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一塊浮島,上有小木屋和大餐盤,五隻小鴛鴦一會兒踱步到盤子邊叨兩口食吃,一會兒撲通跳到水裡頭一紮一紮地戲水,一會兒爬到浮島上煽動翅膀抖落水珠。鴛鴦媽媽警覺地站在一旁,時刻警戒著。
這幅生趣盎然的鴛鴦一家生活日常的畫面,不在動物園裡,也不在野外,竟然出現在海澱區八裡莊街道美麗園小區,從5月15日起到今天已經小50天了,剛來時毛茸茸的小鴛鴦現在已經長得快追上媽媽了。
野生的鴛鴦為什麼在居民小區裡住下了?
小區門口來了一隊「稀客」
美麗園小區位於西四環內側,面積21萬平方米,綠地就有10萬平方米,其中還有貫穿小區南北的2000多平方米的中央水系。小區步行到紫竹院公園,也就需要半個小時。
今年5月15日下午1點左右,家住9號樓的祝克下樓買煙,發現小區西門外來了一隊「稀客」:一隻母鴨子帶著13隻剛剛孵化不久的小鴨子。
因為疫情,進小區的人行道封閉了,鴨子一家就從車行道進。回家的車輛看到這一群鴨子,驚奇地停下來讓路,路過的人也紛紛圍觀,結果鴨媽媽受到驚嚇,帶著三隻小鴨子一路緊跑進了小區,另外9隻小鴨子被衝散在小區門口。
祝克趕緊打電話叫兒子下樓幫忙,和旁邊超市的馬姐、鏈家中介的一位小夥子一起,拿著紙箱子,「抓捕」9隻掉隊的小鴨子,希望帶它們去追媽媽。大家累得一身汗才抓到6隻,其餘3隻鑽到旁邊小區的灌木叢裡,死活找不到了。
鴨媽媽和剩下的9隻小鴨子終於在小區水系裡重逢。救助、圍觀的居民鬆了一口氣。祝克的兒子、海澱區實驗小學五年一班的祝秋溢特別喜歡小動物,11歲的他連夜製作了一張宣傳展板,告訴居民怎麼科學對待這些野生動物。
小鴨子接二連三死亡,野保專家來幫忙
本以為從此野鴨子一家就能在小區水系裡愉快地生活下去了。誰曾想,第二天,小鴨子就少了一隻,有居民親眼看見是被烏鴉叼走的。第三天,又少了兩隻……
「我趕緊給市園林綠化局打電話,早上七八點鐘就打了,當天,我們海澱區園林綠化局的工作人員就來了。」居民、今年61歲的張志華說。
美麗園小區有34棟樓1378戶5000多居民,有四個業主微信群。小區裡來了野鴨子,群裡鴨子的照片、視頻刷屏,大家都紛紛下樓圍觀,可眼看小鴨子一天少一隻,誰也受不了,大家都希望專業部門趕緊來把它們接走,好好救助。
「我們諮詢了市局,也諮詢了北京市野保救治中心,給出的意見都是,野生動物自己選擇的棲息地,最好不要人為給它搬家,留在原地救助是最好的。」海澱區園林綠化局今年新成立的「海澱區野生動物保護處置行動隊」負責人趙敏說。他們來了才發現,居民說的野鴨子,其實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鴛鴦。
就地怎麼救助?當天,行動隊就在小區裡組織了野保科普宣傳活動,給大人孩子們講解如何科學對待這些新鄰居:比如,要保持距離,包括人和野生動物、人和人之間,因為還在疫情當中;要科學投喂,餵小米要先泡,除了餵米還要餵菜;要在水中搭建浮島,給鴛鴦們一個安心的家……
居民、物業攜手守護,5隻小鴛鴦長大了
美麗園小區物業恆輝物業迅速行動,在水面較大的地方搭建了人工浮島,島上安裝了木屋,每天一次給小鴛鴦們餵食。24小時值守的保安也增加了一項新任務:24小時巡鳥,驅趕野貓、黃鼠狼、烏鴉等。離浮島最近的9號崗保安王大國像照顧小孩一樣照顧著這些小鳥。
祝克的妻子周慶還專門組建了「我的生態圈」微信群,組織孩子們給小鳥買小魚打牙祭。張志華等居民每天一次送來營養餐。祝秋溢、鄭天晴、圓圓等小朋友,還組成護鳥小組,每天早上5點就起來看著小鳥,晚上很晚才回家。
在熱心居民的照顧下,在物業的精心守護下,在園林部門的科學指導下,5隻小鴛鴦活了下來,一天天長大。每天來水邊看小鴛鴦,成了很多居民的必修課。「看著我的孩子和小鴛鴦一起長大,太美好了!」一位帶孩子的家長說。
「疫情期間大家都憋在家裡心情壓抑,這些小鳥的到來給小區平添了很多生機,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物業公司經理李瑋麗說。
「正常情況下公鴛鴦會和母鴛鴦一起哺育幼鳥,這家的爸爸應該是因為遇到天敵或受傷等原因被『自然淘汰』了。在母鴛鴦自己哺育幼鳥的困難時期,居民投餵能幫它們度過難關。不過一般自然界孵化的小鴛鴦能長大的概率在50%左右,這一家有5隻小鴛鴦活下來,也很正常。」野保專家、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卻介紹。
居民們在心裡預判,這些可愛的吉祥物會在小區裡逗留到秋天。但李理告訴記者,視頻中的小鴛鴦目前處於練飛階段,只要它們的體重上來了,羽翼豐滿,就會飛走,尋找更廣闊的水面。預計也就需要15天到20天左右。但明年遷徙的時候,它們還會優先選擇來這裡停留。
責任編輯:向勤如(E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