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這一生傳奇色彩很重,經歷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下面來聊聊他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發生的事吧。
01 九一八事變
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因為不抵抗,一夜之間丟失了瀋陽,後來4個月不到東北淪陷,三千萬東北同胞成為了亡國奴。
一直到現在,到底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不抵抗,仍然爭論不休。
那時東北的形勢非常複雜,自清政府和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後,日本的勢力漸漸滲入東北,並根深蒂固。
後來發生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因為不聽日本人話,被日本人處心積慮地炸死了。日本人鬼精的想嫁禍給別人,張學良當時派人秘密調查到底是誰炸死了他老爹,無疑最後各種證據表明是日本人幹的。
就衝著這殺父之仇,張學良肯定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可後來瀋陽發生九一八事變,他下令不抵抗一直被詬病,也讓人不解,成為他一生難以抹去的汙點。
有人說他是典型的軍閥思想,想保存東北軍實力。地盤保不住,30萬東北軍總得要保住吧。
其實那時瀋陽的東北軍只有一萬人,東北易幟後,張學良的大部分東北軍都忙著去給蔣介石剿共、平叛去了,因此駐守軍心理上就有些畏懼。
當時的東北有很多親日派,日本早布局多年,奉系就是日本扶植牽制蘇聯的。表面上看日本和很多達官顯貴關係很好,比如滿遺勢力。日本打到吉林長春時,以熙洽為首的滿遺命令守軍退讓不抵抗,沒打一槍就直接投降了,甚至還派人四處繳械投降,就這樣日軍毫不費力地佔領了吉林。
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還有兩個原因,晚年時他說當時判斷失誤。
一個是剛剛發生了萬寶山和中村事件,日本要求給個說法。
就在九一八事變當天,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在家裡給老爺子祝壽,日本的林久治郎跑到榮臻處,還商量中村事件。
本來張學良以為日本在製造藉口尋釁滋事,不理就行了,可是卻低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還有一個原因是張學良和蔣介石都希望國聯調停。
前面出現過一個中東路事件,張學良去打吃了虧,後來西方調停及時止損。當發生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覺得西方也會插手調停,可他沒料到中東路事件調停是因為西方和蘇聯有仇,而日本發動九一八,西方本想用日本牽制蘇聯,自然不會去管。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難辭其咎,就辭職去了歐洲,去之前還戒了煙。
02 紅軍與張楊合作
1934年初,張學良回國了,精神煥發,蔣介石繼續讓他去剿共,司令部設在西安。
張學良的幾名部下在回憶錄裡提到,張回國後精神狀態不錯,恢復了1927年以前的健康,說話慷慨激昂。而在九一八事變前,他還住院一段時間養病。身體好了,有精力想有所作為了。
出訪歐洲的經歷開始讓他思索救國的出路,由於意識形態受限,認識是偏頗的。他認為走蘇聯的路行不通,模仿德意才能迅速復興中國,還勸蔣介石模仿。
這時的張學良思想有了轉變,主張安內必先攘外,統一戰線收復東北。而從前想法剛好相反,認為不統一就不能抗日。
正是這種思想轉變,張學良開始明裡剿共,暗地裡幫助紅軍,打假仗、送槍枝彈藥和電臺。
那麼張學良這個思想是怎麼轉變過來的?又為什麼和共產黨合作呢?
其實他剛到西北時也是認真地在剿共,沒把紅軍放在眼裡,可是短短兩個月裡卻四戰四敗,要知道當時雙方力量懸殊,紅軍可沒有什麼重武器。三個月損失了三個師,照這個速度,一年下來東北軍豈不是被消滅光啊。
令張學良尷尬的是當他把東北軍損失三個師報告校長時,蔣介石忙著開會,連情況也沒好好問,也不耐煩聽,好像和他無關痛癢似的。
此外上萬東北軍被俘後,主動投奔窮的叮噹響的紅軍,張學良想不通為什麼吃皇糧的東北軍寧願挖樹皮、吃草根,也要投靠紅軍。甚至他的愛將高福源被俘後也投靠了紅軍。
此時張學良開始細細研究紅軍,內心早已對紅軍刮目相看,佩服不已。他一直在思索,紅軍為什麼能以長徵疲憊之師打敗裝備精良的東北軍?是什麼力量使紅軍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也不潰敗?
