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志怪古籍,更是一部充滿了神話傳說的古老奇書,還記錄了豐富的古老地理文化,對後世研究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傳說,具有非凡的價值。連司馬遷都說「餘不敢言也」,可見《山海經》之奇。
《山海經》中,記錄了一個鐘山山神,名曰燭龍,也叫燭九陰,在許多現代的奇幻小說中,都能見到燭龍的身影,他有神通,懂法術,呼風喚雨,還有人認為,燭龍是盤古神最早的雛形,到底燭龍是何方神聖呢?我們從《山海經》原文中,去尋找答案。
燭龍的形象
「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這段記載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在西北海之海外,在赤水的北方,有一座章尾山,山中有個山神,他長著人的臉,蛇的身子,全身赤紅色——晉朝郭璞在這裡評註一筆「身長千裡」,清朝王念孫又說:「身長千裡四字亦正文誤入注」,王念孫的說法是正確的,郭璞之後許多學者研究,都發現「身長千裡」四字確實在《大荒北經》原文中,唐朝歐陽詢主持編纂的《藝文類聚·靈異下》,成書於宋朝的《太平御覽·鬼神二》中,都講「身長千裡」歸於原文中,唯一不同的是,《藝文類聚》作「身長千尺」。
燭龍的眼睛是什麼樣子呢?原文說:「直目正乘」,郭璞《山海經注》說:「直目,目從也;正乘未聞」,從在古代通縱,有豎直的意思,至於正乘是啥意思,郭璞表示聽都沒聽說過。清朝畢沅對此作出了解釋,他認為「乘恐朕字假音,俗作眹也」——這段解釋並非沒有道理,朕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戰國秦漢時期,朕就有了裂縫的意思,可以引申為兩個物體的交縫之處,也有說法是朕的本義為船縫,但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資料可以證明這個解釋。
不論船縫也好,裂縫也好,總之,燭龍的眼睛是豎直的,當他閉上眼睛的時候,像是兩條長長的裂縫。
《山海經》中記載:「鐘山之神 ,名日燭陰 ,視為晝 ,瞑為夜 ,吹為冬 ,呼為夏。不飲 ,不食 ,不息 ,息為風。身長千裡 ,在無啟之東。
對於應龍的記載,是為龍,是神獸。而對於燭龍的記載,比較的雜亂,在漢朝之前被尊為是神,而在漢朝之後認為是龍,是以為龍神一體的神靈。在《山海經》的記載當中,燭龍是縱鐘山之神,住在北方極寒之地,身長千裡。睜眼為白天,閉眼為黑夜。吸氣為冬季,呼氣為夏季,能夠呼風喚雨。可以說是一個掌握晝夜更替,四季輪迴,氣候變化的神靈了。
對於燭龍的解說,說法也是眾多,有認為他就是太陽的,有認為他是祝融的,因為燭龍和祝融的音相似,也有人認為他是屬於開闢神(開天闢地的神靈),因為古時記載盤古也是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喜為晴,怒為陰。
根據袁珂先生在《中國古代神話》的描寫,燭龍是一位時序之神,其神力與盤古等同,有開天闢地的資格,但是他的神格是不如盤古的,獸化高於人格化。畢竟女媧傳說還是人身蛇尾的,燭龍是人首龍身。(還有傳說記載無足……那跟蛇身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從實力來看的話,碾壓金翅大鵬鳥不成問題。畢竟還有記載,應龍生了麒麟和鳳凰。而金翅大鵬鳥還是鳳凰所生,也就是說應龍還是金翅大鵬鳥的祖輩,而燭龍比應龍還要強大,在欺負人了都……