敵是東亞小花蝽。利用天敵防控害蟲是一項重要的環境友好型植物保護技術,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投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諾亞有機農場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研究所應用昆蟲研究室生物防治項目的一個示範點。農場技術部馮經理講道:「北京農林科學院的專家們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和天敵昆蟲資源。用天敵防治害蟲,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量,我們主打的有機產品質量更過硬了。」諾亞有機農場主要生產葉菜和茄果類蔬菜,從2012年起,農場就與應用昆蟲研究室合作,建立了天敵昆蟲繁育釋放應用研發中心。
「在設施蔬菜害蟲防治中投入多種天敵,平均挽回害蟲為害損失15%-25%,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下降了20%-30%以上。」應用昆蟲研究室李姝博士為記者介紹到。天敵防治在實現害蟲綠色防控、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地減少蔬菜上的農藥殘留,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天敵昆蟲能夠在設施蔬菜害蟲防治上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得益於應用昆蟲研究室團隊近20年的攻關研究。目前,研究室在天敵種質資源開發、生產、應用上進行了系統研究,多項研究成果能夠直接落地應用。據了解,研究室現存有7屬、23種、50品系的天敵昆蟲資源,其中天敵赤眼蜂的儲存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研究室主任王甦研究員主持的「設施蔬菜重要害蟲配備式天敵增效控害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解決了目前天敵防治研究和應用普遍存在的天敵規模繁育產量不高、田間定殖率低及可持續控害能力弱難題,項目獲得了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王甦介紹到,項目組為滿足設施蔬菜生產企業天敵需求量大的問題,創建了配備式天敵工廠生產模式。通過優選設施蔬菜主要害蟲12種優勢天敵資源,建立活體種質資源庫。創製微膠囊化人工飼料與生產工藝替代飼料自動生產工藝裝備,推動了天敵昆蟲生產向集約高效化的發展,微膠囊技術的創製在國際上都是首次。並率先提出「二次擴繁,以棚養棚」技術,實現天敵循環回收再利用。
在實際應用中,研究團隊提出了「蔬菜全生產期害蟲群落持續防治」和「功能景觀」生態增效技術的辦法。
傳統植物保護是以靶標害蟲為主的單一防治策略,發現有什麼害蟲就投放天敵,比如發現害蟲煙粉蝨就投放麗蚜小蜂來防治。王甦解釋說,蔬菜全生產期的概念就是預估蔬菜生長中出現的害蟲,通過預先投放天敵組合達到防控目的。如通過投放天敵組合「麗蚜小蜂+淺黃恩蚜小蜂來防控粉蝨集團(煙粉蝨+溫室白粉蝨)」,通過投放天敵組合「麗蚜小蜂+淺黃恩蚜小蜂+異色瓢蟲來防控害蟲群落(粉蝨+次要害蟲)」。
「通俗一點兒講,天敵就是『警察』,害蟲是壞人。『功能景觀』就是栽植功能植物以供天敵居住,也就是給『警察』建一個『派出所』。由此,可以形成隔離帶,防止害蟲的自然侵入;同時賦予天敵生存的空間,既不會影響作物生長,也能增強天敵的自然保有量。」王甦的比喻形象地解釋了「功能景觀」的作用。
據了解,應用昆蟲研究室建立了10餘個示範區和示範點,支持培育了5家企業生產天敵昆蟲。近年來,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山東地區累計推廣應用面積9.19萬畝次,帶動增收達2.79億元,累計釋放天敵昆蟲超過11億頭。設施蔬菜害蟲綜合防控效果80%以上,平均減少用藥3-6次,提高了區域環境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