毛主席那邊呢?1931年1月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蔣介石堅持對紅軍圍剿。
而那時毛主席看出東北軍不滿蔣介石的情緒日益增長,就想把張學良爭取過來。
當時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和蔣介石是有矛盾的。絕大部分官兵厭惡內戰要求抗日,特別是東北軍,抗日要求更加強烈,要求打回東北去。
紅軍對待被俘的東北軍,生活上給予優待,思想上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並且毛主席、周恩來親自向他們宣傳,這使他們深受感動。
張學良與紅軍對上話主要受高福源牽線。高福源前面不是被俘了嗎?他本是北平的大學生,被俘後紅軍待他很好,彭德懷還親自找他談話進行教育。後來彭德懷放高福源去西北,給少帥做思想工作。
同時,毛主席和周恩來還寫了親筆信給張學良,讓高福源帶去。那時毛主席等還寫了一些信給東北軍的將領,分析形勢宣傳抗日的必要,效果不錯。
在高福源帶話之前,張學良就在為東北軍的出路而苦苦思索。當時東北老家丟了,又受蔣介石排擠,圍剿紅軍連連敗北。既然剿共沒有出路,只能另找出路。
1936年初,張學良飛往上海,想通過關係與共產黨拉關係,又讓嫡系軍軍長王以哲到前線與紅軍拉近關係。這時張學良意識到過去那一套行不通。
高福源帶去紅軍方面的善意,正中張學良下懷,毛主席指出的西北大聯合讓少帥心動了,這似乎正是他要找的東北軍的出路。本來張學良就想同紅軍合作,但又擔心是不是自己一廂情願。
紅軍的強大戰鬥力,政策和主張深深震撼了張學良,他決定同紅軍合作。4月張學良和周恩來會談,正式確立了聯合抗日的統一戰線,並且設立了電臺,方便無障礙溝通。
張學良讓高崇民寫《活路》一小冊散發於東北軍中,並於軍中教唱《流亡三部曲》,成立王曲訓練團,組織抗日同志會,鼓動打回老家去。
因此前線也常常出現了這樣一幕。紅軍和東北軍擺出一副真打的架勢,又是開槍又是鳴炮的。而到了晚上,各自在陣地上聯歡,唱著《救亡三部曲》《打回老家去》等歌曲。每當紅軍高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的時候,東北軍士兵往往低聲配合,有的甚至泣不成聲。可以看出東北軍有家不能回,思鄉心切的心情。
除了張學良的東北軍,紅軍還爭取了楊虎城的西北軍。
1933年,楊虎城曾向蔣介石提出願率17路軍全部開赴華北抗日。蔣介石覺得楊虎城有野心又很難控制,正想方設法排除他。
毛主席指出:西北軍和東北軍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由於蔣介石力圖排斥和削弱這些雜牌軍,他們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西北軍是典型的地方勢力,他們要擴大實力,控制地盤,對抗中央,同中央軍胡宗南部的矛盾必然會日益突出。楊虎城先生和他的中下級軍官多有反蔣抗日思想,我們提出聯合一切抗日力量的方針,一定會在這些部隊中產生影響。我們的口號應當是「西北大聯合」。
毛主席還前後幾次親筆寫信給楊虎城,堅定了楊虎城聯共抗日的決心,雙方後來達成協議。
這裡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明和遠見,毛主席想通過張學良和楊虎城逼蔣抗日。
03 西安事變
此時的蔣介石呢?他已經對張揚起了疑心。蔣下面的軍統特務組織可是非常厲害的。
蔣介石在西安做壽時,張學良請閻錫山一同勸蔣抗日,被拒絕了。第二天等閻錫山走後,蔣介石對洛陽軍官分校訓話,話裡夾槍帶棒,意思是張學良和紅軍往來是漢奸。張學良聽了非常生氣。
蔣介石覺得紅軍經過了五次圍剿和長徵後,已經虛弱不堪,就差最後重重一擊了。可沒想到張學良和楊虎城卻在磨洋工,他決定親自去西安前線督戰,並派出嫡系軍隊中央軍和紅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1936年11月,有七名文人墨客號召「停止內戰,建立抗日統一戰線」,被蔣介石下令逮捕。張學良得知後,特地跑去求情,又被狠狠地訓斥一頓通。
這時楊虎城向張學良建議,實在不行就兵諫吧。兩人心裡又有些猶豫,張學良還是抱著一絲希望,能夠勸動蔣介石。
12月,蔣介石帶了一大批中央大員去了西安。思慮再三,他住進了張學良地盤上的臨潼華清池,因為他覺得張學良要可靠一些。
