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姜文:我跟我媽的關係,是我人生的最大失敗
57歲的姜文,是很多人眼裡的人生贏家。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演員和導演,行走的荷爾蒙,影帝獎項拿到手軟。年輕時,和中國最紅的女明星搭戲、談戀愛。上了年紀,回歸家庭,兒女雙全。
但是在一檔節目中,當主持人問他,你的人生最重要的失敗有什麼?
姜文說,我跟我媽的關係。
姜文考上中戲,興衝衝地拿回家,希望母親能高興。誰知道母親什麼反應都沒有,「啪」地一聲,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你那一盆衣服沒洗呢,你別跟我聊這個!」
因為出演《紅高粱》而一炮而紅的姜文,仍舊得不到母親的待見。如果換做一般父母,肯定開心到飛起。但是母親從未說過什麼,只是叨咕窩在缸裡多難受。
後來他出名了,想要討母親的歡心,就花大價錢買了一套房。但她媽始終不願意去住,一直窩在老破小的房子裡。
姜文說:
「她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
姜文還坦誠,自己骨子裡是不自信的,不知道如何融入到人群中。他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和媽媽親親熱熱,暢所欲言。但是他的這一夢想,直到母親去世,也沒有實現。
片中還有一個細節,談起自己母親的時候,姜文總是憂鬱地看向窗外,偶爾還有幾次哽咽,險些落淚,像是極力隱藏著自己的情緒。
沒有人能想到,硬漢模樣的姜文,會因為母親對自己的「不高興」,而內心始終缺少那一塊明朗。
你要說姜文的母親,不愛自己的兒子,那肯定不可能。要不也不會總念叨兒子,在電影中「窩著難受」。也不會在臨去世前兩年,把兒子叫到一旁,把積蓄塞到他手裡。
可心中有情的她,為什麼就不肯表達出來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呢?
不會說「好話」,不會表揚孩子,永遠是中國父母的絕症。
沒有父母的肯定,我們從小到大的人生,始終是灰撲撲的,不歡脫的。
02 中國父母,愛在心頭口難開
在中國傳統教育的理念中,「打是親、罵是愛」,「捆綁底下出孝子」,所以大部分父母總會選擇用嚴厲的方式,來督促孩子上進。
表揚孩子?不存在的!小孩子沒輕沒重,表揚一下是要翹尾巴的!
這肯定是很多人的心裡話。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如果遇到反抗。父母還會一邊教訓,一邊說,你現在年齡小,不知道我是為你好!等你有出息了,就能理解我的苦心了!
在這種思想下,中國父母「自作聰明」地發明了這套邏輯:現在你恨我沒關係,你長大了就會感謝我的!
他們永遠不去想,孩子的心中,永遠藏著對父母的不甘與失落,得有多痛苦。
就像蘇珊·福沃德博士是《原生家庭》中說的,言語虐待型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
「侮辱性的稱呼,貶損的評價以及輕蔑的職責,都會向孩子們傳遞非常糟糕的自我評價信息,並對他們將來的幸福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說得極端一點,如果親子關係永遠處於緊繃的狀態,可能還沒等到孩子長大,就會有突如其來的意外。
4月17日的上海盧浦大橋,一個17歲的少年在眾目睽睽下,跳橋自殺了。他自殺的原因,據說是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後,又和母親發生口角,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網上放出的視頻中,我對2個細節最有印象:一是這輛車是停在大橋中間許久,網友猜測母親和兒子在車內發生激烈爭執;二是少年奔向橋邊跳下時,沒有一絲猶豫。
也許,這就是心中有愛,口中刻薄父母的面對的最大遺憾,永遠錯失孩子的信任與愛戴。
沒有愛意流動的家庭,一個意外,就會讓它整個崩塌。
03 愛TA,就要說出來
父母本來有無盡的愛,卻因為不會愛,不會表達,造成了親子間的隔閡、矛盾,不僅影響了親子關係,更影響了孩子的一生。——《高情商養育》
在親子關係中,真正能架起父母和子女件情感紐帶的,不是天生血緣,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與認同。
那麼,如何才能向子女表達出你的愛意呢?如何更好營造出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呢?