到了12月9日,西安一萬多名學生為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打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旗號,沒想到卻遭到了警察的阻撓,一名警察竟然開槍打傷了一名小學生,遊行的學生群情激奮,臨時決定到蔣介石的臨潼助力示威。
蔣介石得知後命令部下架機關槍阻攔,還給張學良打電話,要他派兵鎮壓,並在電話中連聲說道:格殺勿論。
張學良立即駕車追過去,將這些學生攔了下來,他答應學生一定會將學生的意見轉達給委員長。沒想到這件事讓他再次遭到蔣介石的一頓痛斥。
張學良徹底對蔣介石失去了耐心,而蔣介石也意識到張學良已經不能再用了,指出向紅軍發起總攻,如果張學良和楊虎城不服從命令,立即解除其武裝。
到了這個時候,張學良和楊虎城終於下了決心,布置好了一切,他們決定由楊虎城的17路軍負責西安的城防和解除反動武裝,而張學良的東北軍負責活捉蔣介石,11日傍晚兩人分別下達了捉蔣的命令。
按照張學良的計劃,他並不想讓部隊發生交火,可是沒想到東北軍到了華清池因為沒有經驗,情急之下拔槍便打,頓時槍聲四起。
槍戰中,孫銘九闖入蔣介石的臥室,已經是人去房空了。
早上張學良接到電話,一聽委員長不見了,大驚,對各同僚說:「若找到委員長,我能說服他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我一定擁護他,並自己請罪,以增加他的威信而維持軍紀,若找不到他,我便將頭割下來,請虎城拿到南京請罪,了此公案,絕不能因要停止內戰反而引起內戰。」
不久孫銘九在後山找到了蔣介石。
張學良去見蔣介石,說:委員長受驚。蔣介石說:你還叫我委員長,你還是我的部下嗎?
後來蔣介石寫電給宋美齡,託付他對兩個兒子要視如己出,並絕食抗拒。
南京國民政府那邊呢?派了空軍連日在西安上空示威,陸軍自潼關打到渭南。
活捉蔣介石後,張學良立即給紅軍發去了電報,整個陝北蘇區的寶安縣城頓時都沸騰了,殺蔣的呼聲很高。
但蘇聯方面施加壓力,要求西安問題和平解決。因為蘇聯擔心殺蔣的話,內戰會更激烈,被日本人鑽空子而威脅到自己。事實上扣蔣後,日本那邊也有所行動了。
毛主席權衡再三,也認為殺蔣是下下策,如果憑一時之氣,恐怕會引起更大的內亂。毛主席指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此時張學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他只是想讓蔣介石抗日,卻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蔣介石呢,堅持不言抗日。張學良沒有辦法,便點名讓宋美齡過來談。
宋美齡在國民政府中並沒有職位,早年與張學良有過交情。年輕時,張學良初見宋美齡驚為天人,還曾追求過她。但宋美齡從小接受西式教育,堅持一夫一妻制,張學良早與于鳳至成婚 ,最後這事只好作罷。
後來宋美齡和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很談得來,兩家人關係也不錯。張學良對宋美齡是非常信任的,隨宋美齡一道來的還有其兄宋子文。
蔣介石一見到宋美齡來探望時,感動不已,涕淚橫流。宋美齡擔心張學良和楊虎城真的會聯合共產黨,置蔣介石於死地,向蔣介石提出寧抗日勿死敵手,正是這句話讓蔣介石最終同意談判。
12月24日晚,大家坐下來談判。周恩來說只要蔣介石願意抗日並遵守三個原則,整個紅軍都可以由他指揮。
最終周恩來和張學良在釋放蔣介石的問題上達成一致,西安事變最終得以和平解決。
後來張學良送蔣一行登機,一直送到南京,路上命部下把扣壓的中央大員們都放了。晚年張學良說作為一個軍人,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擔責任,可見他是有些英雄主義和義氣的。
關於送蔣回南京這事,他的幾名部下是阻止的,建議至多送到洛陽。
後來麼,張學良送到南京竟軍法會審,被判處十年徒刑,特赫後被蔣軟禁起來。這下東北軍群龍無首了,開始發生內亂,有的主張武力救張,有的主張和平解決,內訌有些嚴重。於是有人去見張學良,要求指示。張學良說一切服從政府,以抗日為重。
西安事變後,終於停止了內戰,國共兩黨也同時站在了抵禦外敵的最前線,但最後讓蔣介石下定決心抗日的還是發生七七事變後。
@作者 十裡桂花
如果你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讚吧,多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