《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養育0-5歲的孩子》一書了提供了建議,用愛和尊重去鼓勵孩子。
《平井信義育兒法》的作者平井信義教授,不僅是日本兒童精神醫學博士,兒童學研究會前會長,也是一名兒科醫生和兒童心理學家。
但是比起那些紙上談兵的專家,他可是有實戰經驗的!曾經親自養育過11個孩子的他,對兒童的身心發育都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在《平井信義育兒法》裡分享自己培養孩子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04 孩子的成長,需要你的表揚
下面,我就結合國情,談一談如何正確表揚孩子。
首先,儘量表揚他們的努力,而非天賦。
也許你會問,不都是表揚嗎?有什麼區別嗎?
不僅有區別,而且區別很大!
在發展心理學中,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把孩子們分成2組,進行同一難度的測驗。第一組測驗完畢後,科研人員表揚他們,「很聰明」。第二組測驗完畢後,科研人員鼓勵他們,「很努力」。第二輪測試難度是自由選擇,那些被第一組被表揚的學生,選擇了同等難度的試題。而第二組被鼓勵的學生,選擇了更高難度的試題。第三輪測試增加了難度,之前被鼓勵的學生顯然樂在其中,而被表揚的學生,顯得十分痛苦。接下來的第四輪測試,難度和最開始的第一輪一模一樣。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被鼓勵的孩子,成績提高了30%;被簡單表揚的孩子,成績反而下降了20%。
所以,毫無內容的空洞表揚,不僅不會讓孩子感覺到愛意,反而會讓他們為了不犯錯誤,證明自己「有天賦」、「很聰明」,而不敢嘗試,害怕失敗。
其次,用「深描」的方法,來表達對孩子的認可。
有的父母,不是不想表揚孩子,而是無話可說。如何打破這種局面呢?我們可以採用「深描」的方式,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具體行為上。
比如說,孩子在笨拙地用筷子夾菜時,你可以用心觀察TA的細節,並努力用言語描述出來。
「最開始平著夾,怎麼都夾不起來。但是我發現,你試著把筷子豎了起來,就好用多啦!這個方法真不錯!」
也許最開始,孩子在夾菜的時候,是偶然嘗試。但是你表揚了行為之後,無心插柳的行為,就會被孩子努力強化,內化成自己的習慣。
這種正強化的方式,也會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積累更多的人生經驗。
最後,不要總表揚孩子「乖」,而是把對方當成平等的個體來看待。
有多少父母,在表揚的時候,會下意識地說出「真乖」、「你好乖」的話語呢?我相信不在少數。
因為乖孩子,真的是父母心中的天使,不吵不鬧。
根據依戀關係的理論,越小年齡的孩子,就越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但是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讓他們乖,其實變相壓抑了孩子的天性。
所以,「乖寶寶」到了青春期,可能會更加叛逆,讓父母措手不及。
所以,父母要學會用「同理心」來對待孩子,把他們當成平等的個體來看待,而不是用「乖」這個詞,束縛他們的發展。
就像平井信義教授說的:
所謂自由的本質,就是對於教育不要操之過急。只有懂得體貼他人的父母才能培養出體貼他人的孩子。讓孩子在自由玩耍的環境中「自由保育」度過生命早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寫在最後:
《愛、金錢和孩子》中提到,我們的歷史淵源、社會環境、原生家庭、經濟條件,都在悄悄地影響著現代父母養育下一代的方法。
雖然傳統理念中「棍棒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還是被有些人奉為圭臬,但是更多的父母,已經認識到了溫柔的力量,一樣可以養育出好孩子,甚至更優秀。
所以,不著急,慢慢來。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